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臧家庄镇(含中桥)从栖霞市划归福山区,已经过了快两年的时间。
在2020年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笔者就想整理一篇区划调整之后福山地理数据变化(如面积、村庄数量以及农业等)的内容。不过,由于数据更新和数据查询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此前长期未能付诸实践。直到最近,才腾出功夫阅读收集了相关资料,接下来就为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臧家庄镇的划入,对福山地理的最直接影响,就在于辖区面积和村庄数量的增加。
根据《福山年鉴2019》和《福山年鉴2020》(下同)的记载,2019年,福山区的面积为482.26平方公里,辖下有7个镇街、214个行政村和60个居委会。而到了2020年臧家庄镇划入之后,福山区的面积变为705.39平方公里,行政村数量也变为326个(居委会数量未变)。
上述两项内容增加的幅度虽然都较大,但跟另外一项内容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这项内容就是水果产量。
根据记载,福山区2019年的果品总产量为84530吨。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变成了281923吨,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33.5%。在增长的产量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常规增长(2019年的同比增长幅度为14.6%),更多的还是区划调增带来的“机械式”增长。
而除了总产量猛增之外,福山区的果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9年,该区84530吨的水果总产当中,只有29779吨是苹果,所占比例只有约35.2%;到了2020年,该区281923吨的水果总产中,有208248吨是苹果,比例已升至73.9%。用更通俗的话来说,2020年之前,福山最大的水果品种并非苹果(大樱桃占大头),而随着臧家庄镇的划入,苹果在产量上已经坐上了福山水果界的第一把交椅。
之所以肯定是臧家庄划入带来的连锁效应,是因为《福山年鉴2020》中还有各镇街苹果产量的单独统计。根据其记载,臧家庄镇和开发区(中桥)的苹果年产量总数约为180568吨,占2020年福山区苹果总产量的86.7%,这就意味着原来福山所有镇街加起来的苹果产量,也不及前者(臧家庄镇)。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臧家庄镇的划入,使得福山重新成为“苹果种植大县(区)”。
细心的朋友,应该会留意到刚才结论中使用了“重新”这个字眼,而这也就意味着福山曾经是“苹果种植大县”。这段历史,对于中年以上的朋友来说,应该不陌生。但年轻一代可能就知晓不多,下面也略作回顾。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山苹果当年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受烟台开埠的影响。
根据《福山区志》的记载,晚清烟台开埠之后,西洋苹果就由传教士引进。20世纪初,绍瑞口村农民唐殿功自烟台西山外国人开辟的果园剪来“青香蕉”苹果枝条,于该村平岚沟一带嫁接;紫埠村李锡伍自烟台西沙旺“芝圃园”引进“红香蕉”果苗,在该村西北培育。四、五年后,“青香蕉”、“红香蕉”苹果新品种便在绍瑞口、紫埠村繁衍,福山苹果就此开始规模化种植。
此后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山一直是胶东有名的苹果产地。根据1985年时的统计,当年福山共有 80164.6 亩果园,其中有64814亩是苹果,且种类有很多,包括青香蕉、红香蕉、红星、国光、金帅、秋花皮、红玉、红金丝、印度青、伏花皮、祝光、白粉皮(、烟青、富士、红富士、大国光等。而彼时的福山樱桃,规模只有千亩左右,与苹果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大樱桃的市场价值逐渐凸显,福山的果品结构也因此改变。根据福山大樱桃博物馆的展陈数据,2007年福山区共有果园约11万亩,其中大樱桃已经增至6.4万亩,苹果则下降到了3.3万亩。而到区划调整之前的2019年,苹果更是跌至万亩左右。大樱桃已然是福山无可争议的第一水果种类。这个局面,直到2020年臧家庄镇划入之后,才发生改变。
就目前的福山水果格局而言,虽然苹果在种植规模上已经重新反超大樱桃,但在品牌影响力方面,短期内仍难以撼动大樱桃的地位。实际上,由于人们在文化心理上存在惯性,很多臧家庄的朋友如今在电商上售卖自家苹果时,仍习于称呼“栖霞苹果”而非“福山苹果”。当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又将如何?暂时无法预测,唯有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