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天地虚怀xia 2022-03-18

  在我国,只要是传统武术就都难免被中国传统文化或多或少的所渗透。其中,流行于世界范围之内的太极拳更是尤为显著。可时至今日,人们大多只是知道这种拳术是一种高雅的,文明的,富有很深哲理的运动。却是很少有人认识得到太极拳术在更为久远之前是半点也离不得《易经》的。

  许多人不懂“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大的不够,所以,就忽略“易”,轻视“易”,甚至贬低“易”。这是对祖宗文化构架的诋毁,灭根!像《易经》这类久远的根抵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框架当中,就好似今天的西方科学的发展高度是绝对离不开西方数学的道理一样。

  为什么敢这么断言?

  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处于一个绝对的运动变化中。我们感知到的一切只能是随时随地的物质现象,而不是物质的实际真相。因为事物是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中嘛!所以,我们常人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假象,表象,虚象。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极为严谨的事实本质。而科学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的,那么,也可以毫不为过的说,数学就是保证我们能够脱离感知的不稳定性而真实的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必须依据。

  《易经》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构建中起到的就是这样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国的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就有了一个理性的依据,而不是个体的想象造之。所以,我国的传统武术就不是虚而不实的,华而不质的。越是合乎“易”的,就越是深邃,严谨的。越是按照古之“易”理而传承,习练的太极就越是保持和保证功夫的纯粹与深入的。反之,就是个体想象创造的。

  脱离了“易”之数理的造作就会流之于虚幻的假象当中。如此,不啻于沙中盖楼,火里种莲。难免“镜花水月,梦幻泡露”!故,《金刚经》直指本源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此之心,方为真心。真心者,真如不动之心。即,任他千变万化,唯我不动不阿。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易经》就是研究如于本体的不变当中去对待一切的变化的使用总则。太极拳不也正是如此,应该如此吗?都说现在的功夫不如过去的老拳家们高!练习的依持都没有了,当然就没法往高处去了。否定《易经》,不明“易”理,就等若是抽离掉了太极拳的魂魄。

 

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转载请与博主联系并著名作者,出处)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统筹,涵盖。这就犹如五行可以囊括世间万事万物的性质和道理一样。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个爻组成。因其中乾、坤、离、坎四卦分别代表天、地、日、月。这四者是相对最为有规律的物体,世间的一切都在这四卦的演变之内,而且还受着这四个本体卦的影响。所以,这四卦是抽离出来独立的。

  剩余六十卦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爻的从始至终的变化就形成了三百六十爻。这正好是一个圆周的度数。然后在这个圆周之内的一年四季有个二十四节气。于六十四卦中分别对应十二个卦。术语称之“十二消息卦”。十二者,正应一年十二个月,而一月之中有俩节气,每个节气的从始到终是十五天。这样,从我国传统的农历角度出发,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

  这就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居于中而须和之天地之变数才能保证更好的生存的理论。所以,也就有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民生规律,乃至处于自然界的不同变化情况下,人要如何相应的去对待,而不能逆天行之的种种理论。所以,《易经》是研究我们这个生存的时空的万事万物大一统的规律的。而《黄帝内经》则是研究在这个大一统范围之内的人体生命科学。所以,我们说传统太极拳是绝对离不得这两部经典而能有真正纯粹成就的!

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转载请与博主联系并著名作者,出处)

        

  孟子曾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若想用,须有本。没有钱而谈怎么花钱无非是纸上谈兵罢了。如果说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护性命,养护本源是我们所希望的不同层面的结果,那么,这种果就必然是要来自于本体的锻炼的。拳术亦然。而这种锻炼又得是合乎“易”理的。而合乎“易”理的体现就在于一层一层的次序上的。譬如,初步的练拳就要从四个本体卦的坤(地)卦上入手。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生于地,长于地,又终归于地的(与地球的引力有关系)。而《易经》的坤卦曰:“厚德载物”。发挥到人这个主体上,意谓只有像大地那样敦厚的品质道德才能立住自身生存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那个能力去承载更多的所得。如,财富,名望,仕途,功夫等等。

