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玛之后的第三任国王叫托里斯,这是个罗马人。 和 “一代目”罗慕路斯一样,托里斯这个罗马人浑身上下充满了山炮气质,不过合该这哥们运气好,他前面的萨宾人努玛几十年没打仗,一门心思在家搞钱搞粮,罗马传到了托里斯手上的时候,已经是兵精粮足、膀大腰圆了,此时的托里斯绝对有当山炮的资本。而托里斯最大的功业,就凭着这些实力奠定了罗马的霸主地位,而宣告罗马王者崛起的大事件,就是拿下了阿鲁巴城。 一、三代王托里斯:霸区确立 关于拿下阿鲁巴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一副世界名画。 相信你一定看过这幅绘画作品。这幅画是西方艺术史非常有名的一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法国学院派旗手让-雅克·大卫的作品。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做《荷拉斯兄弟的誓言》(Oath of theHoratii),完工于1784年,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的买主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法王要求画家展示一副能够体现国家和民族为主题的画作,同时作品还要显示出责任、勇气和荣誉这些美德。让-雅克·大卫于是从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大师高乃依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中找到了灵感,这才有了这幅作品。无论是大卫的绘画还是高乃依的戏剧,他们说的是同一个事儿:荷拉斯家兄弟三人被选为罗马战士的代表,要和敌方选出的三个战士PK打群架,哪一方输了,哪一方就跪地当狗。 这三兄弟打群架的事儿,确实是历史上的真事,故事的背景就是托里斯亲征阿鲁巴事件,图中荷拉斯三兄弟要去打群架的对象,就是阿鲁巴人派出的战士代表,而派三兄弟出战的罗马领袖,就是托里斯本人。 所以通过这幅画,我们大概能对那段历史有个感性的认识。 那么,阿鲁巴这个城市,大家还有印象吗? 这座城市是罗马的前身,在罗马起源的神话传说里,这里是国父罗慕路斯的出生地,我们在罗马系列的一开篇就介绍过这座城市,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阿鲁巴这座城市就相当于罗马人的“龙兴之地”。(王政时代2:“国父”罗慕路斯留下了什么?) 而且阿鲁巴所在的地区叫做拉丁姆,这里居住的人就是后世大家所熟知的拉丁人,阿鲁巴是拉丁姆地区最大的城市,足足有400年历史,是拉丁姆地区名副其实的中心,拿下这里就等于拿下了整个拉丁姆,也就等于拿下了拉丁人“带头大哥”的位置。 也就是说,对于罗马而言,能不能拿下阿鲁巴不仅关系到罗马人文化寻根,还关系到罗马人能不能在这个地区站稳脚跟,所以对于这一战,四代王托里斯极为重视,亲自带兵攻打阿尔巴。
然而,纵然罗马人很能打,但是毕竟底子太薄,你从建城到现在也就80来年时间,人家阿鲁巴400年的大城市,怎么可能让你随随便便就拿下来呢?所以托里斯攻打阿鲁巴的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好几年,始终难分高下。于是这才有了上面提到的“打群架”的剧情:双方各派三名勇士决斗,谁赢听谁的。 在这种背景下,罗马人派出的就是荷拉斯家的三兄弟,阿鲁巴方面派出的也是三兄弟,来自著名的居里亚斯家族。上面挂出来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表现的就是罗马方面的荷拉斯三兄弟准备出发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的场面。为了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具有张力和冲突,让-雅克·大卫借鉴了高乃依戏剧中的内容,增加了几位女性角色:画面右侧搂着孩子在哭泣的女性既是荷拉斯兄弟之一的妻子,同时是对方勇士的妹妹,画面最左侧的白衣女子,是荷拉斯三兄弟的妹妹卡米拉,她同时也是对方三勇士之一的未婚妻。两边的男人各为其主骨肉相残,而各自的女人既要为踏上战场的兄弟哭泣,也为将要死去的丈夫痛苦,一幅画突出了国仇家恨和家庭伦理,让整个画面更加富有震撼效果。 而两边PK的过程也十分具有戏剧性。一开始的局面对罗马方面十分不利。