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闺怨诗?日本学者:就是爱情诗,唐朝人写不出真正的爱情诗

 随手谈诗 2022-03-17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 ◆

内容来源 | 古典诗词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有一个小日……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学者,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曾经钻研了唐诗里的闺怨诗,得出一个结论:闺怨诗就是以第三人称写的爱情诗,说明唐朝人在第一人称的爱情诗上的表现,很贫乏。(见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

这个我咋说呢,这个咋说呢,属于是阎王面前拉提琴——尽TM鬼扯,不过吃饭砸锅嘛,也是隔壁的传统艺能了。

今天就来说说,什么是闺怨诗,还有闺怨诗到底是不是爱情诗?

01

什么是闺怨诗?

闺怨诗,是我古代诗歌的一种内容形式。

闺怨诗的起源很早,《诗经》就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后世逐渐就有了闺情、闺怨的说法,而且闺怨诗还有季节性和时令性,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有《春闺情》,初唐诗人袁晖还有“正月闺情”、“二月闺情”、“三月闺情”、“七月闺情”,直到宋朝李清照,也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算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秋天的相思,大概在春秋两季,人心特别容易悸动吧。

闺怨诗大多是以民间女性的视角,她们或失宠于丈夫,或表达与丈夫阔别已久的相思怨情,因此也叫闺情诗。如果是在宫中女性的视角来写,那就是宫怨诗或者宫词,差别不大。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说一个女人每天打扮得又勾勾又丢丢,站在楼上眺望远方,不小心把一根竹竿掉下楼去,砸到了一个路过的风流公子……不是……每天在楼上眺望她那从军出征的丈夫,心中十分后悔,早知生离会让人患上相思病,就不撺掇丈夫去追求拜将封侯了当大官了。

这是一首纯粹的闺怨诗,纯以独守空闺的女性角度,去正面描写这一份相思之情,这种创作方法叫赋,诗意简单,很好理解。

还有一种闺怨诗,虽然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写,但通常是男性诗人,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未受重用的感慨。比如朱庆馀的《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字面上是写洞房花烛之夜,新媳妇儿即将拜见公婆的忐忑之情,实际上是诗人朱庆馀假借女子的口吻,向张籍打听自己的考试成绩。

把自己比作女性,作诗呈递给君王、宰相或者其他什么大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望,或者发牢骚,这种创作方法呢,就叫做比兴

02

闺怨诗到底是不是爱情诗?

前面说了,闺怨诗有两种,一种是用赋体正面描写相思怨情,这种通常是诗人同情某个妇女,代她用诗的方式来抒发怨情,比如刘希夷就有《代闺人春日》、《代秦女赠行人》,你如果非要说这是爱情诗,那也是替代别人写的爱情诗,怎么可能用第一人称写。

另一种闺怨诗是比兴,就更谈不上什么爱情不爱情了。

得出结论,闺怨诗不是爱情诗,也不可能以第一人称来写。

03

唐朝的爱情诗

真要写爱情,不论写自己的第一人称,还是写别人的第三人称,那浪漫的唐朝诗人,真就是周杰伦的电话卡——我的地盘听我的,各种爱情都给你写绝了,遗憾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离别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含蓄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直白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热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悼亡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就想问问,中国唐朝时期,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隔壁人民,在干嘛呢?

我是随手谈诗,点我一赞,手有余香,咱们下期再见,拜拜~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