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车时为什么会头晕想吐

 有一只猫 2022-03-17

​现代人每天坐着的时间变得前所未有地长,但坐得太久对身体有不少坏处。人们花大价钱购买采用人体工学原理设计的办公椅,就是为了尽量避免久坐带给身体的损伤。长时间坐飞机甚至会因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生命危险。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动得太少的确对人无益。

运动对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人类擅长动,也确实动得够多。我们这个物种几乎跑遍了地球的表面,甚至还跑到了月球。人每天步行3公里可以健脑,但实际上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能从中获益。我们的骨骼经过演化,变得适应长时间的步行,足、腿、髋以及全身上下都十分适合日常行走。并且还不止是身体结构上的适合,我们就像被程序设定好了似的,走起路来完全不用费脑子想。

这是因为我们的脊椎中有神经束控制着人体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运动。这些神经束被称为“模式发生器”,位于脊髓较低位置,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刺激腿部的肌肉和肌腱,使其按特定的模式运动(模式发生器由此得名),于是人就行走了起来。模式发生器还会接收肌肉、肌腱、皮肤和关节的反馈,比方说检测出人是否在下坡,然后据此稍稍调整运动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情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还能四处走动了。而人们之所以会有晕车这一现象也是由此基础产生。

问题出在促进运动的各项系统和一系列机制。晕动病只有在人们乘坐人工发明的交通工具时发生——比如你正坐在一辆汽车上。

人体依靠一套精巧复杂的感觉系统和神经机制来产生本体感觉,也就是感知身体当前处于什么动作姿态,以及各个部位要往哪里动。比如你把手放到背后,尽管看不到它,但仍感觉得到它的存在,知道它在哪里,还清楚它有没有比出什么下流手势。这就是本体感知系统在起作用。

人的内耳中还有前庭系统,是一组内含液体的管道,用来探测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前庭系统内有足够的空间供液体在重力影响下流动,贯穿其中的神经元能够感知液体的位置和变化,让大脑知道当下人的姿势和所处位置。假如液体在管道顶部,说明我们正上下颠倒,恐怕不是特别舒服,最好尽快纠正。

人的运动会产生一套独特的信号。比如双足行走时稳定的上下起伏,风吹过身体时的一般流速和外界压力,还有运动造成体内液体的流动等,都会被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检测到。

映入眼帘的景象是运动时体外环境的一部分。同样的景象可以由人的移动产生,也可以在人不动时由外界移动产生。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两种解释都合理。那大脑怎么判断哪种才是实际情况呢?它接收视觉信息,再结合内耳中的液体发出的信息,最后得出“身体目前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的结论,无论你是在做什么,是眼睛和内部系统合作感知到身体目前的状况。

但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则完全不同,你能看到自己只是坐交通工具的座位上,并没有任何运动,但是你又的的确确在飞速移动着,耳内的液体对于高速移动和加速度产生的外力非常敏感,它们发送信号给大脑,报告说你正在移动,而且还动得很快。

而大脑从一套精密校准的运动检测系统中得到了你并没有动的信号,这是因为你在乘坐交通工具实际上本身是没有任何运动的,但位置却在不断的变动着,这就是引起晕动病的原因。脑的意识不难处理这种矛盾的信息,然而身体管理系统中更深层、更基础、潜意识的部分却不太明白要如何处理此类内部矛盾,不知道有哪些原因会造成功能失调。实际上在爬行脑看来,可能的解释只有一种:中毒。自然界中,只有毒素才会如此强烈地影响体内运作机制并造成混乱。

毒素对人体而言,看不是好东西,而当人脑认为体内有毒时,唯一合理的反应就是:激活呕吐反射,迅速吐出毒物。脑中较高级的部分或许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但身体还是会按照已有的保护机制,迅速催吐,让身体把引起“混乱的毒物”排出体外。

晕车时想吐,昏睡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降低大脑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很有效避免呕吐,市面上大部分晕车药都有助眠的成分与效果,也是基于相同的原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