阿鲁巴方面派出的居里亚斯三兄弟显然更加训练有素、战力更强,很快荷拉斯三兄弟中的大哥和二哥就被撂倒了,剩下的小弟一个打三个显然不是对手,于是这个小弟上演了一出类似《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的“拖刀计”:小荷拉斯转身逃跑,居里亚斯三兄弟一看当然要追,但是可能以为赢定了,也可能是立功心切,三兄弟追赶的时候放松了警惕,原本保持密集的队形就松开了,三个人的距离逐渐拉大。这时候,一边跑一边回头的小荷拉斯看到机会来了,猛然转身朝着追赶的居里亚斯兄弟挥刀就砍。这一招十分厉害,居里亚斯兄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连续干翻两个,这时候后面的居里亚斯兄弟一看情况不妙,但是想跑已经来不及,士气大振的荷拉斯小弟追上来手起刀落结果了最后一个居里亚斯,罗马一方就此实现了惊天大逆转。 罗马人赢了决斗,那么按照约定,阿鲁巴就应该愿赌服输,加入罗马的大家庭。从此两家人变成一家人,愉快生活在一起。 罗马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然而就在罗马人热火朝天准备开庆祝大会的时候,阿鲁巴王反悔了。 可能是事前根本没料到自己会输,也可能是因为阿鲁巴在当地老大做惯了,现在让他伏低做小他接受不了,更何况当现在这个老大的是个才建国不到100年的土包子,我这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要给你提鞋抬轿,这就好比让一个大家闺秀给个瘪三儿当媳妇儿,这脸阿鲁巴实在丢不起。 于是不甘心的阿鲁巴非但不投降,背地里还搞了一波操作:他煽动拉丁姆地区的其他城邦组团对付罗马,阿鲁巴对这些城邦说:罗马对我阿鲁巴都是这个态度,那么以后他会怎么对你们,你们这帮孙子没点B数?倒不如现在趁着他还没有完全崛起,大家联手把他做了,以绝后患。 拉丁姆地区的城邦被这么一吓唬,人人自危,于是大家都团结在阿鲁巴周围,对罗马群起而攻之,一时间罗马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处境十分危险。 然而罗马人十分彪悍,虽然场面很被动,但是罗马人居然以一敌多,生生抗住了这一轮王八拳。这要归功于托里斯领导有方。他一方面稳扎稳打,另一方面周旋于这帮部落城邦之间,又打又拉,分化拉拢、让他们始终难以拧成一股绳合力对付罗马。就这样,在托里斯的坚强领导下,罗马人用了好几年时间终于击退了来犯的敌人,阿鲁巴给罗马挖的大坑,硬是被托里斯用实力给填上了。 与罗马人彪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阿鲁巴的愚蠢。因为就在罗马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这货居然自己退了。 在煽动了一帮打手对罗马出手后,阿鲁巴居然收工,跳到一旁看戏了,这是种怎样的脑回路,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看了相当无语:这群架是你阿鲁巴招呼的,被打的是对你阿鲁巴威胁最大的对手罗马,而要是灭了罗马你阿鲁巴得到的好处也最多,现在罗马被群狼围攻,那你还不乘机带着这群狼把罗马一波带走?按照正常逻辑,这么好的机会,怎么看他阿鲁巴都应该是冲在最前头的那一个,怎么到了关键时候这么佛系?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严重怀疑阿鲁巴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阿鲁巴人就是拿错了剧本,给了罗马人喘息的机会,而罗马人终于抓住机会肃清的来犯之敌,一口气终于缓了过来。 缓过来的罗马第一件事会干什么,我想你用屁股都能想到吧。 阿鲁巴你个龟儿子,给老子等着! 托里斯再次集结大军进犯阿鲁巴,此时的罗马就像刚刚打完野怪的玩家,经验攒够、等级升满、科技全开、血槽全绿、魔槽全蓝、而且怒气值拉满,这么一支军队,让败光人品的阿鲁巴怎么抵挡? 可以说这场战斗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托里斯顺利拿下阿鲁巴。 拿下了阿鲁巴城,阿鲁巴王被活捉。愤怒的托里斯不再隐忍,把这么多年受的鸟气全都撒在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对手上。托里斯做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决定:他把阿鲁巴王的两条腿分别绑在两部战车上,然后两辆战车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可怜的阿鲁巴王就以这种残忍的方式被活活撕成两半,场面极为血腥。这是我所看到的古罗马时代最残忍的刑罚,没有之一。 