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静经:定静生智慧,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爱上诗韵生活 2022-03-17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引申出来说,只要把当下的小事做好,持之以恒,就可以完成远大的目标。

当然也会有人说,老子说要知足,你却说远大目标,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想说的是,知足是心态,远大目标是志向。我一个月赚5千块,就很知足了,也够花了,可我志向大,有能力赚5万,这有什么矛盾?学国学,切记食古不化。

1、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清静”的智慧

世俗的人,每天都围绕着工作和家庭转,要说很多的话,人和人交往,也经常没话找话说。

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清静”的智慧。

儒家《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释家说:“定静生智慧。”

道家《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古人说修身养性,要常清静,说话也是一种能量的外逸,所以有时候要止语。人的七窍,尤其是眼睛、嘴巴和耳朵,是个人和外界能量进出的关口。止语,不说话,守住一口气,可暂时停顿能量的外逸。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克己复礼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节约能量向外发散。

全真道祖师吕洞宾,纯阳子曾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一个人养得气足,自然会忘言;不必要的话不说,气沉丹田,守住中气;降服自己的心和妄念,行无为之事,这就是修行。

《道德经》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个人说话多,则气不足;气不足,则心不定;心不定,则神不宁;神不宁,则人不安。人不安,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古人一日三省吾身。唯有不说话,清静,才能自省。

一个人从早到晚,说话不停,嘴巴闲不下来,没有时间反省,当然也不会“定生慧”。一辈子庸庸碌碌地活着而已,说不上有觉悟。

2、心态上知足:忧患莫大于人心不足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知足,总觉得自己缺少,还不够多,这种心态本身是匮乏的,贫瘠的。欲求不满,则不断向外索取。这种特质,像黑洞,多少东西都不够吸进去。拥有像黑洞一样的心态,只索取,不付出,这样的人会有福气吗?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心不足,则贪;贪念一起,就有忧患。

如何做到不贪?是你的东西,你就拿;不是你的东西,坚决不要。否则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有时候,即使你不贪,也要学会拒绝,无功不受禄。

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中,很常见。

很多贪官,一开始也是好官,慢慢被人拉下水,就是这种情况。拿了别人的好处,你就得给别人办事。

佛学说,无欲则刚。

一个人知足,不贪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收获自己应得的东西,天经地义,别人无法要挟你什么。走正道,做正事,自己赚几万,几十万,几个亿,都是自己应得的,这不是贪,这是天道酬勤。

有些人有贪念,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是自己赚来的钱,你不敢光明正大去花,而且你留了把柄在别人手中,别人一旦要挟你,你就吃不香,睡不好,无法安生。

3、《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规律的书

大多数人读不懂《易经》,是因为潜意识还没觉醒。如果你的本真意识觉醒,一通则百通,很容易读懂《易经》。

《易经》的源头,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而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在六千多年前,江浙一带的居民就已经使用《易经》。

根据我个人的考究,《易经》是一本上古文明流传下来的宝藏。上古文明,中国神话说是三皇五代之前,由伏羲“一画开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简单地说,《易经》是一本揭示宇宙变化规律的书。包括天体、行星、日月、磁场轨道、人的生命变化周期……

现代人称之为:规律,或者定理。古人称之为:定数

凡事皆有定数。

这个定数,是指规律,不是玄乎的东西。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哲学、励志、正能量、情感等方面的美文,欢迎点赞文章点击在看并关注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