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扫拖机器人T8评测:年轻人的家务利器

 三易生活 2022-03-18
  • 前言:行业“技术流”品牌,如今有了新想法

多年前当我们三易生活最早接触“扫地机器人”这类产品时,其实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算太好。那时候,我们所见到的是一款粉色的、在房间里随机四处乱撞的“怪物”,并且严重匮乏的导航能力让那款早期的扫地机器人在清扫时会遗漏大块区域,而孱弱的吸力又使得它基本无法清除地板缝隙间的灰尘。

好在不久后我们便迎来了一款靠谱得多的产品,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好的扫地机器人必须要有激光雷达,必须要能进行室内建图”也成为了我们三易生活评测扫地机器人的底线。而当时那款机型背后的研发与生产厂商,也开始受到了我们的关注”。


生活电器行业里难得的“技术流”,这就是我们对于石头科技最早的认知。而纵观他们近几年来推出的产品,这家公司也确实对得起这个名号。不管是在旗下扫地机器人产品线里普及激光雷达,还是年复一年地升级迭代避障算法,又或是在行业中首创多锥气旋集尘桶、首创双刷双电机洗地机设计、首创超声波升降擦地单元,石头科技都在用自己的技术力一步步拉高整个行业的技术门槛,不断带给消费者更便捷的产品体验。

2021年11月,石头科技联合德国莱茵TÜV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发布《家用电器过敏关怀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家用清洁电器在“清除室内过敏原”能力上的标准化测试方法。就在短短四个月后,充分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新品就来到了我们三易生活的评测室。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测试的对象,石头扫拖机器人T8。

  • 产品解析:清洁能力大升级,集尘设计有变化


熟悉石头科技旗下产品的朋友可能知道,T系列可以说是其扫地机器人产品线的“中坚力量”。这也就意味着,作为T系列的最新一代产品,T8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绝大部分备受好评的家族式特征。
顶部激光雷达

侧面超声波雷达
底部距离传感器
 
比如说,在它的机身上可以看到熟悉的Lidar激光雷达模块、侧面超声波雷达、底部距离传感器,它们与机身内部的陀螺仪、加速度计等多达14种不同的感测装置,组成了T8的环境感知单元。这意味着它首先在最基础的导航、避障、路径规划相关硬件配置上,依然达到了当前行业里高端扫地机器人该有的水准。


其次,在基础的外观设计与操作逻辑上,T8也继承了家族特征的三颗实体按键。分别对应童锁/选区清扫,电源按键/开始清扫,以及回充/集尘6大最为常用的功能。

没错,T8这一次也可以选配很多朋友心心念念的集尘充电底座了。不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会放到后面再说,大家不妨先跟随我们一起来看看T8本身的“内功”升级。


首先,在机身底部的滚刷部分,T8采用了新设计的全向浮动胶刷模组。它通过一个“四连杆”的弹性悬挂结构将胶刷“压”在地面上,这样一来,胶刷和地板的有效接触面积得以大幅提升,清扫时就能更好地扫除更小体积的尘埃。同时胶刷相比于传统的毛刷,本身更不容易缠绕毛发,再加上免工具拆卸的设计,清理起来也非常方便。


其次,和石头以往的扫地机器人产品相比,T8此次在风道和风机的设计上也进行了大幅进化。新的“超短流线型”风道进风面积增加到了此前的5倍,再加上4200Pa的风压设计,也意味着T8在关键的“吸力”指标上,相比前代产品的2500Pa有着巨大的进步。

当然,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或许是为了应对风道的改变,T8此次将水箱与尘盒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而这一设计使得T8的尘盒与水箱容积,分别增加到了470ml和350ml,也意味着用户可以隔更久才清理一次尘盒,或是让T8一次性清扫更大的面积。很显然,对于怕麻烦的朋友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进。

最后,我们来看看T8此次全新设计的选配集尘底座。很显然,与前代产品上的集尘底座相比,在造型上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外观上也看不出明显的集尘桶与气旋装置痕迹了。

为什么会这样?打开新款集尘底座的上盖就会找到答案。因为T8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尘气分离设计,同时取消了集尘桶,改用了更为主流的软质滤尘袋。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这一设计使用了两个风机进行吸尘,集尘吸力可达27000Pa,足以强力“清空”尘盒里的各种死角。


同时与上代的集尘桶相比,滤尘袋不仅容量更大,足以容纳约两个月的尘埃、垃圾,而且密封性和抗菌性也更好,即换即弃的设计也更加卫生,免去了长期使用后还需清洗集尘桶的麻烦。对于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操持家务的朋友来说,无疑算得上是一种解脱了。

  • 软件体验:熟悉的操控逻辑,更多人性化细节


熟悉石头旗下扫拖机器人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产品向来都同时兼容米家和Roborock两款APP进行智能控制。并且由于这两款应用中主要的功能和体验上区别很小,此次我们就使用了Roborock来给大家进行演示。


