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富贵名誉,来自道德

 月黑之风高夜 2022-03-17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

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菜根谭》开出的处世之方偏重心态和人事,悟虚妄真实之理,指出贫富、尊卑、穷达因为心念使善恶、祸福相互转换,告诫世人及时转念,戒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后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阅历和境界。

《菜根谭》第一章  高处立,低处行——修身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富贵名誉,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世间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所得的,就会像生长在山野里的花草,自然会繁茂昌盛、绵延不绝;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得来的,就会像生长在花盆中的花草,终因环境变动而繁茂或者枯萎;如果是通过玩弄权术或依靠暴力得到的,就会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草,因为没有根基而迅速枯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获得富贵,远离贫贱,这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的一种欲望和共性。即使被推崇为道德楷模的孔子同样追求富贵,声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过,孔子的富贵观是以仁德和道义为前提条件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绝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和享受富贵。对于道德名誉,洪应明也持区别对待的态度。他把通过修养道德、建功立业、倚仗权势获得的富贵名誉分别比作山林中花、盆槛中花、瓶钵中花,来路不正的富贵名誉像转瞬凋零的花朵,是不可能长久享用的。

【注释】
①道德来者:利用道德获得。②舒:展开。徐:缓慢。舒徐指从容。③槛:木栅栏,此处指园圃。④瓶钵中花:插在花瓶里的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