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一根稻草的力量:灭齐的韩信逼得项羽意欲“三分天下”

 老易说史 2022-03-18

项羽的一生让人惋惜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毫无道理可讲的。比如刘邦许多次向项羽求饶,我们都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项羽主动向韩信服软,表示愿意三分天下,是否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世人眼里,项羽是与生俱来的高贵与高傲,是从不服输的倔强与坚强,他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怎么可能在现实面前低下那高贵的头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反过来,当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男儿泪流满面的时候,也就可想而知,世事是多么的无情和无奈了!

当刘邦和彭越用近乎无赖的游击战术死死地缠住项羽的时候,项羽其实已经身心疲惫了。而此时齐国求救的消息更是让他雪上加霜。人,越是在进退维谷的时候,越必须要保持冷静,越不允许犯下任何错误,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承受错误代价的能力已经相当薄弱了,任何负面的的结果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项羽又是如何失去他最后的底气的呢?他在在这个过程中又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韩信又是如何成为压垮项羽那根最后的稻草的呢?

说客巧舌降齐国,谋士劝谏生战乱

郦食其死得有点冤枉

就在项羽和刘邦在广武涧泼妇般地骂战期间,郦食其也来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展开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雄辩游说。大致内容就是:刘邦后备实力雄厚,具有巴蜀、汉中、关中、河东、河内等地,近期又打回了荥阳一线,又重新拿下了了敖仓、成皋。统一战线上还有彭越的游击战打得如火如荼,韩信在整个北方有是所向披靡,眼下正朝着你们齐国来了。接受我们的招降是你们最后的机会。

其实楚汉相争的大形势确实如郦食其所说,已经逐渐偏向了刘邦的汉军。僵持了两年多的楚汉相争,时至今日,在韩信的异军突起、彭越的背后骚扰、刘邦的正面死扛下,楚军已经身心疲惫了。

是与项羽一起坚持到底,还是搭刘邦的顺风车,对于此时的齐国来说,其实并不算太难选择。郦食其这一番话既对齐国分析了形势,又告诉了齐国风险利益。经过仔细的衡量和考虑,以田横、田广叔侄为首的齐国政府决定弃楚归汉,择日南下伐楚。

郦食其,作为刘邦革命队伍中的元老,除了在刘邦的团队还是团伙的时候,给兵给粮给方向,靠着一张神奇的嘴又为刘邦说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如今又拿下了一直彪悍不已,甚至能和项羽死磕的齐国。其功劳实际上并不比“汉初三杰”低。可惜,他的人生到此为止了。

蒯通悄然改变了历史,原本还有第二次的

就在郦食其成功说齐的同时,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完成了整军备战,统领数万大军逼近黄河渡口平原津,与齐军隔岸对峙。这个时候,齐军因为接到通报,已经归汉,即将南下攻楚,自然就不会对韩信有所防备,于是也就解除了警戒。

韩信原本也准备稍作休整,便率军返归了。这个时候一个叫蒯通的人却改变了历史的轨迹,这是一个张良式的人物,韩信伐齐过程中遇到两次重大选择性的问题,其实他都提供了最优解,可惜韩信只听了一次,就是眼下这一次。

蒯通说:“郦食其无非就是一个口舌辩士,现在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而将军你统领数万大军,打了一年多才彻底平定赵国五十余座城池。若论功行赏,当了数年将军的你,功劳反而不如一位儒生。将军你情何以堪呢?将军讨伐齐国和郦食其游说齐国都是奉诏行事,郦食其虽然已经成功说服齐国,但这并不影响你继续攻打齐国,因为大王没有下诏让将军停止攻齐啊!现在攻齐,打赢了有好处,打输了没过错。为何不打呢?

这一番话马上点醒了韩信,于是韩信秘密下达渡河令,偷袭齐军。齐国早已没有防备,韩信军顺利渡过黄河,攻占平原津,并走过无人设防的济水,突然出现在了历下城(济南历下区),一举击溃齐军主力,然后马不停蹄,向临淄进军。

韩信进攻齐国路线图

猝不及防的齐国陷入混乱,瀕临崩溃。齐王田广、丞相田横愤怒至极,将郦食其用开水活活地煮死了。也不能怪齐国如此愤怒,因为齐国有“东秦”之称,东有泰山,北有济水、黄河天险,稍加严防,是很难亡国的。就是因为信了郦食其这一张嘴,而“今夜不设防”,被韩信不费吹灰之力地渡过了两道天险,还消灭了毫无防备的齐国主力。

郦食其这位秦末第一外交家就这样倒在了即将胜利撞线的终点前,而且是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不过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韩信最后不也是死在那个在月下和自己山盟海誓的萧何手里吗?

