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试图弄清校园里究竟有多少乌鸦:清华乌鸦观察笔记

 skysun000001 2022-03-16

图片

清华校园里黑压压的鸦群 摄影/王雨禾

最近,你或许在学校见过像视频中这样的巨大鸟群,如同一团翻滚的黑云划过校园天空,边飞边发出嘈杂的声音。组成这些壮观鸟群的鸟,主要是达乌里寒鸦

有“乌”又有“鸦”,达乌里寒鸦是乌鸦吗?它们和校园中晚上见到的乌鸦又有什么区别?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清华园中的乌鸦有更深入的认识。

图片

大群的达乌里寒鸦 摄影/杨屿涵

秋冬季节在校园中常常能见到大群乌鸦,它们离我们很近,但似乎又离我们很远。一方面,硕大漆黑的身影、单调沙哑的叫声和不时降临的“天使”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与此同时,或许是“公众意愿普遍难以接受”的缘故,我们对它们的关注与了解往往止步于此。

偌大的清华园中到底有多少乌鸦?它们都是一种吗?它们又有着怎样的行为规律?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动协的小伙伴们与指导老师陈功老师一起对校园中的乌鸦进行了针对性的观察,以下总结并分享一些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希望能增进大家对这些身边邻居的了解。

图片

夜宿学校的大群小嘴乌鸦

乌鸦并非单一的物种,而是多种鸦科鸟类的通称。根据学生动协的观察,校园中可以被称为乌鸦的鸟类有四种: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达乌里寒鸦,它们在形态、鸣声等方面各有特点,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尝试辨识。

1.大嘴乌鸦 Corvus macrorhynchos 

体长:44-54厘米

识别要点:嘴粗而厚,额头隆起,与上嘴成明显角度

鸣声:通常为单调、干净的“啊、啊”声

观察时间:全年

图片

大嘴乌鸦 摄影/渡鸦

2.小嘴乌鸦 Corvus corone

体长:41-53厘米,通常略小于大嘴乌鸦

识别要点:嘴比大嘴乌鸦小,额头较平,与上嘴几乎成一条直线

鸣声:粗哑、多颤动的“嘎~、嘎~”声

观察时间:秋冬季

图片

小嘴乌鸦 摄影/渡鸦

3.秃鼻乌鸦 Corvus frugilegus
体长:41-51厘米
识别要点:嘴尖,嘴基部皮肤裸露无毛,呈灰白色
鸣声:似小嘴乌鸦,但声音更小、音色更干瘪空洞
观察时间:秋冬季
图片

秃鼻乌鸦 摄影/布昕辰

4.达乌里寒鸦 Coloeus dauuricus

体长:27-35厘米

识别要点:体型小,后颈和胸腹部白色,常成密集大群活动

鸣声:较其他乌鸦更高、更尖,像是“假嗓子”

观察时间:秋冬季

图片

达乌里寒鸦 摄影/王奥

图片

达乌里寒鸦 摄影/王奥

5.乌鸫(我不是乌鸦) Turdus mandarinus

体长:28-29厘米

识别要点:尾稍长,嘴和眼圈黄色

鸣声:多变,鸣唱婉转(甚至会模仿电动车)

观察时间:全年

图片

乌鸫 摄影/渡鸦

这样看来,达乌里寒鸦其实不能算是最严格意义上的“乌鸦”:从分类角度而言,它们不属于前三种乌鸦所在的鸦属Corvus,而从形态角度来看,它们身上也不全是乌黑色,而是有着相当大面积的白色区域。(有时也能观察到全身羽毛都为深色的达乌里寒鸦,它们可能是出生不满一年的未成年鸟。)

图片

达乌里寒鸦 摄影/布昕辰

图片

全身深色的达乌里寒鸦 摄影/渡鸦

尽管达乌里寒鸦的名字里有“乌”字,但“达乌里”指的是它的模式标本产地——贝加尔湖以东的一片地区,根据音译的不同也被称为达乌尔、达斡尔等,和表示颜色的“乌”没有关系。不过达乌里寒鸦的的确确是如假包换的鸦科鸟类,身形比例和行为习性也与其他乌鸦相似,因此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校园乌鸦的一员。

“大群黑鸟”是达乌里寒鸦给人的第一印象。达乌里寒鸦喜欢结成密集的大群活动,数量可达上千只,对于体型比其他乌鸦小的达乌里寒鸦来说,集群行动或许会更加安全。

图片

飞过沙河上空的大群达乌里寒鸦 摄影/王奥

它们夏季在东北、内蒙古东部等北方地区繁殖,十月底来到北京越冬,在郊区的开阔地常能见到大量越冬个体;时间来到三月初,当小嘴乌鸦、秃鼻乌鸦仍在日落后南归校园时,已经有达乌里寒鸦开始集结北上,沿着与其他乌鸦相反的方向飞过校园。也有一些达乌里寒鸦会在校园歇脚,甚至在紫荆宿舍区和东南门周边过夜,可以根据较小的体型和更尖的叫声快速从鸦群中找出它们。

