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水文参考」2022届汕头一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启发与思考

 小窗悦读图书馆 2022-03-17

#高考作文# #距离高考还有82天#

欢迎来到模考作文精选,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汕头一模的范文,这篇作文材料着眼于材料着眼于著名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主张——“致广大、尽精微”,并要求考生联系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写一篇文章。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题目吧: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明确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从而造就了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

徐先生对绘画的要求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下水文】

“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著名画家徐悲鸿曾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这样才能创造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不仅绘画领域,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道理。只有胸怀大局与整体,同时注重细节,才能在新时代行稳致远。

“致广大”是一种着眼全局的思维。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问战士们:站在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回答说能看到江西,也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就是一种着眼全局的思维,而也正是毛泽东他那宏大的眼界格局,让星星之火,卒成燎原之势。“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若没有高度,眼界里全是问题,若没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葆有大局观和整体思维,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能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与“致广大”不同的是,“尽精微”着眼于小处,是对精益求精的执著。《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干好一件事已经不易,干到极致则需要更多耐心、细心和匠心。“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专家;“古籍医生”廉成春,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里,让一本本虫蛀、受潮的古籍重获新生,化腐朽为神奇。凡是成大业者,其做事为人必尽其“精微”。正如廉师傅所言,学技艺更是学做人,无论是科研克难,还是脱贫攻坚,都需要发挥“绣花针”的一丝不苟精神,在锤炼自身本领中拓宽人生之境,所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正是这个道理。

生活当中,我们常看见有的人空有梦想的蓝图,却不能忍受久久为功的寂寞;有的人每天看起来忙得像陀螺在打转,事无巨细,凡有利者,悉数谋之。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什么而忙。这些人要么缺乏“尽精微”的执著精神,要么有失“致广大”的大人生格局。那应该怎么做呢?《之江新语》有一段形象的描述:“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曹冲能称象,在于着眼全局,庖丁善解牛,就是立足于细微之处。这段话生动地阐释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刻道理。

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日拱一卒、积微成著,我们定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踔厉奋发,披荆斩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