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纵和连横的战略意义参考:两个互为伪命题的政策相互支撑

 老易说史 2022-03-18

历史的天空永远不是晴空万里的

我们在思考历史的时候有两点逻辑误区是最要不得的,一是想当然,一是太片面。比如我在前面说商鞅变法的设计是反人性的设计时,就招来了众多口诛笔伐,并振振有词地跟我大谈特谈商鞅的功绩。这样的人是可笑又可悲的,文章没看懂就开始下结论,太轻浮。商鞅的功绩我从来没有否认,但是生活在商鞅的下层,确实只有被一步一步往死路上逼的份!

很多人在看待历史问题上,总是把目光专注在结果上,殊不知,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逻辑、是一种人性,是一种因果循环。比如,一个最终成为富翁的人,他的生财之道往往并不可取。丢开因,去看果,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昨天,我在写苏秦的时候,用来一个“空手套白狼”,被人指责是贩卖“厚黑学”,我无言以对,也不想解释。因为人对生活的认知终究是取决个人的选择,比如,有很多人基于吴起的成就,对其甚为膜拜,那么其非要仿效吴起的“杀妻求将”、“母丧不归”吗?那么吴起的所作所为就没有污点和缺陷吗?不要用结果去反推原因。

苏秦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随着我把历史的画卷逐渐铺开,我相信读者们在内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

张仪是怎样被激上路的?

这是一个很空洞的成绩

苏秦凭借一个好脑子和一张好嘴,佩六国相印,登上了人生巅峰。但是苏秦自己应该是明白,自己所得的一切其实都是美轮美奂的泡沫,没有什么干活,迟早会破灭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需要走危机公关的道路,为自己树立对手,来衬托自己的价值。他的师弟张仪便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苏秦先是派人去点拨张仪:“你老同学苏秦现在这么牛,你怎么不去上他那看看?”张仪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欣然前往。但见面后,苏秦并不是热烈地欢迎他,而是想方设法地羞辱他,言语的意思大致是:“当初你的学习成绩不是比我好吗?你不是挺得瑟吗?为什么现在要跟我混?学习成绩好有个屁用!”

这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捉到耗子就是好猫”的逻辑了。其实这种逻辑在我们当下的同学关系也是屡见不鲜的,甚至还因此诞生了“读书无用”的可笑逻辑。

张仪很容易上路了

一般地,有才能的人往往也是有性格的。张仪感觉十分愤怒,愤怒到偏激地要针对苏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愤怒是人之常情,但却是毒害我们最深的一种情绪。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挑衅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彻底愤怒,而是心安理得地老死不相往来。

出于愤怒和报复,张仪很自觉地往苏秦的对立面走过去了。当时,苏秦的“合纵”理念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张仪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孤身入秦。

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在赴秦的路途中,张仪的运气很好,碰上了一个有钱人,觉得他是块材料,一路赞助他。张仪顺利见到了秦惠王,可能是张仪要比苏秦招人喜欢,也可能是张仪没有让秦惠王联想到商鞅,张仪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苏秦正是幕后组织者

张仪刚刚得势,这位投资人却向他告辞,这让他很意外。再三询问下,此人告诉张仪,他幕后的老板是苏秦,所有的车马,赞助都是苏秦的,请将不如激将,苏秦大人对你期望很高,认为你到秦国有发展,怕您贪图小便宜就忽略了苏秦先生的宏大布局,所以请将不如激将。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张仪也明白了苏秦为什么要把他激将到秦国。他的使命,就是给“合纵”搞破坏,也就是“连横”。(秦到其他六国是东西方向的,所以叫连横)没有“合纵”,就谈不上“连横”,没有“连横”,“合纵"也就失去了市场。

这师兄弟俩在本来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俩联手硬生生的打造出了一个本来没有的市场。

两个营销大师

之前我们推导过了,所谓的“合纵”并不是个长久之计,因为他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苏秦的“合纵”并没有持续多久。准确来说是一年,资治通鉴中前333年刚完成合纵,332年苏秦就跑燕国了。

表面上看,苏秦的“合纵”政策似乎延缓了东方六国的死亡时间,所以苏秦成了历史的大功臣。但是实际上,人家秦国根本没有受到“合纵”政策的影响而停滞不前,一种理念往往只有产生实际效果才能发挥价值,苏秦显然并没有做到。

秦国确实十五年没打开函谷关,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家利用这段时间去取巴蜀之地了,去扩展自己的后花园了。

