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行道,成都华西坝一条怪怪的街道,沉淀复杂的记忆,值得深究

 永声树 2022-03-17

公行道是华西坝区域里的一条小街道,若要是从周围各个方向的干道进到这里来,非常不方便,尤其是从东边那个方向过来,需要从另三个方向绕过来,反正是需要经过七拐八拐才能实现!所以,公行道上的车流量比较少,人也很少,算是成都市内少有的比较安静的一条街道,凡走过那儿的人差不多都会持这样的看法。对于笔者来说,小时候的公行道还有那么一点阴深恐惧的味道,但却还常常是不得走的一条小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听笔者从头讲起。

文章图片1

公行道最北端入口(电信路丁字路口)

笔者最初了解公行道还是在小学时期,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很多活动需要进城,经过公行道是最近的路,如春季的十二桥扫墓、去人民电影院看电影等活动,我们都是排着队经过这条路走的,起初还有点纳闷,为什么要走这条避静、破败、简陋的小道呢?这条路太寒碜了,是一条泥巴路,很窄,只可以勉强够一辆小面包车通过的宽度(那个年代没有面包车)。

文章图片2

公行道局部地图 ( 70年代)

公行道的东侧有一条比较深的小沟渠,水很少,水底淤黑,很不干净。这路和渠的两边都是斑驳陈旧的围墙,观察这墙的成色少说也历经了二三十年的岁月,甚至更多,墙的东面是四川医学院的西区,在西区里面,临这面墙的区域本身也是属于它里面的偏僻地带,当你走在公行道上,川医内半点声音都没有,而且你也看不到川医内的房子,哪怕是屋顶都看不到,看到的只是墙内高大的树木,有浓密的枝叶溢出,感觉那边是无人之境,很神密。

文章图片3

公行道还有最后一处未拓宽,作为省级文物的钉子户很有底气!

在公行道中间段一处拐弯的地方,有一条川医西区内的沟渠通过墙下的方形洞连上了公行道边上的沟渠,这应该是西区内生活废水的排放出口,尽管这个口子的上沿都比地图低得多,但校方仍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铁栅栏,有一种铁窗的感觉,初衷可能是防止有人偷偷从这里潜进校内,因为这里实在太偏僻了,走过这里都不自觉都会产生安全方面的疑虑。

文章图片4

颐庐正面

公行道的西侧也是满眼的围墙,但明显不是统一修建的,有一些墙后面是解放前的老别墅、公馆,也有的可能是普通住宅,在这个区域,别墅、住宅区别不大,都是青砖黑瓦,有风化的痕迹,十分低调。在公行道呈东西向走的那一段,路的南侧围墙修得最整齐,围墙的中间有一个大门,相对于那些别墅的一米宽都不到的有框的门,这个大铁门是两扇,大卡车都可以顺利进出,里面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像仓房一机关报房屋,像是川医的物业?像是药厂?又像是奶牛场,门口又不挂牌子,猜不透是做什么的,忽一拍大腿,会不会是奶牛场?下游罗家堰、桩桩堰的河水时而呈红色,时而乳白色,红色是洗面桥硝牛皮的废水,白色的水会不会是来自这里呢?而且华西坝养奶牛也是有传统的,看这张华西坝养奶牛的老照片:

文章图片5

华西坝养的奶牛,上世纪20年代

公行道中段的别墅总是静悄悄的,也可以说是孤零零的,好像就两三户,都是各自一个院子,过路的人除了能看到墙,小小的院门,墙内的树木,映在树后的别墅二楼屋顶,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别墅里有人住的迹象,经年累月地关门闭户,会不会那个时代,人都被下放到那里去了呢?拥有这样的别墅的人往往会打上资产阶级的标签,也许是在其它哪个地方劳动吧?

文章图片6

颐庐 侧面

这条道平时还真没有什么人从这里经过,静得可怕,特别是中间有一段,走到这里,由于路的前后两头都有拐弯,视觉上形成了一个封闭了的路段,路况上极像是古代草寇劫道的地方,遇到什么事,呼救是没有什么用的,目之所及杳无人烟,哪个来救你?那个年代,拐卖儿童的事倒没听说过,但各方面给我们灌输的是坏人不少,不要放松警惕,甚至要与坏人作斗争,例如那时的宣传的榜样《小英雄刘文学》,与破环生产的地主坏分子搏斗牺牲了,《向阳院的故事》坏人要害小朋友,被老爷爷及时赶到救了下来,等等,不安全的因素笼罩着我们,遇到阴森的环境,自然会下意识警觉起来。当然,在公行道,一大队人马从这儿走肯定没问题的,但有时一个人时想省点路,从这里走过时,还是有点害怕,一方面要自我暗示会侥幸,同时还要吹哨壮胆,硬闯。若是晚上,那时的公行道没有路灯,打死也不会走这条路的。