图片

达乌里寒鸦(左)和小嘴乌鸦(右)的体型对比 摄影/杨屿涵

图片

混在小嘴乌鸦中的达乌里寒鸦 摄影/布昕辰

四种乌鸦中数量最大也最为常见的当属小嘴乌鸦,它们夜间栖息在紫荆宿舍区、东南门周边,并降下“天使”为树下的一切施洗礼。

2020年-2021年冬季,学生动协进行了校园夜栖乌鸦统计调查,在校园中观察到至少2823只小嘴乌鸦夜栖;一年后的冬天,清华园中夜栖的小嘴乌鸦数量达到至少5276只(紫荆周边1375只,东南门周边3901只,手数的哦),几乎翻了一番。

图片

统计乌鸦的学生动协师生们

校园中的小嘴乌鸦作息十分规律,足以叫绝大多数学生汗颜。每天日落后到天黑前这一时间段,小嘴乌鸦从西北方向集群返校,它们首先会落在新民路、至善路等地高大的毛白杨树上鸣叫一阵(有观点猜测这些叫声具有交际功能,如分享食物位置等),并用树枝擦擦嘴,随后分散至紫荆宿舍区和东南门周边,寻找悬铃木、雪松、臭椿、国槐等树木停栖。悬铃木尤其受到乌鸦的青睐,可能是因为它树形高大、叶片大且落叶较晚,利于乌鸦隐蔽的缘故。除了对树种有偏好之外,乌鸦还偏好停栖在建筑物、主干道路和路灯周边,这样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御寒,同时也可以更及时地发现危险。

新民路两侧的悬铃木曾经是小嘴乌鸦的夜栖地之一,新民路也因此拥有了“天使路”的美称;后来这一区域安装了会发出红蓝闪光和猛禽叫声的驱鸟器,原本在此过夜的小嘴乌鸦便消失不见,可能是转移到了东南门附近

图片

暮色中校园的小嘴乌鸦 摄影/布昕辰

小嘴乌鸦在夜间仍很警觉,感知到威胁会立即起飞。学生动协在调查中发现,如果只是从乌鸦停栖的树木下走过,乌鸦不会有特别的反应,最多用粪便“招待”一下;而如果试图用手电照亮它们的清华梦,有时甚至只是在显眼的位置举起望远镜表现出对它们的兴趣,乌鸦便会扑啦啦四散飞走,留下需要重新计数的调查人员在树下望鸦兴叹。

经历了整晚的“疑是地上霜”后,在破晓到日出的这段时间里,小嘴乌鸦又会集群离去,据推测是前往北京北部郊区的田野、湿地、垃圾填埋场等分散觅食,傍晚又返回学校,每天如此周而复始。春夏季节,小嘴乌鸦前往更北的地方繁殖,不再在校园里过夜。直到有卫星定位器揭示它们的行踪前,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会去往哪里。

图片

犯困的小嘴乌鸦 摄影/渡鸦

清华园的夜晚是小嘴乌鸦的天下,白天则是大嘴乌鸦的主场。大嘴乌鸦在校园中全年可见,作为体型最大的雀形目鸟类之一,又有强力的喙、高智商和社会性加持,它们的适应力极强,在北京从平原的城市、乡村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均有分布;战斗力也不俗,常能见到它们成群在地面骚扰,或在空中追逐围攻小到红隼、大如金雕的各种猛禽,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

图片

驱逐苍鹰的大嘴乌鸦 摄影/布昕辰

其实不只是大嘴乌鸦,其他种类的乌鸦以及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等鸦科鸟类都有这种“黑帮大佬”一样的习性,因此鸦科鸟类也常被观鸟爱好者亲切地称为“鸦科大佬”大佬之间一般相安无事,偶尔也能见到灰喜鹊、喜鹊集群驱赶乌鸦的“火并”行为。

图片

骚扰雀鹰的乌鸦,甚至比雀鹰大出一圈 摄影/王奥

图片

集群追赶游隼的达乌里寒鸦 摄影/杨屿涵

虽然大嘴乌鸦在校园里较为常见,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小嘴乌鸦多。校园里的大嘴乌鸦白天在哪里觅食、晚上在哪里过夜、春夏季在哪里筑巢繁殖等基本问题都尚未得到回答,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图片

