分享

唐容川《本草问答》-第4期(气分血分药)

 和合德 2022-03-16

         

导读医之用药,犹如将之用兵,善用药者,必先广读诸家本草,反复临床实践,方能真知药性。《本草问答》为清末唐容川所撰。大家对他的《血证论》皆耳熟能详,不知其在药性理论也有深厚造诣。作者采用传统的阴阳五行、行色气味、取类比象学说来阐述中药药理。不可多得的本草专著。小编特拿出与君共同学习。每期推送一篇!(编校:瑾轩)

图片

1问曰∶入气分入血分,其理未易明也,请再言之。

答曰∶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气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有如大蒜,气之浓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瞀而下为溺臭。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

观此二物,即知入气分入血分之辨矣!盖得天水之气而生者,入气分,人参、黄 最显者也。外如泽泻、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苡仁生于茎上,则化气下行,引肺阳以达于下。泽泻生于根下,则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复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气,故皆入气分,以敛肺降气。钟乳石下垂,象天石又金之体也,故主镇降肺气。

蛤蚧生石中,得金水之气,故滋肺金,功专利水,其能定喘者,则以水行则气化,无痰饮以阻之故喘自定。麦冬、天冬秉水阴者,皆能滋肺以清气分。龙乃水中阳物,世所用龙骨系土中石品,非水族也。然既成为龙形,则实本天一水中之阳气而生,既成龙形,又不飞腾。假石以为质,潜藏于土中,是秉天水之阳以归于地下,故能潜纳肾气,收敛心神,皆用其潜纳阳气之义耳。

茯苓乃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是得天之阳以下返其宅者也。下有茯苓,其松颠上有茯苓苗,名威喜芝。苓在土中,气自能上应于苟,得松之精则有木性,能疏土也。凝土之质,味淡色白,功主渗利,能行水也。其气不相连接,自上应于苗,故能化气上行而益气,西人以松香搓发电气,谓松香中电气最多。松香沦入地中,变生茯苓,内含电气,其气上应于苗,亦如电线之相贯而已。然西国只名为阳气。

松脂秉阳之精,沦入于地,化为茯苓,阳气所发,遥遥贯注,是生威喜芝, 非气化之盛。恶能如是,人身之气乃水中一阳所化,茯苓以质之渗行其水,而气之阳助其化,所以为化气行水之要药。以上所论,皆得天水之阳而生,故皆入气分。其他入血分者,则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当归、川芎是。盖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为血,既化为血,乃溢于脉,转枢于胞宫,而肝司之。故凡入血分之药,皆得地火之气味,而兼入肝木。当归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气微温,得木之性,而质又油润;得地之湿,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于肝。

别录本草有谓∶“当归过于辛温,行血之功有余,生血之功不足。”不知人身之血是中焦受气取汁,上腾于肺部,入于心,奉心火之化乃变赤色而为血。西医言饮食之汁上肺,至颈会管,遂为红色,下入心房。合观此说,总见奉心火之化,而变为血《内经》所谓心生血者,此也。

当归辛苦温烈之气,正所以出心火之化,以其油润生汁,以其辛温助心火之化。其功专生血,更无别药可以比拟也。仲景和血之方无过于温经汤,生血之方无过于复脉汤。温经汤辛温降利,与川芎同功。复脉汤辛温滋润,与当归同功。知心火化液为血,则知复脉汤之生血,并知当归为生血之药也。川芎味更辛苦,得木火之性尤烈,质不柔润,性专走窜,故专主行心肝之血。夫苦者,火之味也,苦而兼辛则性温而有生血之功。

若但苦而不辛,则性凉而专,主泄血。红花色赤,自入血分;而味苦,则专能泄血。又凡花性皆主轻扬,上行外走,故红花泄肌肤脉络在外在上之血。丹皮色味亦类红花,而根性下达,与花不同,故主在内及泄中下焦之血。桃花红而仁味苦,皆得地火之性味者也,仁又有生气,故桃仁能破血,亦能生血。茜草色赤味苦根甚长,故下行之力更重,专能降泄行血也。

2问曰∶若得火味,其入心清火泄血,理可知矣。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如肉桂、桂枝、紫苏、荆芥,此又何说? 

答曰∶凡药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木温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心火生血尤赖肝木生火,此是虚则补其母之义,故温肝即是温心。肉桂大辛,则大温,虽得金味,而实成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

桂皮尤能上行,张仲景复脉汤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远志之性亦同桂枝,但桂枝四达,远志则系根体,又极细,但主内入心经以散心中滞血而已。不独草木本火味者入血分,有如马为火畜,故马通亦能降火以行血。枣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养血,总见血生于心。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唐宗海《本草问答》

夜炎老师推荐语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而这个修炼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就取决于我们的悟性。自古我们倡导学习需要“悟”,学东西要抓住“神”、“象”。就如《周易》的“变易”“不易”“容易”,我们中医也同样,知晓虽然万物千变万化,但其中有不变的东西,寻找到规律,抓住这个不变的东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中药是我们治病的兵,用好了用对了那么就能得到效如桴鼓,而要用的好就必须对药性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就像张仲景,用药如有神助,对那些药了如指掌,像他自己的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该用多少,圣人果然非同凡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学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甚至要了解它的科属、它的生长习性、它的形态味道等,通过这些去思考、去领悟为什么它有这样的功效,要学会取“象”悟用。

本人在中药学习中发现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就是这样一本教我们去悟的书,唐宗海我们都知道他的《血证论》,但是这本《本草问答》则有一种引领作用。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一起交流学习。

公告声明:
👋本文由『实用医学知识』团队小编『瑾轩』编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