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刘邦走上反秦之路的思考:企图复制别人偶然性的成功最可怕

 老易说史 2022-03-18

刘邦的成功不可复制

最近,一个“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打工”流氓从监狱里出来,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他还说了一句让人哑然失笑的话:“监狱里比家里好,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这样的逻辑和现象无疑是当下文化的一种困境和悲哀。可是生活就是这么带有一定的荒诞主义色彩,而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和这个网红比较类似的典型就是“流氓皇帝”刘邦。

刘邦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是一个用历史理论和生活逻辑无法解释的存在。他就是一个像上述网红一样,是一个打死也不会踏踏实实生活的人,甚至本身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但偏偏他最后成功了。基于他的成绩,你不得不承认他有过人之处;鉴于他的行为,你又无法否认他就是一个无赖。你说他一无是处?他又三不三给你爆出一个亮点;你说他大智若愚,他又时不时露出丑恶的嘴脸。

世人时常反讽地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但最可不怕的不是有文化的流氓,而是一直运气好的流氓,刘邦就是一个特例。因为这样的人会通过自己这种偶然的成功给人们、给人性带来一种误导。刘邦的一生就给中国历史和文化带来了一场隐形的灾难,那就是对“流氓文化”的鼓动,对“无赖哲学”的怂恿和对“运气机会”的迷信。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运气好得出奇的赌徒,最后成了富豪,这件事情本身也就是一种趣事或者奇谈,如果大多数人以此为样本,相信赌博可以发财致富,那这个事情就成了文化和信仰的灾难了。这一点,在当下的“网红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人没有可比性

回到历史中来,熟悉楚汉历史的朋友一定会诧异,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天下惊,成了天下名副其实的霸主,可是,为什么此前默默无闻的糟老头刘邦却慢慢成了那个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人呢?很多人信奉着“因果循环”的必然逻辑,因此,不遗余力地去过度解读刘邦的过人之处。但老易始终觉得,刘邦本质上就是一个运气特别好的无赖。当然,这里需要澄清一点的就是,刘邦是无赖,但不代表无赖就一无是处,无赖在理论上也有成功的可能,只是从无赖的成功去倒推所谓的成功逻辑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今天,我们就从刘邦走上反秦之路的过程来探讨我们所需要保持的生活态度和逻辑方向,不要为了分析成功而牵强附会,世界上很多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秦末历史的逻辑梳理

历史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秦末那段历史,风云突变,群雄并起,很多人借着这样的风口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之中很多人有迅速地折戟沉沙、仓促收场,在这些起落变幻之中,这段历史也就看起来十分的复杂,很难理解。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本质上去把握思路,抓住了本质,这那些纷杂的现象都不过是色彩斑斓的迷雾罢了。

所以,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先和大家一起来梳理这段历史的逻辑本质,大致可以这么样去理解:

全天下共同组织参与了一个赌局,但是参加赌局的人首先要有赌本。所以这个赌局基本上还是那些上层贵族的游戏,其实当下很多公开选拔或者比赛也都是这个性质。最后秦国经过一连番的神操作,成了垄断庄家,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并制定了更加苛刻的游戏规则。

于是,那些输得体无完肤的六国大玩家们自然心有不甘,但是,第一、愿赌要服输;第二翻盘要有机会和资本。所以,虽然输得惨淡,但也不敢公然闹事。但是那些输得倾家荡产的小玩家、小散户,在生死考验下,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他们借这庄家(秦国)的游戏规则太不公平了,所以铤而走险地跳出来闹事了。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他们这种“以小博大”的成本很低而已。同样的道理,那些在赌场里闹事的一定是输到难以承受的人。说穿了,这是人性,是规律。

陈胜吴广注定只能当炮灰

那些本就不甘心的输家们,一看有人带头闹事,自然就跟着起哄,趁机把事情搞大,这样才有翻盘的机会,最好是赌局重新玩过。但是既得利益者的庄家能拱手相让吗?况且,最大的资本和话语权掌握在庄家手里,那些最先闹事的小玩家注定只能成为炮灰。因为,他们手里压根就没有和庄家对话的资本,光有一腔怒火和勇气是不行的。

但是篓子已经捅破,总还有一些闹事的人手里还有一些资本,庄家被迫要重新卷入赌局。而且,我们要考虑到,凡事总有巧合或例外,把水搅浑、带头抢占的人虽然大概率会被庄家清除,但浑水好摸鱼,也会有摸到“鱼”而没有打压到的漏网之鱼,这样的凭着自己摸到的“鱼”,摇身一变,从所谓的底层的玩家变成了有一定分量的玩家,保留继续留在赌桌上的资格。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项羽是死于被围剿

