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之常道,练好基本功的内容模型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18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 丨 作者 / 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375篇原创文章

全文3122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文章图片2

分别从“道、天、地、将、法”五个角度写了管理方向的体悟,一直想做个总结,梳理一下“五事”这个要道与常法。

这五个角度的体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

道:《孙子兵法实战体系中,“有道”的组织什么样?

天:《孙子兵法中“天”的影响,从时间价值角度,对团队管理应变的要求

地:《空间价值!孙子兵法中“地”的影响,对思维与能力的双重要求

将:《孙子兵法之“为将者”,选择人才、组合人才的标准,你符合几条?

法:《孙子兵法的“法”,强调团队内外两个协同,创造团队的高效运行

关于这个总结,决定从这句话开始: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是始计篇讲完“道天地将法”具体内容之后,孙武子的一句总结,强调了“五事”地位与定位,是给将领提供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型和操作内容框架

也可以说是练“基本功”的内容模型,很多“专家”在企业领域讲,成功要练好基本功!可是这基本功是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于是就将某个成功企业的一些要素总结出来,说这是练好基本功的结果。

事实上,一个组织的成功并非某些要素上的成功,而是审时度势使用这些要素的结果,“五事”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模型。

正如日本的战略学教授田中道昭所讲,没有哪种理论能够像“五事”一样,将企业的各个要素概括得如此全面。

可见,“五事”是孙子兵法之常道,贯穿于孙子十三篇之中,不仅体现在评估上,还用于做什么上,更具有思维上的指引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谈“五事”,即:

五事之评估——察势。

五事之建设——造形。

五事之思维——虚实。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五事”是常道,之前文章又说“五事”是孙子兵法实战操作之要道,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角度讲“五事”而已,也都说明其在孙子兵法操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五事”评估的“察势”

“五事七计”作为评估模型,这在《孙子兵法》研究中几乎是常识,地球人都知道,也几乎所有人都把它跟SWOT分析放在一起。

而结果呢,SWOT分析企图通过这个模型推导出一个战略,“五事七计”希望用这个模型判断胜负,最终的命运都一样,根本实现不了;只有商学院的学生才会相信战略是推导出来的,孙子兵法的初学者才会相信可以通过这个评估出胜败的结论。

实际上,战略的生成,胜负的确定,不仅需要战略的头脑,更需要“见胜”的能力,尤其是对形势的判断。

武侯祠赵藩的对联很有说服力: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就是说,不能审时度势,“五事七计”就是个摆设,SWOT分析就是玩具,因为得出的结论都是彼我双方各有优劣势,所谓的胜负之判断皆为“臆断”,就像治理蜀国,不能准确判断当时的形势,宽严皆错。

事实上,“五事”作为战略要素,本无所谓优劣,“七计”的比较也不是为了比较出优劣势,而是为察势多铺垫。

简言之,“五事”之经的作用在两点:

1、基于现场形势而组合出优势。

2、避开对方的优势,发挥好己方的优势。

“五事”中包含了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要能够在评估中将自己现有的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最佳的内部结构,发挥最佳的功能(攻或守)。

美国一位参加朝鲜战争的军官说,在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我常讲,战场上的较量,侧重于战术的比拼,看谁能够避开对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己方优势。

因此,“五事七计”重要的不是评估孰优孰劣,而是察势!即这些要素组合的结构什么样,集中在哪个点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五事”建设之造形

何为造形?

有人将其解释为“先为不可胜”,实际上,“形篇”之军形,核心在于资源配置与兵力部署,造形是战略部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讲攻守。

军形篇结构清晰,上半部分操作实务中讲攻守,这是兵力部署的功能;下半部分操作方法上讲“地生度”兵力配置的方法,这是内部结构设计。

所以,很多人对军形篇的解读“儒化”,或“心学化”都属于错误,都让孙子兵法失去了其实战操作的特点。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若米尼的《战争的艺术》体会一下军形篇,会得到更多有益的启发,尤其结合他所讲的攻势、守势、作战基地、作战线等概念一起理解,更能还原“形篇”的实战价值。

基于“五事”的造形是建设力量的范畴,属于国家战略或大战略的层面,要在日常从“五事”的17个要素去建设军事力量。

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去造形:

1、哪里不足补哪里。

2、基于未来战争,规划“五事”的建设路线图。

武器装备上有代差就要从技术上去弥补,比如我军军工的“逆向工程”布局,先全线产品全线抄与跟,没有明显短板;然后像素级抄,逐步迭代,减少失败率;第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抓重点抄,形成反超优势;第四抄的过程夯实基础研究,加强原创能力,缩小整体代差差距。(该例子来自王慧文)

这样的布局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军事装备上的差距。

同时,相信我军也一定在十几年前,或更长的时间上就基于未来的战争,做了各种力量建设上的布局,就像华为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未来在山顶与美国相遇的部署。

所以,“五事”的造形,要基于现有预算、战略目标与未来战争样式,建设一个攻守兼备之形

三、“五事”思维上的虚实

孙子兵法讲“五事”时说“故经之以五……”,这说明它是“经”,是主线,其实也是提供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孙子兵法实战之要道:不知“五事”无以立,不知“形势”无以用》中,我讲了“五事”的三种内涵,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思维方式。

针对“五事”的思维,之所以用“虚实”来概括,是因为它在贯穿于孙子十三篇过程中更侧重于辩证思维方式存在。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维,是古典的实战辩证法,它更强调对立双方之间的转化,比如利与害的转化,胜与败的转化,强与弱的转化,众与寡的转化等。

因此,在考察和运用“五事”的时候,要建立两种思维:

1、协同思维

2、虚实思维

协同是“五事”的一个隐含的内在主线,它包含了内外部的协同,精神与物质的协同等。

比如,“五事”中的“道、将、法”须要内部资源要素上的协同,“天、地”须要外部环境要素的协同,也包含内外部要素之间的协同。

再如,“道”是精神要素,“法”是物质要素,精神与物质的协同,才能保持战斗力,故孙武子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虚实思维,既包含了它本身的含义,也包含了转化的思考。在有所有余、有所不足的形势中,必然是有虚有实的要素组合,“见胜”静态的虚实,需要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

虚实篇虽然没有“转化”的字眼,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以及“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这些都体现了“专”、“分”转化的思维。

就是说,在思考中,要想明白战场形势的转化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哪些要素能够起到转化的效果。

最后,研读、践行《孙子兵法》过程中,在“五事”上下了不少功夫,《经营气势》中,其谋势的操作从“五事”角度展开,又从组织管理角度梳理,旨在把这个“要道”、“常法”理解得更深刻。

始计篇作为孙子十三篇之纲,不仅内容本身是打胜仗的基础要素、基本保障,其内容也贯穿于其他十二篇之中,只是不同操作实务上所侧重不同而已。

同时,从结构上讲,始计篇上半部分的“五事”是常道,评估彼我双方的战斗力特点,下半部分的“诡道之法”是变道,旨在庙算战场上可能出现的“状况”。

就是说,作为常道的“五事”,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是始终常抓不懈的要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练好基本功的内容模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