苏秦干的那些缺德事

懂逻辑的忽悠者苏秦

秦国并没有按苏秦的剧本走,张仪的价值也就暂时发挥不出来。秦国宣布退还给魏国之前占领的七个城市,并对齐国也施以重利,让此二国进攻苏秦所在的赵国。

不是说好联合抗秦吗?怎么在秦国的一点利益诱惑下,就这么迫不及待地同室操戈了呢?利益是一面照妖镜,只要你是妖怪,就会现原形。苏秦最大的金主赵国第一个被打了,“合纵”在极度被打脸的情况下破裂了。

赵肃侯觉得被苏秦骗了,你不是说世界和平嘛!咋啪啪打我脸呢?苏秦心眼转的比较快,对赵肃侯说:“让我去燕国吧,我去报复齐国。”

后来苏秦在燕国又与燕国的太后私通(干传销的胆子都大),也就是他第一任投资人燕文侯的妻子(此时燕文侯已死)。恩人妻子他都敢下手,苏秦的“高尚”可见一斑。

但是,苏秦在忙活完之后又害怕了,他又对燕王说:“让我去齐国吧,我去那里搞破坏。”

那些被忽悠的帝王们

苏秦到了齐国确实再次没干好事,也算是对赵国、燕国履行合同,他在齐宣王去世时劝说要把葬礼办的铺张隆重,显示新王孝道,又劝说齐王大规模的开搞奢侈建设以显齐国威风,其实就是怂恿齐王败家。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

不过没干多久,苏秦就因为众臣争宠而被人谋杀。苏秦将死之时还拿自己的尸体抖了个机灵。他让齐王将他的尸体五马分尸,并宣称他是燕国间谍,要重赏杀手,杀手随后自动跳了出来领赏。战国最大的国际赌徒用自己的死无全尸给自己报了仇,捎带脚证明了自己的智商确实过剩。

他死后,大量到齐国搞破坏的事情也抖出来了,齐国人民一看,感情你就是这么个东西啊。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

忽悠得越厉害,后遗症越严重

这也为后面的齐燕互撕埋下了伏笔。这段长达数十年的大撕,双方互被差点灭国一次,收尾阶段非常有名,那就是乐毅破齐、田单复国。

齐後闻之,乃恨怒燕

苏秦这辈子,其实细细说起来,谈不上为哪国做了多大贡献,但他却独享大名上千年,几乎每个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他的“合纵”似乎也是要多牛多牛,秦国怕死了这个复仇者联盟,但其实深究历史本真处,满不是那么回事。

他名气大,是因为人们忽略了一个常识,六国不是坐以待毙的六国,六国也不都是非要作死的六国。六国的亡与不亡,和苏秦真没太大关系,关键是六国最终还是亡了。

苏秦,堪比康有为

当然,苏秦的“合纵”要是一直贯彻下去,历史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也恰恰证明了苏秦的伟大。但是一个伟大的概念不是在于它描绘的蓝图有多么美丽,而是在于它是否存在可行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这句歌词听起来就比苏秦的“合纵”更美丽,但是现实如何,大家扪心自问。

他所谓的大概念转年就被“利益规律”打脸,他到别人国家做参谋,睡人家太后,再跳到另一个国家吃人家喝人家还祸害人家国家。苏秦的人生证明一个道理:他比后世的康有为还“有为”

苏秦死的前一年,在不断内耗以及被秦蚕食后,勉勉强强的开始了六国伐秦,但他当时所在的齐国慢慢悠悠压根就没走到战场。五国军马来到函谷关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想保存实力,结果还没开始打,秦国就把楚国粮道给断了。粮食一没,作为当时联军带头大哥的楚国就退兵了。其他四国,也就跟着鸟兽散了。

苏秦的历史考证

我们都是老实人

但是,苏秦的名头太响了,而且他全家都吃的是这碗张嘴的饭,苏秦、苏代、苏厉他们哥仨的事迹非常容易在口口相传或传抄的过程中记混,大量的后来者纵横家更是爱根据自己的所需对苏秦的事迹和话术进行润色与加工,所以这个人在战国那个时代被艺术化了很多,每个打算学他的人往往都打着他的名头,牵强附会的编着他的故事去招摇撞骗。

这也就导致他似乎在哪里都存在过,而且存活时间绵延了一百多年,这也就为后世史官做他传的时候布下了巨大的迷魂阵。比如说太史公司马迁在做他传的时候,在结论点评中说了这么一句:“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在这部文物中,苏秦在里面的年辈要比张仪晚,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这就为苏秦古往今来的史官事迹提供了一个相反的疑问。