  所以,我们就要基于只有“厚德”才能够载物长久的道理,将之做为整个太极拳术锻炼体系的根基。这与树木生长的道理一样——都是从根部逐渐的向上成长。练拳若不符合这个道理就是不对的。那么,太极拳术中的根基,“厚德”具体的是什么呢?即指从脚上的功夫开始培养积攒。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非从松字入手而不可。

  松的反义词就是紧。人体在后天的生活工作当中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做工,就得使出大于地心的引力。另外,后天的很多工作的确是不可避免的要用提气用力才能完成。这也是生理机能的本能之功。这些就必然使得人体经常难免的趋于紧的状态。这是高级的拳术所为之摒弃的。因此,用相反的手段进行修复,进行捋顺,进行返归。松也就成为了练习初始的下手条件。

  那么,松是放松吗?严格的说,不是。因为,太极拳的松是在最基本的放松之下,还要往下沉。是人体的重心顺应地心引力的不较劲的下行。这需要周身的整体协调的配合才能得以实现。譬如,松肩,坠肘,含胸,松腰,落胯,曲膝,松踝,舒趾等等。

  松到内感脚掌与大地的接触面是在柔软中的亲密吻合了,太极拳的“厚德”就算初步达标了。就没有必要再松了。过犹不及嘛!这个时候,人与大地就建立了有机的联系。然后再借助地心的引力,使之通过拳式运动所围绕的中心点纵横交错,循环往复的贯穿于人体的动静开合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拳练人”、“功练人”。这是太极拳真正的地盘功夫的练法。

  人只有先把自己交给了天地,进而天地才会反馈于人。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人和天地之间又岂不是互相的?《四性归原歌》已经说得非常的透彻:“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转载请与博主联系并著名作者,出处)      

  拳谱中说:“用意不用力。”用力,肌肉就肯定是要紧的。这是很科学的生理结论。紧就会造成地心的引力到紧的地方就会被截住。和筑堤截水一样的道理。而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肌肉群都是密切的关联的。所以,一处紧则会形成多处紧。这当然是违背习练太极拳的原理的。

  这样,既要运动拳式以期将地力贯穿于周身,又不能用过大的力来实现拳式的动静开合,这很矛盾呀!

  矛盾本就是我们这方天地的一个特征。所以,基于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就在实践中致力于怎样的解决矛盾,或者怎样借助于矛盾而实现我们的目标。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一大智慧。

  太极拳解决以上矛盾的方法就是用意作用于梢节进行引领,用意作用于腰脊对地力来往于上下,前后,左右的串联。这种方法的性质就譬如我们吃饭夹菜:不用想着用劲儿,只是直奔目标就可以完成整个动作,且极为流畅自然。反之,用一公斤的力气拿着筷子就不能得以这么好的实现。所以,用意贯穿于整个动静开合的始终,而绝不是力气。而在这个贯穿始终的内里有一个从脚下练出来的劲儿时刻参与者。这个劲儿只能是凭靠心意才能运使。用力气就完全不是那么个事儿了。拳谱里有前辈们的一句练拳感受叫做:“运劲如抽丝。”这说的就是以上的物事。但是,没有劲儿就不存在运。没生成根劲的运叫做“空运”、“空转磨”。有了劲儿的运只有与意的配合在匀匀缓缓之下才能称作“抽丝”。

  当地盘这个“厚德”建立之后,就能够承载一切了。我们后续就会涉及到腰和脊这个人盘,头和手这个天盘的锻炼了。前者对应《易经》的既济卦,后者对应《易经》的乾卦。届时,譬如“身带手,手领身”的说法就会被大家真正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此处限于篇幅暂不多说,留待后续再做祥论。

清末民初的太极高手是这么练成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转载请与博主联系并著名作者,出处)_太极De秘密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eef240102w9y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