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如火如荼时,不在战区的国军为何不支援友军?

 lixj1028 2022-03-16

作者:斌哥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的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华北“剿总”和徐州“剿总”所属部队被全歼。解放军不但歼灭了154万国军,还使北方解放区几乎连成一片。

但是在1948年8月,国军可不是只有那三个“剿总”所属部队。那么三大战役达到高潮的时候,应该支援徐州的华中“剿总”,和应该配合平津战场的山西国军为什么作壁上观?是有意为之,还是实力不济呢?

文章图片1

解放军攻克国军防线

国军处处被动

1946年6月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在当时国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所以蒋介石才狂妄地喊出“三个月消灭共军”的口号。但是经过两年的激烈战斗,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发展到战略进攻阶段,国军虽然仍有一定的数量优势却处处挨打。

在1948年8月南京召开所谓的军事检讨会议时期,国军兵力最强大的徐州“剿总”以70万部队对华东野战军40多万,华北“剿总”以大约60万军队对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近20万,华中“剿总”约35万兵力对中原野战军15万,东北“剿总”以大约50万兵力对东北野战军百万之众。

可以看出,虽然国军名义上有365万对280万的兵力优势,却基本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战场主动。

文章图片2

除四大“剿总”之外,国军在西北还有胡宗南集团和马步芳集团对西北野战军,在山西的太原绥靖公署对华北军区第一兵团。

虽然近两年的连续失利已经让国军内部对前途极度悲观,但蒋介石等人依然过于乐观。会议最后提出的目标是”东北求稳定,华北求稳固,西北阻扩张,华东华中加强进剿“。国军高层仍然胸有成竹,并没有及时对部署进行重大调整。

白崇禧负气出任华中“剿总”司令

淮海战役中最惹人争议的一件事,就是关键时刻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故意不支援淮海战场导致国军惨败。但白崇禧出任华中“剿总”司令,本身就是蒋介石的一个昏招。如果不是蒋介石一再打压桂系,白崇禧等人也未必会在最后关头落井下石。

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对桂系防范甚严。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以各种理由把桂系主力裁到只剩三个整编师,还故意让整编46师在山东全军覆没。直到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被迫让白崇禧到九江建立指挥所掌控湖北。桂系的整编第七师和整编第48师才没有全部损失掉,后和整编58师组建了张淦第三兵团。

但这时桂系本身的力量还比较弱小,白崇禧出任国防部长并无实权倒也不想造蒋介石的反。然而1948年4月蒋介石参选成为中华民国立宪总统之后,绞尽脑汁阻止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结果最后李宗仁意外当选,蒋介石怒不可遏就在6月1日免去白崇禧国防部长之职,将其发配到武汉出任华中“剿总”司令。

文章图片3

李宗仁

白崇禧一气之下辞职跑到上海去赋闲,这时另一位桂系大佬黄绍竑提醒他,到了武汉才能真正掌握军权;于是白崇禧这才于28日到武汉赴任。华中“剿总”此时下辖第3兵团3个军、第12兵团4个军、第14兵团3个军大约25万主力部队,第13绥靖区、第16绥靖区、第5绥靖区大约10万地方武装。白崇禧到任后也曾主动进攻中原野战军,却在河南屡战屡败。

接下来蒋介石在组建徐州“剿总”时发现,除了刘峙和蒋鼎文这两个声名狼藉的“五虎将”外,居然找不到别的合适人选做司令。于是蒋介石为了稳住桂系,也为了借助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提议白崇禧同时兼任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司令。这被很多人看成是淮海战役前,国军掌握主动权的最后机会。

白崇禧得到这个任命开始还兴奋了一阵,但很快就发现这是个烫手山芋。因为徐州“剿总”部队几乎清一色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而从蒋介石到这些中央军的师长没有一个不对桂系防范甚严;也就是说白崇禧到了徐州也会被架空。

文章图片4

同时如果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的兵力,那么徐州有大战,在华中的桂系部队有可能被蒋介石和“剿总”副司令强行调去充当炮灰。这样整个桂系无翻盘可能,所以白崇禧最终拒绝了。

12兵团覆灭令桂系谋划取代蒋

虽然白崇禧担任这个华中“剿总”司令,主要目的就是抓兵权。但是只有第三兵团是真正的桂系部队,第12兵团和第14兵团都是中央军嫡系。所以蒋介石才能绕过白崇禧,直接命令黄维第12兵团东进支援淮海战场,结果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这样一来若大的华中地区只剩下了张淦第三兵团真正有战斗力,再抽调兵力武汉就空虚了。

文章图片5

宋希濂

更让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12兵团的东调意外改变了整个华中“剿总”的兵力格局。第14兵团司令宋希濂虽然是中央军将领,但其兵团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川军。因此该兵团实际上并不像12兵团那样唯蒋介石之命是从,所以白崇禧才敢公然阻拦第14兵团乘船去支援淮海战场。

同时蒋介石命令陈明仁重新组建第一兵团,结果陈明仁很快被白崇禧拉拢。再加上河南的张轸所部,在整个华中“剿总”建制内桂系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三大战役结束之时,白崇禧才敢公然逼蒋介石下野。

阎锡山屡战屡败,太原自身难保

三大战役时华北地区的敌我双方,都被分割在平津和山西两个战场。傅作义的华北“剿总”,是由原张垣绥靖公署和保定绥靖公署合并而成;而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名义上接受华北“剿总”指挥,实则自成一派。

解放战争中胡宗南进攻陕北,拥有绝对兵力优势却屡战屡败成为笑话。但在山西战场阎锡山同样有兵力优势,却屡败于徐向前。阎锡山虽然也有些军事才能,其在中原大战前曾经控制晋冀察绥四省。

文章图片6

阎锡山

但晋绥军在抗战时期遭受了巨大损失,直到1945年空有4个集团军的番号却只有13万人。抗战胜利之后虽然其短暂控制过山西大部地区,但其主力在上党战役就遭受了重创。

之后阎锡山未能雄风再起,其部队战斗力低下,屡次扩建又屡次被歼灭。野战不行就只能守坚城,可运城和临汾却先后被徐向前所部攻克。到了晋中战役中晋绥军再次主动进攻,在两倍兵力优势下被徐向前全歼。这样在三大战役开打的时候,阎锡山只能控制太原和大同两座城市。大同兵力薄弱,而太原又被解放军严密包围。

文章图片7

徐向前在召开军事会议

傅作义在南京对蒋介石说“有太原阎司令长官大力协助,华北可保无忧”,纯粹是故意误导蒋介石。

派系之争难以平息,互不支援一起灭亡

客观地说,在三大战役中无论是华中“剿总”所属部队,还是太原绥靖公署所属部队都不具备改变战局的能力。即使他们愿意支援淮海战场和平津战场,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文章图片8

解放军进入太原

但不可忽略的是,国军内部不团结的弊病加剧了其失败的步伐。白崇禧也好,阎锡山也好,还是傅作义;都属于对蒋介石不怎么忠诚的地方实力派。卫立煌虽然曾经是“五虎将”之一,却一直有“通共”嫌疑。而刘峙虽然没有前几位的问题 ,其军事能力差却是众所周知的。

蒋介石在选定这些位高权重的“剿总”司令时过于看重资历,而中央军中具备统辖兵团级以上部队能力的将领又实在太少。所以我们看到杜聿明,只在东北和徐州“剿总”担任了副司令。这样蒋介石明知这些地方实力派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反水,却仍然不得不予以重任也可以看出国军内斗内行,到最后把自己坑死了才罢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