那些跟着起哄且手里还积聚着一定赌本的玩家继续和庄家博弈,寻求利益最大化。他们为了对抗庄家,既要互相合作、利用;为了留在赌桌上,又要互相提防、算计。刘邦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人,大家都不会提防他,关键是他的运气都特别好,每次下注都能盈利,于是那些围观的散户,开始越来越相信他的运气是天意,纷纷把有限的资本注入刘邦手里,通过赌本的积累,刘邦一路弯道超车,慢慢地成了影响赌局胜负的人。

在赌局中,像项羽这样的技术玩家自然是所向披靡的,斗垮了原来的庄家,剩下的玩家自然都不希望项羽成为新的垄断庄家。但是玩技术又玩不过项羽,只能选择相信一直运气爆棚的刘邦,和他捆绑在一起,我们一起梭哈,不跟你玩技术,就和你赌运气。庆幸的是,赌运气刘邦才是最后那个赢家。刘邦简直比杨超越还要超越。

所以说,刘邦的成功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任何人只要有一次没有他那样的好运气,就会死得很难看。

刘邦的人生底色

出身平凡的刘邦

刘邦出生在丰邑的一个农民大家庭中,排行老三,所以叫他刘老三也是没错的。过去对于“一、二、三、四”有另一个称呼,叫做“伯、仲、叔、季”。而按照古人取名的习惯,刘邦的哥哥分别叫有刘伯和刘仲,以此类推,刘邦本来应该叫“刘叔”的,但很明显,这个称呼很有歧义,刘太公给刘邦取名的时候,只能把这个“叔”字给跳过去,直接把他按到了老四的位置,取名“刘季”。

自古以来,“农民”这个身份也只有在文革时代才比较吃香,其余时候,从无例外地沦为了社会底层,社会底层在封建体制下的悲催是无需多言的。但底层人们也有精神建设的需要呀,所以千百年来,历史呈现出来的一个怪现象就是:最喜欢“嚼牙根”的永远是那些底层人们,而上层人们却信奉着“子不语怪力乱神”。

关于刘邦的出生,民间就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有一天刘邦的母亲干活累了,于是就地睡着了,梦里就和神龙交合了,那场景甚至被渲染得电闪雷鸣、天昏地暗的。正好刘太公去地里叫她回家吃饭,又见一条蛟龙盘在自己媳妇身上。此事,刘太公也无能为力,只能默不作声。但不久后,刘母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从现代科学来看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但是我们要理解老百姓喜欢为成功人士做背书的心理。我们当下不也有很多人有这种心态吗?

刘邦长大后,发育和生长得还是挺不错的,十分精神。史书中记载:鼻子高,胡须美,脸长得和龙一样(那得多吓人),最牛的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又是一次脑洞大开!

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张嘴全是大糙话,而且他不仅不读书(当然他也读不上书),但是作为农户,他还不干活,就喜欢喝酒交朋友。这就有点不务正业不安生的味道,我们现在一般喜欢叫这种人二流子。

能够被劝回头的“二流子”都不是真正的"二流子",但刘邦就是一个真正的“二流子”。不管他爹如何训斥他、管教他,也无论左邻右舍如何给他白眼、看不起他,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的确就是一个无赖

刘邦喜欢喝酒,但又总是没钱,所以每次喝酒只能赊账。大家比较疑惑的是,为什么老板娘愿意赊给他呢?这不就是刘邦与众不同的地方吗?没错,这说明刘邦身上有一定的亮点,但关键还是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聪明的老板娘,这个老板娘要是活在现在,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数据分析师或市场经理。因为她通过观察发现,刘邦虽然没有钱,但是刘邦每次到酒馆来喝酒,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所以聪明的老板娘也就愿意刘邦赊账了,就当作是给刘邦一点点营销红利吧。

当然,史学家不可能把主角光环套到这个老板娘身上去,于是刘邦的神话色彩又登场了。据说有一次刘邦喝趴下了,老板娘居然发现有一条龙在刘邦身上盘旋着,守护着他。这还了得?这不是真命天子吗?反正不管这事是真是假,刘邦因为各种原因在这家酒馆喝了很多年的免费酒,却是千真万确,甚至和老板娘的关系也很暧昧。

喝酒不给钱,这是刘邦做事基本逻辑,也是他的人生信条。至于脸不脸的事,刘邦压根不在乎,成功之后,自然有人替你洗白。

刘邦的命运转机

没有命运照顾的刘邦会平凡到死

公元前223年,楚国上下一片凄风苦雨,因为他们的大楚没了。但对于刘邦来说,太阳照常升起,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免费的酒照样喝,日子还要照样过。

但实行军国主义的秦国就不像楚国,对人们的考核制度严格得多,原则上是不允许刘邦这种无所事事的人存在的。作为一个农民,你要么耕田,要么老老实实在家里老婆孩子热坑头,每天满大街地瞎晃荡是不行的。眼看刘邦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但是刘邦人生的外挂又起作用了。

