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幷分菽粒(大家分吃豆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黍粱:好粮食。)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句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作战时勇气增加五倍。)异日有献一囊糗糒(糗(qiǔ)鞴(bèi):干粮。)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踰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幷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shǔ粱,何也?诗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见《诗经》《蟋蟀》)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君子谓子发母能以教诲。诗云:“教诲尔子,式谷似之。”(你们有儿我教育,继承祖先好风采。《小宛》式穀谓以善道教子,使之为善。 朱熹 集传:“式,用;穀,善也……戒之以不惟独善其身,又当教其子使为善也。” 清 钱谦益 《父友竹先赠文林郎制》:“夫教非其辟咡之谓也,生而有气谊可见,殁而有风骨可詒,式穀之似,有深於提耳者与!”)此之谓也。 颂曰:子发之母,刺子骄泰,将军稻粱,士卒菽粒,责以无礼,不得人力,君子嘉焉,编于母德。(类赵括母)
译 楚子发母,是楚将子发的母亲。子发在攻打秦国时没了粮食,派人向楚王请救,顺便也让使者到他家问候母亲。子发的母亲问使者说:“士卒们没有什么事情吗?”使者回答说:“已经没有粮食,士卒们在一起只能分菽粒吃。”子发母亲又问说:“那么你们的将军怎样?”使者回答说:“将军早晚都有充足的粮食和肉食。”子发最终打败秦军,归来,他的母亲关门不让他回家。派人责问他说:“你没听说过越王句践伐吴吗?有客人进献一坛醇酒,越王让人将酒倒入江水的上游,让每个士兵在下游一起来喝,当然酒味肯定并不美,但士兵在作战时,一人能当五人。又有一天,有人进献了一袋干粮,越王又将这点干粮赐给士兵,让大家一起食用,自然每个人得不到多少,大家也许连什么味道都尝不来,但士兵在作战时,一人能顶十人。现在,你当将军,士兵们分菽粒吃,单单你却早晚有肉有粮食吃,这是为什么呢?《诗经》中不是说过:'好乐无荒,良士休休。’(意思是,喜欢娱乐不能过度,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必须警惕的)说的就是做事不能失去分寸。让别人出入于生死之地,而自己却在上面自享其乐,虽然有幸而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是因为你的本事大。你不是我的儿子,请不要进我的家门。”子发连忙向母亲谢罪,然后,母亲才让他回家。所以,君子说子发的母亲善于教诲。《诗经》中说:“教诲尔子,式谷似之。”(意思是:以善来教诲儿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颂文说,子发的母亲,能告诫儿子不能贪图享受。将军能饱食,而士兵挨饿,责备这是无礼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君子嘉许这件事情,所以将其事迹编在母德篇。 析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求完人,求一技之长)(见《淮南子·应道训》)(类于《南通盗立功》)《列女传》说子发的母亲善于教育儿子,这位母亲以她的言行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如果仅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肤浅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从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这样才能保证子女走正道,干正事。《淮南子》说子发得母真传,知人善任。 附 楚母教子 (蒋)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日:“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日:“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母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问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日:“然。”“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①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②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③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 译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