不过,托里斯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他的复仇也仅仅限于阿鲁巴王一个人而已,对于阿鲁巴其他居民,他大手一挥,表示过去的事情就此翻篇。被分尸的阿鲁巴王,尸体被风干处理,然后阿鲁巴城和罗马城各自保存一半。然后托里斯要求阿鲁巴居民全部迁移至罗马居住,罗马城给到这些新移民一视同仁的待遇:罗马公民权。对于阿鲁巴城中的世家大族,则按照惯例,让这些家族的代表加入罗马元老院,成为罗马精英俱乐部的一员,共治罗马。 托里斯的这一招很重要,也很高明。他对阿鲁巴王的处理一方面是私人恩怨,但更多的是一种威慑,是要让人知道对罗马背信弃义的下场,属于政治上的手段。现在仇也报了,威慑的效果也达到了,那么就没必要扩大打击面,一巴掌扇了过去,总要给几个甜枣缓一下。而同时这些阿鲁巴的贵族加入到罗马,等于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这种财富后续带给罗马的红利,远远不是靠打砸抢可以比拟的。这种红利最大的释放是在500后,就在这批被托里斯招安的阿鲁巴贵族中,有一个叫做尤利乌斯的家族,在罗马共和国晚期出了个顶级大咖,在危机之中挽救了罗马,还给罗马留下了一个牛逼继承者和一套全新的治理体系,这个人就是罗马历史的“头号玩家”:凯撒。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托里斯对阿鲁巴人大肆屠杀的话,那么罗马将不会有凯撒,那么整个罗马史乃至西方历史都要重写:没有凯撒的罗马会是什么样子?这就好比没有秦始皇的中国历史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吗? 由此,阿鲁巴正式划入罗马版图中。 托里斯在位32年,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他让罗马的版图扩大了好几倍,而随着阿鲁巴被收入囊中,罗马人正式成为拉丁人的带头大哥,以拉丁姆地区为基地,罗马建立了自己对于周边城邦部落的绝对话语权,罗马人的霸权有了雏形。 二、四代王安库斯:萧规曹随 托里斯之后,接任的第四代王名叫安库斯。 这是个萨宾人。 这就很有意思了,自从罗马“国父”罗慕路斯导演了“抢妹子”的大戏后,罗马城的最高领导人出现了罗马-萨宾轮流坐庄的现象,第一任和第三任领导都是罗马人,而第二任的努玛和现在的安库斯是萨宾人,这完美体现了当年罗慕路斯在两个部落合并时的承诺:共同执掌罗马(王政时代1:“狼城”的传说,罗马人究竟想说啥?)。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这个接了托里斯班的萨宾人,在功业上像极了第二代罗马王努玛。努玛当年接了国父罗慕路斯的班,他不热衷于战争,而是更加注重内政方面的治理。在他治理下,罗马攒足了实力,这才让第三代罗马王托里斯可以大展拳脚。现在安库斯这个萨宾人接手了罗马,而他和努玛王一样,最重要的成绩不是征服,而是治理。 当然和努玛的绝对和平主义比起来,这位安库斯王还是略有不同的。总体来看,安库斯并没有阻止罗马对外扩张,只是和前任相比,他对扩张不是那么狂热,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罗马内部事务上。 安库斯为罗马做的最大的贡献是扩建了罗马。 而安库斯之所以要扩建罗马,原因也十分简单:罗马地方不够用了。 通过前面的讲述,大家也发现了罗马人一步步做大的秘诀是啥,有点类似商业竞争上“并购+重组”的思路:先花钱买入资产,然后进行资产重组,最后实现价值翻番。说白了就是吸收外部的资源为我所用,只不过罗马人获得资产的方式是通过铁血战争,而重组资产是通过民族融合实现的。 应该说罗马人的这个思路以及运作的手段是很成功的,但是任何模式都有自己的问题,罗马的这种运作思路有一个软肋:你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把对方全部迁到罗马来,那么早晚有一天,罗马会被塞满,而当罗马没地方可以接纳新的移民的时候,罗马这套扩张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安库斯接手的罗马就卡在了这个问题上。 罗马有个外号叫 “七丘之城”,顾名思义就是罗马是由七座小山丘所组成的,罗慕路斯建国的时候,这七座山丘上有大把的空地,但是随着罗马的事业越做越大,这些山上的人就越来越多,比如帕拉蒂尼山上住的是罗马人,奎里尔诺山上住的是萨宾人,阿鲁巴人被安排住在西里欧山,现在阿文庭山上的移民就是安库斯时代迁移进来的新移民,加上被用作祭祀用的卡匹托尔山,罗马七丘中有五个已经住满了人,已经很拥挤了,而罗马的扩张事业还在如火如荼,照现在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过不了多久,罗马就会人满为患。
