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是不是导致孩子自残的“有毒父母”?|每周关切

 长沙7喜 2022-03-17
图片
图片

一个班级1/4有心理问题

其中多人有自残行为

心理医生小胡(应受访者要求匿名)前阵子接待了一位重点中学的孩子,随后的日子里,两位、三位、四位...这个班级里四分之一的孩子都来到了他这里做咨询。原来,是第一位孩子回到班级后,在班级中与有相似问题的孩子们私下里口口相传,让同学们也知道了这家诊所。

令小胡心惊的是,来访的学生中,半数以上都有自残行为。

一份针对江西省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调查显示,该院1500名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其中38.93%有自残行为。美国精神健康协会调查也显示,全球约有15%的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相当于每7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以上青少年有自残行为。

孩子为什么要自残?当家长在遭遇孩子自残时,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本期每周关切将就以上问题为读者们做出解答。

图片
图片

三种有毒父母

把孩子推向自残之路

图片

堵住孩子正常发泄通道的父母

让孩子找到了名为自残的出口

.

心理咨询师邹峰提供了一个真实案例。

对于中学生阿尾来说,最能释放她焦虑的方式就是玩游戏。每次焦虑的时候她都会打开一款游戏,游戏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都会让她感觉压力和焦虑减轻了不少。

阿尾爱玩游戏这件事逐渐被父母察觉,但她的父母始终坚信游戏是“电子鸦片”,于是严厉地禁止她玩游戏。这样一来,阿尾唯一释放压力的出口被堵住了,她不知如何是好。“我觉得浑身都被蜡封住了,我必须划一个口子才能呼吸。”阿尾这样说到。

她认为,她必须找到一种随时方便的、静悄悄的、可以瞒过父母来释放压力。而她能想到的最后一个方式,就是自残。每次焦虑堆积到临界点时,她就在手腕上划一刀。看着血从伤口里流出,似乎焦虑也从她的身体里离开了一些。

邹峰喜欢把焦虑比作“痒”,而缓解焦虑也就是“抓痒”。当一般的抓痒手段都不被接纳和允许,就相当于把孩子用来抓痒的手绑起来了。这个时候,被绑住双手的孩子只好用头撞墙以缓解难耐之痒。

图片
图片

持续否定孩子真实感受的父母

让孩子以自残的方式释放焦虑

.

另一个案例中的阿莫有着不同的自残原因,他的父母总是否认他的感受。

“我好讨厌X老师!”“X老师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可以讨厌他!”

“嘿嘿,我这次考了第三名!”“考第三名有什么好高兴的,人家考第一也没你这么高兴。”

慢慢地,阿莫不愿再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阿莫在父母面前成了一个一言不发的孩子。

与此同时,她也感到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越来越割裂:“当我高兴时,我觉得我不应该高兴;我愤怒时,我觉得我不应该愤怒;我痛苦时,我也觉得我不该痛苦。”他开始伤害自己。

“我每次伤害自己,其实都是在确认身体是否还属于我。就像有些人怀疑自己在做梦的时候会掐一下自己,看痛不痛一样。”阿莫每次感到身体不属于自己的时候,都会靠让自己疼痛的方式来确认。痛了、流血了,他才会确认:这不是梦,我的身体还是我自己的。

对于阿莫这样的青少年而言,当他们关于感受和情绪的表达常年被最亲近的人否定。在无法向他人表达、表达被否定的情况下,他们只好用极端的手段向自己表达、确认自己的感受。

图片

令孩子不敢反抗的父母

让孩子用自残的方式表达反抗

.

自残还容易发生在“乖孩子”身上。

和别的抑郁症孩子不同,尽管田田的手臂上布满了触目惊心的刀痕,但她从不在父母面前遮掩。“我不喜欢我的父母,他们太自以为是了。”田田说,“但他们有时候又好像对我很好,给我买吃的穿的、供我上好学校,所以我不想对他们发脾气。”

田田认为父母不理解她,可是在她的认知里,发脾气、跟父母吵架等攻击父母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她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反抗:伤害自己。

田田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普遍意义上的“乖孩子“。他们不愿意直接和父母发生冲突,于是把矛头对向了自己。“我不能伤害你们,因为你们是我的父母。但是我可以伤害自己,伤害你们的孩子。“

图片
图片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残行为?

参考以下三个原则——

在上面提到的孩子里,无论是压力无处释放的阿尾、一直被父母否定感受的阿莫、以及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田田,他们与家长的关系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自残这样的极端手段绝对不是用来缓解压力或是表达自己的首选方式。只有当孩子跟家长沟通和寻求家长帮助都不可行之后,他们才会选取这样的方式。

在亲子关系已破碎至此的情况下,家长究竟要怎么对待孩子的自残行为才不会让情况走向好转?以下是三个值得参考的原则。

图片
图片

原则一:

不要使用惊恐态度

.

原则一,是不要使用惊恐态度应对孩子的自残。

当发现孩子的自残行为,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对孩子表达震惊和恐慌。比如对孩子说:“天呐,你为什么要用刀割自己?”“你这么恐怖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当家长表露出惊恐时、指责孩子的自残行为时,孩子会更加感到不被理解。

图片

原则二:

不要使用强硬态度

.

原则二,不要使用强硬态度应对孩子的自残行为。因为强硬地严厉制止,会引起孩子的反弹。自残的确是一个应该被停止的行为,但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自残行为时,当面严厉制止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对于孩子来说,自残是一个很容易实施的行为,哪怕家长没收了孩子用来自残的工具,孩子们也可以轻易找到替代品。家长的严厉制止其实只是把自己放在了孩子对面的阵营,对于帮助孩子停止自残行为并不一定有帮助,甚至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图片

原则三:

不要一味责怪孩子

.

原则三,不要针对孩子的自残行为一味责怪。与其责怪孩子,不如共情、帮助孩子。咨询师邹峰形容道:一个从没被蚊子叮过的人、从来没有抓过痒的人,无法理解别人为什么用指甲挠自己的皮肤,乃至把皮都挠破、挠出血。

帮助孩子最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孩子的自残行为,从而把态度从责怪转变为共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开始合理地提供直接帮助。比如帮孩子清理伤口、包扎,严重的话送到医院进行缝合。需要注意的是,帮助的过程需要是不带抱怨的,否则这会加重孩子的自责和对父母的怀疑。

图片
图片

每一个选择自残的孩子

都经历过无数的走投无路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自残这样的极端手段绝对不是孩子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是表达自己的首选方式,只有当他们走投无路时,才不得不选择了自残。

因此,请不要让孩子到达走投无路的境地,请尊重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平等沟通、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办法。请让家庭成为孩子的保护伞,而不是让孩子避之不及的巨兽。

.

参考资料.

黄少南,张懿,孔君,张伟娟,胡武昌,王晓.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2):1564-1567.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