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我写了《择日不如撞日》,开始公众号推文日更。 在过去的一年间,断更两日:12月20日网络问题没能发送成功,2月5日格式问题发文之后只好删除。 除此之外的363天——无论是自驾五千公里的路上,还是在新疆旅行途中;抑或是从深圳往香港的搬迁,由香港往深圳的归程;无论身体经历伤病时,还是内心的痛楚时刻——我都诚恳地交出了自己的作文。 这种坚持于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它带给我的领悟有二: 一是从此以后再不相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过去四十多年我一直是个没长性的人,订下的计划从没实现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允许“这辈子就这么算了”。 就算到了“一把年纪”的时候,人还是可以挥动大刀,朝自己的劣根处猛然斩落。(我姓屠,这么做的理由似乎更充分了一些。) 二是更加笃信“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则。 这不是教人退而求其次,而是鼓励人先迈出一步再说——这一步无论迈得多小,都是正数,而原地滞留是零,“退”则是负数。 虽然“完美”的概念相当于无穷大,几乎不可抵达;但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确实是我等普通人也有望抵达的远方。 之前的种种顾虑,在363个“跬步”之后,显得十分可笑。因为此时的我已经明白:不确定性的最大天敌是行动——前进的每一步都在无形中消解着不确定性,而那正是当初种种顾虑的主要成分。 在这一年里,我努力平衡写作文和其他事情的关系,而我的家人无条件地支持了我的“优先级排序”。 他们没有质疑过为什么“每天写作文”这件事不可妥协,也没有追问我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或价值。我的家人只是把它作为我的一部分,毫无保留地接受下来。 我没有常常向他们表达感激,但是在心里,这种感激是诚挚而持久的。 在我看来,对于这件事的支持,就是对我的梦想的支持——特别是在这梦想还遥不可及而我也并没有呈现出任何天分和优势的时候,更显珍贵。 “你想做的事就去做吧。”“你写得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会看。” 我不必因优秀或聪明才得以成为家人的一份子,而是被允许笨拙、允许狼狈——无论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大,家人都视而不见;只要我肯努力向上不懈怠,就得到家人无限宽容的接纳与肯定。 这种感觉让人有恃无恐,放心舒展做自己,也就愈发不舍得懈怠。 海涅说:“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气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项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 自今日开始的又一年,我别无所愿,只要求自己:继续保持一个劳动者的谦卑与勤勉,日日不间断地交出我的作文。 在不停笔写啊写的过程当中思索和尝试怎样写得稍微好一点儿,就像在不停步跑啊跑的过程当中努力跑得好一点儿一样。 香港今日新增21650宗确诊病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