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国画山水的入门心得 余信 国画山水形式之一的大幅轴画,含中堂,往往多呈现力作,如多种题曰《山窗观泉》《秋山行旅》等轴画。试学习、鉴赏之,不可不读画诗画文,那正是二十余年前笔者肤浅、学赏时不及之处的。今特写下本笔记三,供同好讨论,是也不是? 且择多幅画内诗句,提练成集中的数句,因较典型,现录下: 清涧之曲,杳霭流玉, 碧松之荫,人淡如菊, 思不欲癡,不辨何时, 漏雨苍苔,幽行为迟, 妙不自寻,如是得之。 以上,部分取自唐末司空图的《诗品》。 画诗和画文,我以为,固然增添了画作之美,画家表达并提升了其画作的意境,但我还从画家作画之前和作画过程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蕴酿、创作和提练出其意境,也有着重要意义。 我遥想,画家的创作,绝然是想让赏画者领会其画意,而致自己作画之前及作画过程时,山水画家必先“走入”其意其境之中。此为笔者在本笔记内姑称的“入画过程“罢。 试读画家“入画过程“的思绪之一: 清涧之曲,杳霭流玉, 碧松之荫,人淡如菊。 笔者遥想:“他/她”清坐松荫下的茅屋,山水间的声、光、影,俱感五官,因而心神淡定。 试读画家“入画过程“的思绪之二: 思不欲癡,不辨何时, 漏雨苍苔,幽行为迟, 妙不自寻,如是得之。 笔者遥想:“他/她“却觉得还有点理不清,以致有若许恍惚,也辨不清是什么时候了。此时草屋漏雨,于是起身,沿着山间小径,避开脚下滑腻的苍苔,慢慢地、幽幽的,一路的行去,看日光,好像有点晚…… 突然,“他/她”,发现原先所恍惚的,所要寻找的,它不寻自来了,那就是自己在追寻过程的本身!那奥妙处,就在于此!“他/她”的赏景,欲企及新的意境,竟然,在无意间,竟得到了。 以上画作内内的诗句,仅描述情志,但画家添上自己的感受, 却演绎成了一种记述“追寻”的过程,很生动,也诠释了画家作画前,在酝酿其企及那至高意境时的奥妙所在,即,享受“过程“,及,顿悟。 笔者也大有感悟。也正是画诗、画文的魅力所在之一。 邑人清初画圣王石谷山水画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