马王堆出土的帛

但目前史学界中,对于《战国纵横家书》的结论正确性普遍认为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该帛书描述的就是真实的史实,很有可能如太史公所说“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这是当初太史公采集史料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伪书。

《战国纵横家书》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为汉文帝时期,距司马迁著《史记》时代并不遥远,很有可能太史公在去伪存真的过程当中已经辨别过其史料的真伪。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记载的苏秦、张仪事迹基本都有精准纪年,《史记.苏泰列传》中更是详细记载了苏秦的说客之词以及六国次序,相比于众说纷纭的参考,也许犯错就砍脚的秦御史记载的《秦记》作为主要参考蓝本的太史公说,靠谱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就专业性和秉笔直书的史官操守,太史公司马迁作为两千年著史标杆也更值得去相信,所以本文对于苏秦部分最终选择了《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苏秦史料版本。(当然,如果有新的重大的、权威的考古发现证明今日之历史是假的,我愿意再修改这篇文章)

张仪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轮番上阵

从对国家的作用来说,苏秦真的不如张仪,张仪在苏秦死后,不仅彻底破坏了虚头巴脑的合纵,而且还无节操无下限的将一张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张仪的“经典大案”吧:诈骗楚怀王

春秋战国几百年演化下来,各国之间往往有一些各自多年经营的战略合作伙伴。比如秦楚世代通婚就是其中的典型。

通婚,是一种原始的政治手段,到时候,我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介绍一下六国间互相通婚所产生的贵族政治对于这个时代的“保险”意义的。比如说楚与齐,两国关系一直不错,还签订过共同抵抗外患的盟约。

楚与齐、秦这两个东北和西北方向的大国之间虽然时有小摩擦,但总体上关系一直是不错的。因此,楚国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就没遇到太大的困难,除了曾经一度让吴国弄得挺没面子之外(伍子胥带兵把首都都打了,老国王被鞭尸)。楚国一直是南方一哥,除了四川和东边已经很可怜的越国,楚基本上统一了整个中国的南方,从疆域上来说,在战国时代一家独大。

楚国当时地盘最大

秦国胳膊粗、齐国腰包鼓、楚国地盘大,这是当时三个大国之间的各自优势。秦虽然一直和楚国做亲家,但对楚国的地却一直动着心思。凭啥你家这么大的院子,我家宅基地就这么一块?秦对于楚一直想强取,但却怕齐国这个奉行“中原均势”的讨厌鬼捣乱,当年老魏家就是生生让这货给拉下来了。

于是,张仪闪亮登场了。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讲:“我们一直非常讨厌齐国,咱两国是实在亲戚,如果您和齐国断交,我们就把商,於二地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贵国,还将挑选秦国最漂亮的美人进献给您,咱们两国继续世代结亲,永为兄弟之邦。

楚怀王非常高兴,认为这很靠谱,六百里不是小数目,还有秦国大美女,得罪齐国值了。不过楚国是有明白人的,大臣陈轸就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但利令智昏的楚怀王表示希望他闭上那张臭嘴。

于是,楚国和齐国官方终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跟往事干杯了。废除了盟约,楚怀王还聘请了张仪兼任楚国的国相(挂名而已,跟他师兄当年一样),并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的套路很深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然后就请了长期病假,一连三个月没上朝。

楚怀王很社会,知道潜规则,认为“张仪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的还不彻底吧”,就派出了国骂到齐国边境去辱骂齐宣王。楚国国骂水平很高,齐宣王暴怒,和平分手变撕逼大战,前任转投他人怀抱,人家齐国转头与秦国建交了。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到了此时才如梦方醒,才知道被耍了。于是,楚使马上赶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

楚怀王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政治大流氓,国与国之间的契约怎能如此玩笑!一怒之下,仓促兴兵攻打秦国。

楚怀王被忽悠惨了

这个时候,上次说秦国不能信的陈轸又发言了:“商鞅当年敢拿外交文书把魏国王子诈骗了,现在张仪这货敢诈骗国王了,领导,现在世道变了,咱得紧跟时代的洪流利益至上了,既然已经被秦诈骗了,索幸割地于秦国去共同发兵攻打齐国,反正已经得罪了,不如抱紧了秦共同对齐吧!”