秦国之所以能够把公司越做越大,与他们的管理系统的先进是分不开的,他们很注重基层管理,但是世界那么大,不可能设置那么多干部来管理基层呀,所以他们在行政制度中引入了“合同工”的辅助政策,给官员配备大量的“吏”。这些吏也就成了社会大动脉和底层毛细血管之间的桥梁。

而且按照官员选拔的回避制,官员一般用外地人,而“吏”则必须用本地人,否则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下去。因为和本地的三教九流都混得很熟了的刘邦居然咸鱼翻身,以35岁高龄靠着“天生我有才”一举在沛县拿下了泗水亭长的职位,也算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社会身份的了。

刘邦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底层生活逻辑

所谓各有各的路子,所以天底下根本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刘邦也有其过人之处,他特别能来事,又不计较小节,往好的说就是灵活变通、豁达大度,这几乎是社会底层混混的通性。因为这个工作,很快就和沛县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打成一片。

而且,这还不能直观地说明这个泗水亭长对刘邦的影响,沛县这码头好,人才红利足,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当下,你在深圳等发达城市当一个街道主任和你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里当一个街道主任,会是一个概念吗?沛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刘邦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接触和笼络人才的成本和难度比别人小得多,也就是说刘邦办事的基础要好。比如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一个个身负大才的功臣,都是沛县这个地方给刘邦的反哺。其他人眼红也没用。

当然,刘邦不会因为当了亭长就会改了“不要脸”的本性,这是他的人生底色,也是他的处世哲学,更是他的制胜法宝,他是不会丢的。越干越潇洒。

刘邦是谜一样的人

接下来刘邦又依靠自己这一特质,吃了门阀大户吕太公的免费大餐,还顺便娶走了吕太公的宝贝女儿。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那句“贺钱一万”的嘴炮和与生俱来的无所顾忌的气质。纵观刘邦的一生,这样“嘴上放空炮”的大招,简直一直就没停过,关键是有人吃这一套。

那些把矢志于研究“成功学”的朋友把这总结为刘邦的大度、洒脱,奉为圭皋。这么想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试试,看是被打脸的情况多一些,还是被长脸的机会多一些。当下的锦鲤只有杨超越一个,楚汉时期像刘邦这样的幸运儿也只有一个,模仿不来,超越不了。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刘邦不是普通人的时候,刘邦也就真的觉得自己不平凡起来了。这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客观环境会给人造成心理暗示。通俗来说,就是自以为是。但这一点却是很重要。自信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要自信。

刘邦本来没有自信的基础,但是却被人不断成就了自信的心理,这就是他的幸运。而且,作为一个曾经面对秦始皇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的人,刘邦身上有一种气概和豪情。这也是模仿不的。所以,有些人无赖注定是要干大事的,而有些人无赖只能混吃混喝,即使他们一样的识大体、知进退、不拘小节、痞气十足,但是,命运的安排下,他们的人生就是截然不同。

贵人见之不敢怠慢,贱民望之欣喜开怀,勇士识之愿效死力。刘邦身上天生就有这股力量,而其他人再怎么学习也没有。

刘邦幸运的选择

刘邦的人生像是有一只手在推着他向前走

刘邦在别人描述的神奇和自己内心的期待中过了大半辈子,但是生活依然没有什么动静。刘邦也开始怀疑人生了,事实上,也容不得他不怀疑了,因为他已经四十九岁了。这个年龄在当下,勉强还可以称为中年,但在古代已经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年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伤不起呀。

也不知道那个酒馆老板娘和吕太公有没有后悔,有没有心疼自己的酒和自己的女儿?如果刘邦的人生就此结束,还会有多少去刻意挖掘刘邦的优点?但历史往往是于无声处响惊雷的,跑了四十九年龙套的刘邦,几乎要放弃他那光芒四射的主角梦了,主角之路却悄然地向他招手,甚至他不演都不行。

二世元年,刘邦得到了使命召唤,为县里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修陵。没走多远,就跑了一大帮。刘邦自己琢磨,照这个进度,只有我一个人能走到骊山。到了也是个死啊!

有些故事它就只是一个故事

于是刘邦走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干脆就停下来。心想,人生为“死”而折腾有啥意思,折腾来折腾去到头来都是一个死,还不如积点阴德,下辈子好投胎,于是“酒壮英雄胆”,趁着酒劲把剩下的人全部都放了。临别时感慨了几句:“算了吧,苦命人何苦为难苦命人,大家都不容易,各自逃生去吧,我也和大家一样了,也要逃生去了。”

所以,为什么说自古以来“苦情”最能打动人呢?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绪,很快就感染了几十个人,既然要求活路,不如大家一起,既然没有活路,不如造反。刘邦一想,哎哟,不错哦!于是就带着这些人准备落草为寇。刘邦没有动用陈胜吴广那种“大楚兴,陈胜王”的戏码,但是历史的那些“编剧们”会帮他变本加厉地补上的。