韩信最后也死在自己人手里

此时的齐国,临淄已经不保,齐王田广退守高密,丞相田横退守泰安,将军田既退守即墨,田光退守莒县。齐国并没有一击即溃,这是个具有着悠久死磕历史的国家,向来以打史诗级防守反击闻名,著名。只要有一口气,他就会和你死磕到底。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底蕴,也是他们的精气神,这是历史真正沉淀下来的财富的,不是一场两场战争可以消灭的。

我们经常说“暴发户”和“贵族”的区别也就在这里,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强大往往并不在于他的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是在于他的底蕴有多深,他的再生能力有多强,他的持续发展有多稳定。那些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豪门其实都是“伪豪门”,所以对于某些赚了一点钱便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就是豪门的人,殊为可笑!

项羽鲁莽失先机,意识局限定败局

项羽无暇分身而选错了对手

但此时的齐国,大势已去,只能期盼当年和自己仇深似海的项羽派人来救自己一把了。项羽清楚地明白齐国已经是自己最后能够争取的战略同盟了,如果齐国沦陷,自己将彻底陷入“四面埋伏”的困境,不能不救。所以项羽派出了自己麾下的第一战将龙且,带领着号称20万(五万左右)的楚军前去救楚。

项羽的救齐思想是对的,但是他犯了一个大错。因为这样的行动必须要由他自己亲自出马,才能取得实际性的效果,否则只能是给韩信送人头,削弱自己的有生力量却于事无补。导致项羽发生这样的致命性决策失误的根源还是项羽这个人一直都是对人不对事,不懂得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他做决定的依据永远是他对对手的印象、评价和喜恶。项羽在整个荥阳对峙的这三年中,战必克、攻必取,从来没败过。无论是刘邦还是彭越闹腾的多么欢,只要项羽一到场,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充分说明了项羽自身无与伦比的能力。但我们也看到了他这几年的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被刘邦和彭越的各种调动,归根到底还是项羽永远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着。

项羽被刘邦和彭越逗出来怒火

项羽最恨的两个人:一个刘邦,一个彭越。因为这两个人最让他反感,但是他不明白这两个人是很难真正要了自己的命的。他们各种闹腾正是因为他们拿项羽没有办法,但项羽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两个人往往是谁闹得欢他就去灭谁。他从来没有制定过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谁专门对付刘邦,谁专门对付彭越。他的手下并不是没有名将的,像钟离昧,龙且,都是百战名将,而且龙且是平定过英布叛乱的,是经历过组织考验可以自己独顶一面的骁将。但是,项羽并没有认真地、系统地去考虑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然被牵着鼻子走了。

而且,陈平不断散步的流言让他始终不放心自己的这些异姓手下,一个只相信自己的人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遮住的天地又能有多大呢?所以项羽总是在灭火,但是火却越灭越大,着火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满心忧虑的项羽却做错了选择

如今,韩信又在齐国给他点了一把火,这次的火势实际上是最致命的。本该他自己亲自去救,但他却选择了派别人去。原因有二:

第一、此去山东,山高水远,如果中原出现事情他没办法及时回来,甚至有可能会失去整个中原!

第二、齐国他去过,当年他都陷入了山东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难以自拔。区区的韩信能起什么风浪?

在项羽心目中,他想打的、认为最值得自己的打的人是刘邦和彭越。而韩信在他心目中,依然是当年在他手底下混饭吃的那个不足为惧的愣头青。他依然是根据他对人的主观印象在做判断,而没有尊重客观事实。他没有尊重韩信这些年袭三秦、伐三晋所表现出来的军事。如果他承认和接受他这个事实,就会意识到,韩信这样的对手,只有他自己才能对付得了的。一个走不开,一个看不上,导致项羽派了龙且去山东。这就是对人不对事的结果。

比较遗憾,龙且和韩信并不是一个级别的将领。很快,他就看到了重量级是如何碾压轻量级的了。

龙且狂傲失齐地,韩信巧计胜联军

龙且不是不厉害,但不是韩信的对手

龙且在进入齐地后,其实收到过一次很好的建议,一个谋士对他说:“齐国人是有着相当强的地区保守主义的,当年乐毅殖民了五年,都没能扎下根来。现在我们应该深壁高垒不战,请齐派遣使者到各地城邑联络,各城邑听说齐王建在,楚军来救,必定反汉归齐。汉军跋涉千里而来,现在处处都是反叛的城邑,势必得不到粮食物资,到时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任何好的建议也只有在决策者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会被正确地采纳。再美妙的琴声弹给牛听也是枉然。我们作为一个历史看客,自然知道,对于项羽和韩信这种魔王级别的军事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跟他打,而是要和他耗。只要你决定和他对打,实际上已经输了一半了。但是这种人最烦的就是有力使不出。

