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井头赛苏州,超不着清沙一道沟”,这句话说来已有些年头了。即使是现在任村、姚村、东岗一带,还经常有人这么说。坟头人常说:“俺家是山前叻,俺那儿是平地”。井头人也常说:“俺家也是山前叻,俺那儿虽地势高,但也是属山前的,特别是南沟,比坟头还靠前呢。”。清沙人常常说“俺家是山后哩,但俺那儿是块风水宝地。坟井头赛苏州超不着清沙一道沟”。这句话有何来头,其用意是啥?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坟头、井头、清沙几乎是呈钝角形相连接的三个邻村,人口土地差不多,相距较近,语言相同,生活习性也很相同,因此,男女联姻不少,亲戚来往很多。坟头、井头两个村的人常说,那儿也都比清沙强,清沙就是一道沟。历史上没有公路,走的都是小道,一过坟头岭(现在叫分水岭),瞧不见山前的井头村,却一眼能看到全国都出了名的,“颠倒颠”的清沙河,(据清沙石氏家谱载,650年前,这个村就叫“清沙河”)。历史上这条河长年水流不断,清澈见底,龟鱼吐珍,虾蟹游弋。清沙村的妙龄少女,悠哉、美哉,常在河边浣纱洗衣,借水嘻戏,很受过往路人的赞赏和羡慕,更是对这“颠倒颠”的流水感到稀罕和惊奇。中国水系都是滚滚向东飞越奔腾,可这条小河却是汩汩向西流淌不息,尤其是到了夏季,河水猛涨,草长水肥,真是名副其实的山清水秀,更增添了清沙村的无限妩媚。这不仅是清沙村的靓点,更是旅游观光的秀美景点。在经年累月的交往中,人们发现坟头村和井头村美女众多,代代延续,繁衍不息,得人缘玉美之优秀,清沙却四通八达、山秀水美,得天时地理之优越,因此,清沙不少青年常常到坟头、井头求婚结亲,成者不少,明清甚多。好女都找好地方,确实嫁往清沙的美女不少。 最早的传说始于清朝的雍正年间,当时坟头有一范姓员外家,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全都长得风姿绰约,细嫩清秀,异常标志,颜值很高,到了婚嫁的年龄,范员外却迟迟不嫁女儿,那时的闺女到16岁就要嫁人,民间常说的二八佳人,就是指此。那年三闺女已到16岁了,大闺女二闺女都还没婆家,范员外这才着了急,赶忙找人到三里五村给女儿们找婆家。但有个条件就是男孩必须有文化,值此一条,别的不说。信息一传出去,果然说媒的纷至沓来,上门求婚的竟多达十几个。这可把范员外高兴坏了,几经挑选,符合条件的竟有5人之多,其中两个秀才,三个贡生,到了这时,范员外突然心胸开朗,与老伴协商说,有这么好的后生,我们何不将三个闺女一起出嫁了呢。老婆听得有道理,便点头同意了范员外的意见,决定将三个闺女同时出嫁,这在当时成为轰动林县境内的最大新闻。最后,大闺女嫁给了本村元姓一个秀才,二闺女嫁给了井头村刘姓一个贡生,三闺女则嫁给了清沙村一个石姓秀才,范员外心满意足,得意非常,虽无子嗣,但靠闺女养活,到也过得幸福滋润。这年过年时的正月初三,三个女婿带着三个女儿到坟头给老丈人拜年,范员外看着风流倜傥,风华正茂的女婿们,心花怒放,很是满意,他就想借拜年之际,考试一下女婿的应变能力和文采如何,就给女婿们以赞赏自己的家乡为题,说几句话,以抒发自己的豪情。 然后,把酒席摆满,又叫女儿女婿一块儿到堂屋,借着酒席互相畅谈,并作词两句。大女婿是坟头本村人,又是老大,理所当然得先说,他是坟头有名的秀才,只见他略加思索,出口便说,“八尖垴下村,取名叫坟头。村子在山前,美景赛苏州。”说罢看着岳父的面庞,有点沾沾自喜。这时二闺女女婿也站起来说“八尖垴下村,大名叫井头,美女多如云,赛过苏州城。”三闺女女婿正要发话,三女儿打了个手势,并靠近女婿,附耳偷偷地说了几句话,然后笑了笑说,“你们歪歪扭扭地说的那些话,并不怎样,特别是二姐夫说的都跑题了,光说美女多,没说村子好,所以说,俺家那口子就不用说了,我代他说两句行不行?”大家鼓掌表示欢迎。于是三闺女站起来说’“坟井头赛苏州,超不着清沙一道沟。一条大路通北京,清沙遍地是黄金。”大家听后哈哈大笑,都竖起大拇指给三闺女点赞。渐渐地“坟井头赛苏州,超不着清沙一道沟”的话就流传开来,当时,这道沟泛指清沙村全境,此乃古时旧说。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清沙一道沟却给于了新意,焕发了青春,添上了红色的革命色彩。 清沙一道沟,其实就是说清沙村,那可是抗战时的“黄金通道”,神秘的地下交通线。 清沙一道沟在那里?确切的说,是从清沙与桑耳庄交界处的小湾河沟开始的,向北是通往任村、山西、河北的通衢古道,朝东向清沙方向来,一条低凹的沟底小路向前延伸,进村走古道,(清沙村北的一条狭长地带),再进入颠倒颠的清沙河沟,通过仙岩往东冶走,这一段路程约13里长。历史上是任村往水冶、安阳的必经之路,官家大道,这就是清沙一道沟。清沙地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过去在这条路上,常年累月地奔跑着来来往往的马队、商客,散兵游勇,兵痞军旅,闲散人等,川流不息,昼夜不停,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共产党、八路军、无数官兵的战斗、拼杀,斗智斗勇,从这里开辟出了一条地下交通线,为我党、我军及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8年2月,共产党、八路军开进了任村一带,在任村这块热土上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反顽、抗日。不到一年,抗日的烈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1940年2月,林北县成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风起云涌,推波逐浪,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发展,3月份反顽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把顽军从林县赶了出去,使抗日根据地一下子发展到400平方公里,姚村、东岗、魏家河(今河顺镇)、凌集(今横水镇),全部解放,都成为了根据地和解放区。