于是“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故事应时而生,而且带人躲到芒砀山的深山老林中的刘邦,每次都能被他媳妇吕雉找到,据说是刘邦呆的地方头上有云汽凝聚,所以吕雉抬头一看就知道刘邦在哪。

刘邦的各种奇闻与神话越来越多,越传越广,渐渐地,附近的人知道后,越来越多的“罪犯”都来归附刘邦。如果在太平时代,刘邦是有潜质成为一名教主的。但在乱世,生逢其时的刘邦,上天给他的剧本,却不仅仅是当一个教主那么简单。

刘邦捡来的馅饼

大家跟着乱才是天下大乱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一夫发难而天下响应。沛县的县令也觉得原公司的形势不大乐观,也打算自主创业。但是创业需要人才呀,这也是所有草创公司的共同难题,毕竟他们不是项羽的那样富家子弟,自带品牌效应,融资轻而易举。

刘邦当年的老朋友们萧何、曹参还是很恋旧的,一想到刘邦现在还躲在深山老林里,把他拉到队伍里来,至少可以解决他目前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吧,这也就是当下很普遍的捆绑创业的逻辑。于是两人就对县令大力推荐刘邦,理由也很充分,说:“刘家老三现在从芒砀山拉了一伙势力,把他拉进来相当于直接融资。”

县令也未及深思,感觉好像是这么个道理,被派樊哙去召唤刘邦参加革命。刘邦一听,二话没说就带着队伍往沛县赶,心想,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呀。可是,当他感到沛县城下时,却发现城门紧闭,而且无论他怎么说,也没人给他开门。

因为樊哙走后,冷静下来的县令越想越不对,毕竟智商在线,很快他就想通了。刘邦由来就是一个不服管的人,自己又是一个外地人,手下这帮“吏”都是当地人,都曾和刘邦打得火热,这喊刘邦回来,只怕这创业还没开始,自己的老命就难保了,公司就不属于自己的了。所以,县令决定把这些安全隐患全部清除,先关起城门,来个瓮中捉鳖,把萧何、曹参给杀了再开门打狗,把刘邦那一点点人给消灭掉。但强龙难压地头蛇,萧、曹消息灵通,连夜就翻出了城墙投奔了刘邦。

阴差阳错,刘邦步步逆袭

刘邦本来是被喊过来吃肉的,现在每天在城外看着这块肥肉却只能干着急。进城进不去,攻城攻不下,因为他们除了热血和梦想,还有一点点人头,其余啥都没有。所以关键时刻还是要靠文化人,萧何他们给他想了一个办法,走浪漫主义情怀路线,写好一些鼓动人心的话,绑在箭上往里射。

沛县父老早就对刘邦迷信得不行了,此时看到他们的号召输,革命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于是纷纷投身革命,杀掉县令纳了投名状,拥立了刘邦做沛公,三千沛县子弟就此响应刘邦,加入了抗秦的大潮中。

从老百姓杀掉了沛县县令并推举刘邦当一把手也可以看出来,刘邦此时的不凡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跟着他能有肉吃、有前途,不然不会他对着城墙这么一射,就有这么大的效果,会有这么多人加入他的队伍。无论是因为得益于神话传说,还是真的天命所归,刘邦靠着自己的神奇故事,走出了他的第一步。

一点善意的感悟

成功从来没有必然逻辑

人,天生是向往成功,讨厌失败的。但我们始终要明白一个道理,失败有必然的,但是成功没有,所以我们不要企图去复制别人的成功。即便有时候规则允许我们走一点捷径,我们首先也应该理智地去分析他人的成功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可操作性,如果没有,就只能拿来借鉴。

我们喜欢去思考和分析历史和生活中的一些成功、失败的人和事,这是一个好事,适当去发表一些感慨也是无伤大雅的。但可怕的就是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地去盲目引用和迷信。这个世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类我者生,学我者死,这句话足以告诉我们应该从历史和生活中去思考一些问题。

我时常对一些喜欢历史的朋友说,大家要多学习“失败学”,少看“成功学”,那些成功之道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很多都是被过度解读出来的。试问,从刘邦出生到走上反秦之路,在这段历史中,大家又能提炼出什么样的鸡汤呢?大度?高尚?洒脱?智慧?不信邪的可以去试着模仿一下刘邦的人生,看看结局是什么?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逻辑在于,他从来不会认为他的成功跟他的能力和品质或者性格有关,他觉得成功对于他来说就是运气,而运气也确实一直很照顾他而已!如果对此有怀疑,可以继续关注我随后对刘邦一生的分析。

我也更希望大家不要用必然的逻辑去追逐成功,不要复制别人的成功。换句话说,就是永远不要有“我这么做了我就会成功”的想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