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谦亨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2-03-17

六、安蛔消疹法治愈蛔虫腹痛伴发瘾疹一例

朱某,女,27岁。

初诊1991813日。

主诉及病史∶近日全身出现"瘾疹"

诊查∶全身遍布疹块,色红中白,疹块略高起,甚痒;脐周围阵阵腹痛,痛时向上攻冲,呕清涎。此前曾便蛔虫两条。一般情况下,腹中坠痛,呕恶不已,二便利。舌红,中有环形花斑,边有齿印,脉弦。

年前经医院纤维镜检为∶①轻度胃体萎缩性胃炎;②中度胃下垂。

辨证∶中虚湿郁,蛔虫扰动,风夹湿热,疹发皮肤。

治法∶急则治标。先以安蛔消疹为主。

处方∶乌梅9g川厚朴7g广木香7g槟榔9g川楝子9g藿香9g白蒺藜9g地肤子9g生姜2

上药用水400ml,煎至150ml,滤出药液,渣再加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将两次药液合一处,混匀分2次温服,每间2小时服一次。

二诊816日。上方药服3剂后,腹痛大减,呕恶亦止,疹块色淡,惟觉气短,脸微浮。此蛔虽渐安而正气不足之象。改用益气和中,兼以消疹之法。

药用

党参15g茯苓12g白芍12g木瓜9g乌梅9g木香6g赤小豆12g地肤子12g骨皮9g枳壳6g水煎服。

三诊826日。上方药连服6剂后,腹已3日未痛,疹消退后再未出,惟饭后腹中沉坠。此中气虚而下陷之象。上方去白芍、骨皮、地肤子,加升麻2g,继进3剂。

四诊;93日。药后除饭后腹仍坠痛外,余无所苦。苔薄白,脉右细缓。此蛔虫已安,治当升补中气以固本为主。药用∶

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陈皮7g炙升麻7g炙柴胡7g枳壳9g木香5g乌梅9g甘草4g生姜2片大枣2

五诊105日。上方药共服25剂,腹坠痛渐减,今晨又觉脐周疼痛,恶心。此为蛔虫虽安而未去所致。改用∶

党参15g乌梅9g槟榔7g广木香5g使君子9g川厚朴5g苦楝皮7g川椒3g生姜2

水煎服,3剂。

六诊1010日。药后下蛔虫2条,痛止,惟腹又坠痛,改用93日方,继服药5剂。

七诊1016日。药后,诸症基本消失。舌苔薄白,脉缓力弱。拟依前方加重剂量改做丸剂,以升清阳,健脾胃兼驱虫以防复发。

药用

红参30g炙黄芪60g白术60g木瓜20g广木香20g枳壳30g炙外麻20g乌梅20g使君子40g地肤子30g赤小豆30g炙甘草20g

上药共为细面,蜜丸12g重,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服。

【按语】吾乡地处边陲,昔日卫生条件较差,民多虫疾,且由于饮食不节、不洁,每致脾虚湿盛,郁久酿热,更为虫卵孵化之有利条件。因此,其内因又与湿之久郁有关。上二例患者白睛、面颊舌面斑点,均为蛔虫病特征,只要抓住这些典型表现,辨治是较容易的,但其兼症则各有不同。前一例症兼精神症状;后一例是身发瘾疹,这两例的兼症虽都与虫有关,但毕音症有差异,而兼治之法自当有别。例一症兼痰湿而神明受扰,治兼化痰湿而醒神;例二症见瘾疹,治在安蛔中而兼以消疹。所谓"虫多怪症",即指兼见之症往往掩盖主症,易于导致诊断错误。此二例就都是因兼症而来求治的。因此,临证必须分清主、兼症情,方可应手而愈。

再者,治蛔虫病,急则治标以驱虫为主,虫去后,必以健脾利湿的治脾胃之本为原则,自可免去复生之患。

七、逐石通淋法治愈石淋证一例

秦某,男,47岁。

初诊1974923日。

诊查∶小腹右侧阵发绞痛,小便不利,有时腰腹胀痛,头晕乏力,不能走路,动则易引起绞痛;向下放射牵及睾丸及股右侧。舌质稍红,苔薄微腻,脉沉细滑。经造影显示;右侧输尿管(距膀胱4cm处)有结石如绿豆大。

辨证∶湿热郁结,阻塞尿路。

治法∶清热利水,排石通淋。

处方∶冬葵子12g海金沙9g石韦15g车前子15g白茅根30g瞿麦6g广木香6g川牛膝6g滑石12g

水煎服,3剂。

二诊103日。药后,昨晨小腹剧痛;小便剧痛如刀割,色深黄,及晚频频小便,11时觉茎中刺痛,尿出两粒小结石。尿后除茎中酸困外,小腹痛止。现腰可伸直,只觉酸困,余无他感。能步行来诊,未感任何痛苦。舌红,苔薄白,脉缓。此郁结解,阻塞通,向愈之象。原方去瞿麦、石韦、金沙,加阿胶9g、胡桃肉12g、杜仲12g,水煎连服3剂后,改服六味地黄丸,每服2丸,日服2次,连服半月以滋阴固肾。

【按语】石淋,多为湿热蕴滞下焦,既影响肾与膀胱的气化,又煎熬尿液,使尿液中杂质郁结成石而发病。此例患者素嗜甘腻、醇酒之品,甘腻滋湿,酒亦滋湿酿热,致使湿热蕴结郁久成石而阻塞尿路,使小便淋秘不通而上下牵引作痛。治用清利湿热、排石通淋法而获效。逐石通淋汤是临床用治石淋多例的经验方。其中用大量清热利水药。既清其源。又可以利用其通利的冲击力量而排石下行。当结石排出,被阻的尿路通畅,减轻方中的利水药,加以滋阴补肾、解结石之阿胶、胡桃肉,以善其后,防止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