楚王根本就不听,张仪是设局者,早就做好了准备,楚国刚一兴兵,秦国的虎狼之师就跨出了武关,在丹阳大败楚军,夺取了汉中郡(非今天的汉中市,在今天的商洛一带)的土地。

楚怀王出离愤怒,再次动员一切可用之师与秦国决战。楚军却在蓝田再度大败。

楚怀王输掉底裤后感觉再打就该亡国了,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秦国此时已吞并巴蜀(下章会讲),希望把大西南连成一片,于是秦王说没问题,不过想得到你家黔中一带的土地。我不白要,我开价,用武关以外的土地做交换。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张仪比他师兄更能忽悠

张仪知道君主们都是利益至上,尤其是秦国的领导,自己这条命肯定没有黔中值钱,没等领导发话就表示主动前往,并高调表态:“秦国强大,楚国弱小,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领导就是喜欢这种觉悟高的好同志啊!秦王对张仪的这种姿态表示高度赞许后,便派张仪出使楚国了。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像妖怪对待唐僧一样,准备找个好日子,选个好花式宰了他。

张仪其实之所以敢来,原因在于他当年流落楚国时结交了不少朋友。他当盲流时跟楚国大夫靳尚结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靳尚则能够走通楚国夫人郑袖的门路。郑夫人的话楚王又是言听计从的。

女人玩政治一般都是弱项

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抛弃吗?”郑袖说:“别吓我,怎么说?”靳尚说:“张仪这人您知道吗?他之前得罪了咱们大王,现在马上要被宰,秦王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并献最美的秦女给大王。大王爱江山,更爱美人,您想想您还好的了吗?不如您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张仪还能感您的恩,秦国妞自然就无法威胁您了。”

郑袖觉得被深深的威胁了,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咱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怀王禁不住郑夫人的眼泪攻势,将张仪放了出来。楚怀王就这样的被张仪玩弄在鼓掌心,从楚国公费旅游一圈,人家胡汉三又回来了。

楚怀王的死最终刺激了楚霸王

真是乱世是容不下傻子呀,最后来说说楚怀王的结局吧,骗上瘾的秦国拿这位怀王当了范伟,去年卖拐今年卖车,但他又没有范伟先生自学成才的能力。他最后又被下一任的秦昭王借着会盟的理由骗进了武关,然后逼他割地赎人,最后死在了秦国。

秦国自商鞅骗魏开始,到张仪诈楚巩固,随后一代代凭着拳头粗胳膊大就蔑视一切规则与信义的打法配套成熟后,华夏大地上过去一个唾沫一个钉的信义至上在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尔虞我诈和无毒不丈夫。当强者开始变得功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那市场上必然会迅速劣币驱逐良币的普及模仿。楚怀王的凄惨结局,后来成为了秦楚间的天字号仇恨符号。90年后,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人打着这个仇恨符号在巨鹿完成了左右历史走向的惊天逆转。

张仪把水搅浑了说:请开始你们的表演

张仪后来又去各国游说,主题思想就是“连横”,张家长,李家短,谁家媳妇不要脸,挑拨的谁都别好好过日子。你说他有效果吗?也有,但效果大吗?真难说。

从他的所有作为中分析,没看到具体对秦有多大帮助,诈骗草包楚怀王已经是生涯巅峰了,说拿自己换的黔中也没真正交割给秦国(还是他的主意,他又构建两家修好,互出太子为质,劝秦王不要黔中之地),在其他国家所谓的纵横捭阖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六国还那样,日子该怎么过还都怎么过,合纵时没看见多亲,连横后也没见着多远。

“合纵”、“连横”的总结

士,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

还是我们之前做过的推演,弱国看眼前,强国强恒强,合纵违背市场规律,连横纯属锦上添花

苏秦在历史上是昙花一现,张仪也秦惠王死后,失宠奔于魏,第二年就死在了魏国。

关于苏秦与张仪,我其实思考过很久,其实我不大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写这两个“投机分子”的,但是历史终究一套严谨的逻辑,有些人即便很不堪,但他们终究是历史本身无法回避的。

当然,这样的想法是带有一定主观情绪的。从客观事实上去挖掘,苏秦和张仪其实最大的历史意义不在于他们的“合纵”和“连横”政策,而是从他们身上,我们即将要看到一个新的历史文化符号——“士”,这一个阶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很长时间内影响、甚至左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走向。

我记得我在写韩信之死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骨子里是一个士!”,由此可见,“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大,当然,这将会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