土地指标不够用了,这个问题有多严重,相信凡是干过城市行政管理的人都知道。 而安库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像前任一样痴迷于战争,而是把眼光放到了罗马未来的发展空间上。在安库斯统治的25年时间里,他对罗马的改造就聚焦在一件事情上:扩建。 安库斯在台伯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让罗马人从此可以越过台伯河,对西边更广阔的土地进行勘探和开发,然后他一鼓作气,让罗马人的足迹直接从内陆向地中海打通,这一招不仅让罗马人可利用的土地翻了几十倍,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罗马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家。罗马人的眼光和见识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瞄准更加广阔的海洋,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罗马人称霸地中海的伟业算是正式拉开了序章。 打通了海路,安库斯紧接着干了一件大事情:在漫长的海岸线周边,他办起了盐场。 盐自古以来和铁一样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暴利产品。我们中国古代有盐铁专卖制度,西汉时期桑弘羊就曾经召开过了盐铁专卖会议,在那次会议上确定了盐和铁收归国营,为什么一个国家要用他的国家力量对盐进行特别关照,答案只有一个,这玩意儿特别来钱。 同样的逻辑在罗马这里是一样的。办了盐场,既能够解决罗马的基本生活问题,也能够大大缓解罗马的财政压力,这给了急速扩张的罗马强劲的物质支撑。 而且盐这样东西在罗马还扮演了另外一样重要的功能。 你一定知道在英语当中工资这个词怎么说,没错,叫“salary”。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词和盐的英语单词,也就是Salt长得特别像? 这不会是巧合吧? 当然不是巧合,Salary这个词的词根就是拉丁语Salarium。而Salarium对应的词根就是拉丁语中盐“Sal”,也就是英语Salt的来源。因为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给公务员和当兵的发工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盐的形式来支付的。所以基于盐,不仅衍生出了工资这个词,士兵“soldier”这个词,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演化出来的,意思是“领盐的人”。而这文化符号,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安库斯这里,安库斯一招解决了罗马民生、军事、财政三大问题,善莫大焉。 在今天主流的罗马史学著作中,对于这位安库斯的记载是比较贫乏的,和罗马前三代领导人相比,留给这位四代目的笔墨简直少得可怜,我们对他的了解也就仅限于上面说到的这些事迹。但是就凭上面的这些事迹,安库斯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我一直觉得,这位安库斯和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曹参很像:萧规曹随,看上去波澜不惊甚至有点胸无大志,但是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安库斯统治罗马25年,留下的笔墨少,不是证明他无能,而恰恰是证明他的睿智,不折腾、不刷存在感,在正确的道路上老老实实干活,这是一个负责任领导者该有的品质。恰恰是这种摆正位置、不搏出位的气质,让罗马有了安稳扎实的成长环境,给罗马消化战果争取更多的时间,为罗马的下一次腾飞攒足资本。 故事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理一下罗马目前的处境:三代大魔王托里斯确立了罗马的霸权,罗马在亚平宁半岛算是混成了一号人物,在罗马内部,四代目安库斯看到了罗马发展的瓶颈,也着手去做了一些尝试和改变,但是安库斯毕竟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想办法了。 而后人确实没有让他失望,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第五代国王--传奇领袖塔克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