尤其韩信,他自出道以来,几乎每次都是深入敌境,所以在军粮给养上是处于先天性的弱势的,他耗不起,他追求的就是速战速决。如果韩信对打的是龟缩功夫天下第一的刘邦或者逃跑功夫天下第一的彭越,我相信他也不会上演这一次次的神奇。比如,当年章邯困守废丘就弄得韩信毫无办法。

可惜的是,龙且他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他只是自信于自己的勇猛,想起曾经击败过另一个猛人英布,他永远自信满满。他更不相信曾经的同事那么毫不起眼,一下子就变得那么神奇了。他说:“韩信这个人,不过是一个好食嗟来之食、忍受胯下之辱的懦夫,无可惧怕的。况且救援齐国,守而不战无功也。若一举破敌,则救齐于将亡,实为大功也!故,不可不战!”

在军功冲动把欲望给挑起来了之后,龙且统领着大军,汇合了齐国的田家最后力量,推进到了潍水西岸布阵,准备渡河攻击对岸的韩信军。而等待他们的正是韩信精心为他们准备的“豪华套餐”。

潍水之战行军图

韩信以逸待劳,且得知龙且有轻敌之心,早就乐开了怀!先是勘察清楚高密一带的河道地形,在潍水西岸择地布下了阵营,又命令准备好上万只口袋,内中装满河沙,秘密囤积在潍水上游处。得到龙且军逼近、就在对岸布阵的消息后,韩信下令连夜用沙袋阻塞河道,使潍水一时断流成小溪。

次日清晨,韩信与曹参统领汉军涉潍水河床列阵前进,对敌军展开攻击。还是自己开道当诱饵。面对韩信再次的主动出击,龙且与田广的楚齐联军马上迎了上去,凭借优势兵力,不但顶住了韩信军的攻势,而且渐渐占据优势,汉军开始且战且退。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和背水一战一样的套路。

龙且这边对部下说道:“果然不出所料,韩信名不副实,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于是下令全军跨过潍水,进攻韩信军大营。

就在大批量联军涉水过河时,韩信通知放水,一时间,河水汹涌而来,楚齐联军一分为二。客观来讲,当时是冬季,水量不会很大,虽然蓄了很久的水,但应该不会造成大量的人员淹死。虽然没有淹死很多人,但是这突然的河水高涨跟背水一战时的那两千兵马夺营的效果是一样的。不是打算淹死你,是断你退路后的杀人诛心!

此时渡过潍水的楚齐联军突然成了背水深入的孤军。楚齐联军因此军心大乱!这次轮到龙且背水一战了,但他没有韩信那七步走,退路没了,军心没了,再这么喊“何不背水一战”也没人听了。

龙且的楚齐联军在掉过头来的韩信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龙且在乱军中被杀,副将周兰被俘,援救齐国的楚军,或者被杀,或者作了韩信军的俘虏,尚未渡过潍水的齐王田广,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走,南逃莒县。

其实韩信这次精妙的战术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环节,那就是爆破沙袋的时间。前面我们说过,因为是冬天,水量不大,所以潍水量小,也因此主场作战的田家才会并没有感觉出来水量变化太大的异常,才会追过潍水。但韩信筑坝的地点不能离战场太近,否则被联军发现了,傻子都知道你要干啥,就会前功尽弃。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堤坝离得很远,决堤的时间该如何来把握呢?早了,龙且还没过来水就来了,相当于潍水帮你断后,救你一命。晚了,全杀过来了,还没等人家背水你韩信军被人家冲垮了。

所以说这个时间点的掌握,很恐怖。是韩信掌握了河水流速等水力学知识吗?不见得,每条河的河宽与流量速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且考虑季节因素,一条河的一年四季也是不相同的。每条河都是孤本。

除了时间点上的包括,水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多少水量冲下来才会阻隔两岸并引起恐慌呢?要提前多长时间沙袋筑坝才会得到足够多的水量呢?