在将扫拖机器人放在集尘座上进行充电后,它就会自动开机,此时使用APP就能扫描并添加了。


添加完成之后,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APP里提供的“智能托管”功能。简单来讲,它可以结合T8的自动建图、自动房间识别能力,由用户事先编写好固定的清扫流程(比如先给房间1扫地、再给房间2拖地),然后就能一键启动、甚至是定时自动运行,进一步简化了用户需要参与的操作。


其次,针对市面上大多数扫地机器人初次启动时,建图速度慢、必须“边清扫边建图”的槽点,T8此次提供了快速建图功能。启用后,T8将直接把全屋快速地“逛”一遍,并迅速利用激光雷达完成全屋建图。根据我们的实测,T8的建图速度比前代产品足足提升了10倍左右,这也意味着首次启用时,再也不用担心它“抓瞎”了。


得益于石头科技自研的RR MASON 9.0算法的迭代, T8现在也已经能够在APP中显示一个更直观、更富趣味性的3D地图。而用户则可以对其进行缩放、旋转操作,更直观地看到T8全屋建图的效果。


不仅如此,现在还能对T8识别出的全屋地图,进行更为细节的手动编辑。例如,你可以告诉机器人不同房间分别使用了哪种地板材质,也可以在地图里标识出家具的位置、大小、朝向。而这些信息则都会让扫拖机器人变得更“聪明”,直到它可以智能选择最佳的清洁顺序与清洁模式。


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各种改进点,T8也保留了过往标志性的许多便利及有趣的功能。比如你可以手动指定每次集尘的“力道”,也可以告诉机器人家中是否有宠物,从而启用专门的避障策略。除此之外,花样百出的语音包其实也是一大乐趣。毕竟比起单调的机械合成音,更亲切的交互体验显然也会提升用户使用机器人的积极性。

  • 清扫效果:大吸力果然靠谱,拖地效果令人满意


最后,我们来谈谈T8在实际清扫中的具体表现。首先在最基础的避障和路线规划方面,这是石头科技旗下扫地机器人一向的强项,而T8自然也不会令人失望。


事实上,T8此次不仅可以实现精准的避障,而且我们注意到它还格外强化了对墙角、家具边缘的清扫效果。特别是在沿墙清扫时,边刷不仅会一直紧贴墙边,且转速明显比在空旷区域要快得多。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这是名为“智能动态调速”的一项新设计,本意就是避免边刷在直线清扫时打飞垃圾,同时在沿墙清扫时能够更有效地扫除缝隙、角落里的灰尘。

其次,我们在测试中也对T8进行了吸尘能力的特别考验。可以看到,即便是面对密集且高密度的仿真尘土,T8也有很好的表现,基本上经过一次就能吸走路径上几乎所有的尘土。很显然,此次所升级的4200Pa大吸力设计,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前文中我们也曾提及, T8此次的集尘底座拥有更“可怕”的27000Pa吸力,因此它的“威力”自然也就更加显著了。可以看到,在自动集尘结束之后,尘盒几乎变得光洁如新,表现也相当的令人印象深刻。

此时打开集尘座的上盖,轻轻一抽就能抽出尘袋了。并且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T8的尘袋自封部分采用了全塑料的挡片和提手,而非市面上其他品牌所常用的牛皮纸材质。而这可不只是“更坚固”这么简单,还能有效地避免湿手提拿尘袋时发生“悲剧”的可能,显然也是个相当用心的设计。

除了扫地,T8此次也针对拖地进行了增强设计。其水箱现在可以支持多达30级的出水量调节,再配合建图和地图编辑功能,就能事先为每个不同的房间指定不同的拖地水量,从而避免拖地过湿的烦恼。

而在实际的拖地效能上,虽然T8采用的是依靠自重“压”在地面上的设计,但从最终拖布上的污渍来看,效果其实比最初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它更精密的水泵设计有关,又或者是得益于拖布本身的表面结构。但不管怎么说,对于用户而言,这代表着又可以多省一点心了。

  • 总结:高端扫拖机器人市场的年轻“守门员”


总的来说,作为石头T系列的最新成员,T8此次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更大的吸力带来了直接的清扫能力上涨,追平了市面上顶级高价产品的水准,而全新的集尘设计则将“省心”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用户既不需要次次清洁尘盒,也不用隔段时间就刷洗集尘桶,只要两个月扔一次自动封好的集尘袋、一切就搞定了。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这样一款“大吸力”和集尘能力上都有着出色表现的扫拖机器人产品,石头T8还有着极富性价比的定价,石头T8首发价2299元,石头T8智能集尘版首发价2999元。很显然,这款产品所瞄准的就是那些希望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从繁重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好好享受生活的年轻一族。当然,与此同时,在石头T8的身上我们其实也能看出石头科技对于行业尖端吸尘技术、AI地图规划技术等等方面的更多追求——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推荐阅读:

2K屏+旗舰芯,Redmi K50系列或颠覆旗舰市场

凭借刚刚亮相的K50系列,Redmi或将“变革”旗舰市场。

Redmi K50 Pro首发评测:“真旗舰”全民化的开端

Redmi K50 Pro全方位的旗舰表现,已不仅仅只是堆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