文章图片7

对照远处的颐庐

公行道的南部还有两座没有围墙的民国风小楼,应该叫小楼还是叫别墅笔者也说不好,看规模,每个楼里应该住了两三户人家,若是一家人住一座楼那时好像也不多见,城里好多点院子都是这样,以前一户,后来挤进去好几户人,不过,每次路过看到住在那里的人在楼外路边忙活家务事,总是几个妇女的身影,静静地做活,没怎么有说话声,有活在世外的感觉。两座民国小楼附近有一大一小两棵柳树,大的那棵非常之高,可谓刺到天了,从北往南走公行道,拐过两个弯后视野忽然变长,当远远地看到那柳树的时候,心理就安稳了许多,因为树下面就有人居住了,虽然那里人也很少,但毕竟已走出了让人发毛的境地,看到了希望。

文章图片8

原川医精神科,现华西医院第二门诊部后门

公行道的南端,西侧有稻田,有灌溉的河渠,视野开阔,罗家堰是小孩夏天游泳的地方,这处水域也很危险,但小孩也是劝不住的,河水从川医精神科的后面流过,那个三四层楼的房子的坡脚同时也是河岸,光滑的水泥壁头布满了水痕和青苔,让人对这座暗黑色的房子有一种排斥的感觉,反正笔者一次也没走近过它。

这附近也有几条与公行道相交的小路,如小学路,中学路,金陵路,这一带也有很多原国军将领的别墅,分布在几条小街里,虽说叫别墅,其实也与普通民宅差别不大,在笔者小时候看到它的时候,它差不多已在那里存在了至少30年,很陈旧的样子,而这当中竟还有一处干休所,就这情形,笔者有点倾向认为它是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因为跑出了大陆而被接收为干休所的,瞎猜的哈!

公行道快要走完的地方有一石板桥,不是叫老老桥就是叫幼幼桥,过了桥再往南也是一米多宽的农村土路,桥的南头有一村子,竹林茂密,有时也分不清这村子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说不定是这样的:解放前,这里的农民的房子被城里的人买了,但他们又不买田地,依然从事城市里的工作,解放后,他的宅子算城市住房吗?还有一种情况,城里人来买田地,把它自建成住房,解放后,这些房应该算城市住房了吧?这一片的居民住房很可能就是形成的,所以这一带的居民区的取名都有农村味,如玉华村,九如村。解放前在这里买房或建房的群体有原华西大学的教职员工,民国时期的公职人员,川军的大员,城市工商业者。

文章图片9

金陵路 以前这一带小别墅金多,80年代后陆续改建成了多层住宅楼,现在则称老破小

这个与城区连成一片的村子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小学,北边是金陵路小学,南边是东桂街小学,两者相距就100多米远,可以穿过村子里的院坝去到另一个学校,当时奇怪为什么两个学校建那么近,后来得知,金陵路小学是抗战时期内迁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与华西协合大学合作办学期间开设的附属小学,而东桂街小学是58年修建锦江宾馆时随拆迁居民一道迁到此处的,两所小学在90年代合二为一了,即现在的成都计算机实验小学。

如今的公行道,早已不是泥巴路了,路拓宽了,水沟覆上盖了了,有了路灯,还破墙开了好些个门,再无幽深僻静的感觉。

路的东侧,华西开了两个门,教育学院开了一个门,使路的东侧有了敞亮和生气。

文章图片10

张群故居 云川宾馆 云南办事处

路的西侧,原来以为是仓库的地方,以为有奶牛场的地方,建了华西第5住院楼和华西医师公寓,而公行道中段的那几冷清的别墅,一个成了云南省住川办事处(云川宾馆)公行道4号,原来深藏不露,这里还曾经是原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张群在成都的故居,这里是他在1940年11月到1945年12月在成都做官时候的官邸;另一外别墅是一个公行道2号,其外墙上刻有戴季陶手书“颐庐”红砂石碑刻字:公行道上的私家宅院,1940年由张世煜聘请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建筑总工程师苏道真设计建成,院内有一幢二层的青砖楼房及一排穿斗房和一个花园。张世煜的女儿、中国首位牙科女博士、我国口腔医学界泰斗张琼仙在此居住了73年。”颐庐是成都市的一个城市文化地标,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11

正因为它被列为文保单位,公行道道路拓宽工程只能避开它,不得已这里成了整条路的卡脖子地段。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以前的公行道有多窄(实际右边应有地下渠道,当时的路还应再减去二分之一宽度)。

文章图片12

两棵柳树下的民国小楼,拆除已很久了,实在有点可惜,代之以玉华村小区,毫无特色的老式多层住宅。最近旧城改造,配合大运会,放置了一些与运动相关的雕像,看看街头环境有没有提升?

文章图片13

教育学院后门外

在本文的结尾,若要简单概括一下公行道,可能用一个关键词“后门”,也许可以说明一点什么,公行道原来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墙,现在破墙开了不少后门,捡主要的说,东侧开了后门的有: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成都教育学院,这三家各开了一个后门,东侧的凯迪阳光公寓小区也开了个后门,把它作一个例子说一下,在凯迪阳光里面,前门到后门的距离是90米,但从外面绕,不管左绕还是右绕,前门绕到后门至少850米,好多倍?对于这里的住户,后门是不是很有必要?华西四院、教育学院若从外面绕,从前门绕到后门,步行是难以接受的,会让人叫苦不迭。

文章图片14

唯有教育学院才给这里带来现代气息

问个问题:如果颐庐那里的卡脖子的状况解决了之后,满街都是后门的街道会不会通公交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