韩信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

这都是需要彩排的。这充分说明,韩信每一次经常绝伦的战术发挥其实背后都是经过严谨、反复的推算和演练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成功的表演背后,都是无数次默默的演练。没有事先精密的计算和演练,就谈不上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那些因崇拜韩信奇迹般的军事表现而将韩信奉为神人的人,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韩信不是神,否则就不会被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剥夺兵权了。更可能的是刘邦不按套路出牌,韩信压根就没有对刘邦的行动做过预案而已。所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刘邦巧言掩愤怒,项羽低头认天命

潍水之战把齐国的丧钟敲得砰砰响

潍水之战后,韩信军开始分路追击,逐一清理残存的齐国败军。不久,攻破莒县,俘虏齐王田广被处死;攻破即墨,斩杀田既;田横逃出齐国,跑到了彭越军中避难。靠着潍水大胜,韩信再次以少胜多,灭掉了号称二十万的楚军,并闪电般的平定齐国七十余城。田家人在齐国的所有筹码一仗全输进去了。

而此时差点被项羽一箭弄丢老命的刘邦,郁闷地在广武涧前线继续和他的一生苦主项羽僵持着,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干掉这个自己这辈子也打不赢的大魔王。韩信的在齐地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消息无疑给了他一剂强心针——韩信定齐,龙且被杀,项羽后方危险了!

但刘邦狂喜同时看到了韩信的捷报中有这么一句话:“齐国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紧邻楚国,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出现动乱。请求汉王封我为齐国假王镇抚齐国。”

刘邦听话听得快,反应也快

刘邦马上变脸,气的大骂:“我在这差点死了,指望着你小子帮我一把,你却跟我谈条件,还想自立为王!”就在刘邦大骂之时,情报处的陈平老板踢了刘邦一脚,止住了刘邦的话,旁边的张良小声说:“咱们现在困在这,你是阻止不了韩信称王的,不如顺水推舟成全他,千万不要逼反了他。”

刘邦是多聪明的人,马上就接着骂道:“大丈夫,当王就要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张良赶紧去给我册封韩信那小子当齐王!没出息的家伙!”

龙且战死后,项羽第一次感到了空前的危险。西边的刘邦,北边的张耳,东边的韩信,无处不在的彭越,他已经三面受敌。

他自出道来,第一次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准备去找韩信谈和,希望他保持中立。项羽提出了四百多年后才会出现的那个词语——三分天下!

在这个历史关键口上,历史再次把焦点集中到了那个叫韩信的男人呢身上,而曾经纵横天下的盖世英雄项羽也只能落幕地等待着时间的宣判。

感言

项羽应冲不出去包围圈了

自从秦末天下大乱以来,项羽横空出世,百战百胜,他是一个天生的英雄,即便他最后乌江自刎,倒下的身影也是无比的高大。

很少有人能够拒绝对这种英雄的喜爱和崇拜,但是我认为对一个人真正的喜欢和崇拜,是要全面地去了解他、真实地去理解他、理性地去分析他。历史上,人们在这一方面很多人做得并不好,片面地把项羽理解成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这是对英雄的一种亵渎,也是对他的对手们一种轻视。

但是项羽的失败确实是有他自身的原因和缺陷的。他高傲,不屑也不清楚人性中阴暗的、底层的逻辑,所以很多时候,他会那些“卑鄙小人”利用。他自信,他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毕竟他没有碰到什么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他分身乏术。他自我,他把自己当成了项家子孙的代表,而没有把自己端正在楚国国君甚至天下霸主的位置上,所以他总是偏向项家人,从而失去了很多政治投机分子的支持,恰巧这些“投机分子”有很多人才。他率真,他总是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喜恶,对于那些看不上眼的人嗤之以鼻,对于那些同生共死的人也能够推心置腹。对他喜欢的英布如此,对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江东子弟们,对虞姬,他一直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汉子……

这一时刻即将到来,悲壮、遗憾

项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容易受情绪控制,对人容易动情,对事却不够用心!但项羽真的很聪明,他对战争的认识,对形势的判断,对政治的把握其实都是很高明的,否则他不可能所向披靡、百战不殆的,从巨鹿之战、鸿门宴、分封天下、处死怀王……包括这次救齐,他大部分的方向都是没错的,但是他不熟悉人性,不了解人心,最后很多事情都变成了事与愿违。

当一个盖世英雄死于一帮“乱民”的群殴之下,其实并不能说明这个英雄不是英雄,更不能以“成王败寇”的理论来反推这些“乱民”比这个英雄高明多少。在那个飞沙走石的时代,项羽永远是最让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只是,他跨级别、跨阶层、跨维度的思维和行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