故宫的大嘴乌鸦 摄影/杨屿涵 

秃鼻乌鸦现身校园则让人颇感意外。五六十年前,秃鼻乌鸦曾经是北京城区最常见的乌鸦,当时北京城外基本都是农田,这是它们依赖的觅食场所。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区面积扩大、农田不断减少,缺少适宜生境的秃鼻乌鸦也慢慢从北京城区消失(空出的生态位被大嘴、小嘴乌鸦取代),只有在郊区才更容易见到它们。因此尽管2014年校园中曾记录到秃鼻乌鸦,但亲眼在密密麻麻的枝叶和无数小嘴乌鸦之间找出秃鼻乌鸦的尖嘴仍然令人兴奋且惊喜

图片

校园里夜栖的秃鼻乌鸦 摄影/王奥

图片

天空中飞过的秃鼻乌鸦 摄影/布昕辰

2021年冬天,我们在紫荆宿舍区发现了四只夜栖的秃鼻乌鸦,几天后杨屿涵同学又在清芬园附近发现了200余只秃鼻乌鸦的稳定群体。尽管数量远不及校园中的小嘴乌鸦,但这群秃鼻乌鸦常常与同类一起返校,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发现它们并进行观察。

图片

小嘴乌鸦(左一)和秃鼻乌鸦(右二) 摄影/布昕辰


观察发现秃鼻乌鸦的活动规律与小嘴乌鸦类似,它们会在日落后集群落在清芬园周边的毛白杨上鸣叫(与小嘴乌鸦不同的是,秃鼻乌鸦在鸣叫时会抬起并打开尾部),然后在天黑前离开。为了探明这些秃鼻乌鸦到底去了哪里,笔者对它们进行了(人力)追踪,发现一些秃鼻乌鸦在离开清芬园后会向东飞到雕塑园南侧的毛白杨上,接着飞入紫荆宿舍区东侧明德路两旁的行道树,与达乌里寒鸦、小嘴乌鸦等混群夜栖——这正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夜栖秃鼻乌鸦的地方。限于夜间宿舍区的观察条件,目前为止这里只发现了30只左右的秃鼻乌鸦,但可以想象有更多的秃鼻乌鸦在这里(或许还有其他地方)过夜。
作为不常见于城区的鸟类,出现在校园中的这群秃鼻乌鸦值得长期关注。如果下个冬天它们再次回到清华园,学生动协还会继续对它们进行跟踪观察。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图片

群飞的秃鼻乌鸦  摄影/布昕辰

乌鸦来到城市过夜,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城市热岛效应使得乌鸦可以在冬天躲避寒冷;建筑物及周边的行道树为乌鸦提供了适宜停栖的小环境人类活动减少了城市中乌鸦的天敌;城市及其周边的垃圾为乌鸦提供了食物。但是为什么乌鸦偏好在清华园中夜宿而不是其他地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或许是因为这里更早开始供暖、更晚停止供暖,或许是因为这里比其他地方更安静,也有可能只是因为这些乌鸦的祖辈当初选择了在这里夜栖。当然,如果暂时放下对科学性的追求,用另一种视角看待问题,我们也大可以(一厢情愿地)认为是高质量的住宿条件吸引了它们,或者是高智商的学生吸引了这些高智商的鸟类。

无论如何,乌鸦们确实与这座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你是爱是恨,它们都会在秋末的某天傍晚返校,免费住上一个冬天,又在早春的某天清晨悄然离去。与它们比邻而居时,除了视而不见、避之不及以外,我们或许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最后,我们要感谢协会的指导教师陈功老师带领大家参与北京市城区夜栖乌鸦同步调查,并慷慨提供调查数据;感谢所有不畏寒冷和“天使”参与校园乌鸦调查的动协小伙伴;感谢为这篇文章提供图片和视频的所有同学朋友们;感谢韩再铭、赵翔宇、曾子轩、刘天晟等历代协会成员为本文提供修改建议。由于笔者专业水平和能力有限,文章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图片

东灵山巅的大嘴乌鸦 摄影/布昕辰

参考文献

[1]王宁,张正旺,张瑜.京城乌鸦[J].森林与人类,2016(02):66-81.

[2]清华大学学生动物协会, 2022. 清华大学鸟类名录(2022, 未出版). https://docs.qq.com/sheet/DU05oVE5rcFdqdFN2

文字 / 布昕辰

排版 / 王奥

供图 /  布昕辰 杨屿涵 渡鸦 王奥 王雨禾

审核 / 清华大学学生动物协会

转载编辑:小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