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的小说读者长什么样? | 哈哈呆呆·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2-03-17

第993夜

文  |  卡卡

某次讲学中,纳博科夫曾给在场的学生做过一个测验。他列举了10条特征,让学生从中选择符合他们心中优秀小说读者的4条:

1、参加一个图书俱乐部【读X活动估计也属同类】。

2、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认同。

3、着重从社会一经济角度来看书。

4、喜欢有情节有对话的小说,不喜欢没有情节、对话少的。

5、事先看过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

6、自己也在开始写东西。

7、有想象力。

8、有记性。

9、手头应有一本词典。

10、有一定的艺术感。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在场的学生大多倾向于前面几条,如情感上的认同、社会—经济—历史角度的理解。这些关切自然不错,如果真能做到,完全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研究型读者。但是纳博科夫个人的兴味和关注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后面几条,即想象力、艺术感、好记性和词典对一个优秀的小说读者来说,才是更加可贵的东西。

想象力和艺术感好理解。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因此读者也要具备欣赏艺术的品格。然而,好记性和词典又是何为?我们有必要记住作者编造的虚构世界里每一个细节吗?我们需要逐字逐句查阅词典来读小说吗?相比于历史著作、科学专著,小说难道不是一种更接近消遣、更轻松随意的读物吗?

1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多少还要了解一些纳博科夫的生平背景。

许多人知晓纳博科夫,多半是因为他那本出了名的畸恋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

如果再深入挖掘,还会了解纳博科夫是俄国贵族世家的后代,早年流亡欧洲,中年前往美国,担任大学教职的同时,还用英语这门非母语从事文学写作,直到蜚声文坛。

再往下走一步,纳博科夫的人生就会分出两条迥然不同路径:其一,纳博科夫是个一流的文体家,换句话说,他的语言功底极其深厚,语言之精妙凝练程度可与19世纪最伟大的文体家福楼拜媲美——别忘了,纳博科夫的写作语言可是一门外语!其二,纳博科夫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他是发现普蓝眼灰蝶迁移轨迹的第一人,提出的蝴蝶分类理论也被现在的主流科学界所认可,在这个常常不为人知的领域里,纳博科夫是一个追求精确和细致观察的专业人士。

把《洛丽塔》的作者和蝴蝶研究学者这两个看似迥异的身份联系起来,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纳博科夫理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出发点:他认为“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性,又重科学性”,可以说,纳博科夫这个最佳读者的画像就是以他本人作为范本量身定制的。


2

明白了这种阅读趣味,纳博科夫煌煌三卷本的《文学讲稿》里运用的阅读手法就不难理解了。试举一例。1951-1952年,纳博科夫为哈佛大学开设过一节春季学期的《堂吉诃德》 阅读课,课程讲稿后来结集成了《文学讲稿》中的其中一卷。

《<堂吉诃德>讲稿》

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的评价并不怎么高。他觉得,这不过是一本残酷且粗俗的陈年旧作,文学教授们神话了它,“第一部现代小说”也实属过誉。但这不并影响纳博科夫大刀阔斧,对《堂吉诃德》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文学分析。

第一步是”解体/肢解“。纳博科夫先是花了半本书的篇幅,不厌其烦地为长达百万字的《堂吉诃德》上下两部梳理了详情梗概。没错,就是第一部第1章讲了怎样的故事,以下省略几百字;第二章讲……,一直写到第二部第74章,全书完结。这些内容虽然放在讲稿的后半部分,但完全有理由推断,它是纳博科夫最先进行的准备工作。看着这些酷似教辅教参课后答案的内容,不免感慨:哪怕是纳博科夫这样高明的读者,首先也得用笨办法、下足苦功夫。

第二步才是小说分析。大多数篇章里,纳博科夫的分析还是挺传统的,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画像)、故事结构梳理、主旨和立意(残酷性、无处不在的欺骗)、写作手法(故事里以一些历史编写者的口吻叙事,让小说的虚构性更加凸显),等等。

真正的亮点在最后一篇:“胜利与失败”。纳博科夫就像一个记分员,逐一列出堂吉诃德和敌人们(多半是他假想的)的四十场冲突,再别出心裁地用网球赛的计分方式,分析每次堂吉诃德的战果:是胜,是负,还是平局。统计完这一切后,纳博科夫得出结果:前四盘堂吉诃德:敌人的得分分别是6:3,3:6,6:4,5:7,第五盘没有来得及开始,堂吉诃德就被死神带走了。最终比分是20:20,虽然堂吉诃德算不上胜券在握,倒也不像很多读者记忆中那样,输得血本无归——你瞧瞧,这种分析方法,虽然算不上多高级,但是论新奇和细节控,确实很纳博科夫。

3

从纳博科夫的《<堂吉诃德>讲稿》,确实可以鲜明地看出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但坦率地说,单论分析的精妙和高明程度,这个讲稿并不算很成功,或许也和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本身评价不高有关。

真正出彩且更值得细读的,我觉得还是纳博科夫在另一个选集里,对其他几部小说的讲解,如《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评点着实犀利精彩。

比如,纳博科夫选取了同为一流文体家的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展览会”一节,探讨了“多声部配合法”如何让这部小说大放异彩。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位艺术家,带你聚焦另一位大师的艺术杰作细部,一点点让你看出这个艺术美在哪里。

在对《去斯万家那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的分析里,纳博科夫更是细致到语言的细部,他拎出一句普鲁斯特的典型比喻,一点点剖析这个比喻的层次,它如何缠绕在一起,构成那种独有的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的。这些,非有纳博科夫这种身后的语言功底和创作背景,一般缺乏写作经验的文学批评家真的很难说清楚。

最后再夹带些私货。“如何读懂小说”我2022的读X计划,主要遴选了一些有助于理解小说、提供更多观看和思考小说视角的文论作品。之所以想读这个主题,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有很丰富的小说阅读经验,但我们真的会读吗?我们真的会“细读”,读出人物、情节之外的东西吗?

纳博科夫的“艺术+科学”视角就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也只是众多阅读小说视角中的一种,后续还有伊格尔顿、詹姆斯·伍德、勒内·基拉尔、乔治·斯坦纳、罗兰·巴特等人给我们提供的其他视角。我也很好奇,小说的读法真的可以学习吗?读完这些作品后,我能够相比之前更擅长读小说吗?拭目以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