使得根据地向东延伸至70里地,进入安阳县界。 1941年6月,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成立,这是林北县根据地的一件大事。全国14个八路军办事处,13个都设在大城市,唯独豫北办事处设在任村山区小镇,为什么要在林北县设立豫北办事处?从那个决定看得出,在林北县设立八路军办事处,足以说明八路军前总对林北县这块地理位置重要的看重,她不仅有利于林北县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而更主要的是,她能连通太岳、太行地区,形成更大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从根本上扼制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战争侵略。 豫北办事处的成立,有很多大事要做,其中有两件事显得更为特殊和重要,一是开展统一战线;二是建立地下秘密联络通道。这几件大事关系到党在晋冀鲁豫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发展,反抗日军侵略等重大问题,八路军前总对此事非常视,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安排八路 军高级参议王百评到根据地考察、认定,并担任豫北办事处主任。王百评任用苏鸿佰和豫北办事处的干部李德成、张怡秋、李遵、齐玉坦等同志到敌占区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经过艰难的奋斗努力,付出了很大代价,两年多时间内在安阳城的东、西两側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之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点,打通了从任村到内黄井店,长约300里的地下交通线。在这条交通线上设立了吕村集、东路村、大寒屯、黄家营、郭宋村、东曹马、崔家桥、洪河屯、李家山、杨奇村、南故城、北务、等数十家交通站、联络点。这条交通线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我党、我军的信息联络和物资运送上的畅通道路。山里的货物党参、花椒、山货应有尽有向外输出,从敌占区购得的武器弹药、医药、币纸、棉花、布匹、粮食、食盐等紧缺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往解放区和延安。 自从这条交通线开通后,清沙一条沟人员往来,交通运输,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任村区和东岗区交界的清沙地段,路边有个小庙,叫作“双关庙”抗战时期也叫“双管”或“双关”,即任村区、东岗区都能管的地方。由于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地下交通线,白天黑夜人来车往,推车的、挑担的、肩扛的、抬杠的、民夫、伤病员、来往部队官兵,生意商号、各种人等络绎不绝。看上去生意繁忙兴盛,解放区生气勃勃,因此,经常有敌特分子捣乱、破坏,林北县政府对此特别重视,就从任村区和东岗区各派八路军一个小分队,专门在清沙那道沟游转活动,清沙村也派一支民兵小队,配合八路军小分队,负责保护来往行人及货物的安全。也由于这个原因,所有从敌占区和国民党顽固派占领区运送过来的各种物资,一进入清沙那道沟,就象进了保险柜。这条地下交通线沿途工作做的好,保险系数高,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从敌占区运往解放区的粮食、食盐达数百万斤,枪支数百万支,子弹愈千万发,布匹数十万丈。过往高级干部百余人,中下层干部和战士上万人,全都做到了安全通过,没一伤损,因此,人们给清沙那道沟冠以新名,称为八路军的“安全交通线”,地下“黄金通道”。 在战争年代,作为硬通货的黄金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胶东党组织,发动抗日军民开展了旷日持久的“黄金抗战”,其根本任务是将黄金运送到延安。从山东分局到延安的运金路线是从鲁南出发,经微山湖和湖西根据地,抵达冀鲁豫边区的沙区(内黄井店),之后再转往太行山地区和延安。纵观全程,它主要由山东交通线和冀鲁豫边区交通线构成。抗战时期,从1938年夏季开始至1946年的8年之中,胶东党组织向延安党中央输送了13万两黄金,每年运送黄金都在15000两以上,大多数是从豫北根据地这条交通线运送过去的。因此,“清沙那道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金通道”。那条通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坟、井头赛苏州,超不着清沙一道沟”的民谣从抗战时再次说起,一直流传到今天。 作者简介:石兰夫,男,河南林州市清沙村人,从小爱好文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林县广播站通讯员,83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戏剧、村志、记实性长篇传记文学、编年体式的饮食文化发展史、及《林北县抗战史话》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