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享受段式研究的乐趣

 宝妞 2022-03-17

  下面是对一篇很美的课文的段落层次分析: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第一层:描写概况)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第二层:描述美感)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第一层:写“有些人家”)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第二层:写“还有些人家”)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第一层:概写)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第二层:细写)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第一层:写一般状况)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第二层:写特别情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第一层:场景描写)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第二层:环境描写) 
   秋天到了,纺织姑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第一层:写情境)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第二层:写意境)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篇文章共七个自然段,呈分总式结构。 
   “分说”的六个自然段,竟然全都是“两层式”的结构,且写法各异,角度丰富,组合精致,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像这样的分析,就是“段式分析”。 
   “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展开方式。“段式分析”,是对文章的“段”进行思路、结构、层次、脉络乃至手法的分析与提炼,它着眼于“段”的形式之美研究、“段”的展开方式之研究,从而让我们从“段落教学”的角度发现大量有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段式研究”的作用主要有: 
   就教师而言,能够提高自己深读教材、精读教材、美读教材的能力,能够学会用“提炼”的眼光与手法去发现并分析语言表达的现象或规律,也能够帮助自己积累非常有用的读写训练材料。从更高的层次而言,还可以激发教师个人做一做“小专题”研究的兴趣。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可以用经教师发现、提炼过的这些精致的语言表达现象,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能力训练,进行内容概括能力训练,进行思路分析能力训练,进行段式仿写能力训练,进行有序表达的口语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更可以组织起读写结合、段式学用的课堂活动。 
   “段式研究”是语文教师教材阅读中的一处“冷门”,语文教师一般不研究“段式”,不少的教师还没有进行过段式的分析与研究。这无论对于教师的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还是教师教学资源的积累,都是一种损失。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享受一下段式研究的乐趣。
  我们可以对单个段落的段式结构进行研究。


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自《白杨礼赞》) 
   这样的段落的形式,是先写景(或“物”),再抒情(或“议论”)。 
   即景抒情是文章的一种构思形式,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写段模式。在写景抒情段中,景为情设,情为景发,情景相依,物我相融,内容丰富,表达完整。 
   我们可以对多个段落的表达规律进行提炼。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选自《春》) 
  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岂止是动脉栓塞通呢,人们还说它是:
  ——跨越时间的桥。 
  ——节油养车的桥。 
  ——保障安全的桥。 
  ——美化环境的桥。 
  (选自《北京立交桥》) 
  上面的例文中都有一种常用段式——排比段。 
  文章中的排比段主要由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小段连缀而成。在写作中,排比段有时会用在文章的收束之处。于是: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文面之美。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节奏之美。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抒情之美。 
  此时的排比段就有了一种力度之美。 
  我们可以对同一段式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如《中国石拱桥》中的“总分式说明段”: 
   第一种形式:总分例证式——分说的部分由“例证”组成。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这一段写石拱桥的形态。第一层为总说,第二层为分说,总说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之一,分说部分则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这种特征。全段的总说很概括,分说很生动,结构严密,层次清楚,线索明晰。 
   第二种形式:总分要点式——分说的部分由“要点”组成。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这一段说明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总说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分说的内容分别用(一)(二)(三)(四)领起,写了四个要点。全段的层次特别清楚,全段的内容特别便于理解。 
   第三种形式:总分主次式——分说的部分有明显的“主次”标志。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