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专栏】甘茂华|​三月里,灯下漫笔记流水

 新锐散文 2022-03-18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三月里,灯下漫笔记流水


1、气象预报,近日有雪。出门,阳光亮晃晃的,天气暖融融的,哪像有雪的样子?想想老一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天地赐予的人间烟火,真正是自自然然过日子。也许是对生活的迷恋,才拨动了我们向往自然的那根柔软的心弦。宋人卢梅坡在雪梅诗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盼望着下雪的日子,邀几个朋友,去车溪腊梅谷赏梅,看看梅雪争春的景致,也好诉说爱梅的情怀。
2、山西作家毛守仁是我的老朋友,他在“八仙桌”微信群推介我的散文。他说:“茂华兄是靠散文打出的天下。他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好看,我是几乎每文必读。近年,他又进入读书笔记,行文越发入味。重要的还是见识非凡,读起来又轻松,不累。给群内诸友说一声,请上眼。”守仁老弟的抬举,我深感惭愧。他写了那么多上档次的长中短篇小说,也有大河血性的散文,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回忆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太原一起参加省作协读书会的情形,毛守仁说:“那是山西首届读书会,很难忘的时期。我在博客上还贴出了我们这个班的合影照片。忘了是谁,还找我联系要复制这照片。有一件事,我还记着,是王子硕急匆匆地到我们住的楼里,寻找,甘茂华,哪个是甘茂华。原来他在看稿时,发现了《最美丽的》小说,他很珍视,要与作者交流。那声音神色,至今还清晰在目。日子一晃,四十有余。真他妈的,那是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现在,满眼的鱼尾纹,青春怎么这样不经折腾。”他说的王子硕,当时还是个青年编辑,敬业,待人真诚,很有文学眼光,而且也有写作才能。这样的编辑,现在是寥寥无几。幸运的是经韩石山牵线搭桥,我和子硕又联系上了,这大概就是人世间的一种缘份吧。

3、画家刘路喜在二马路赛江南酒店邀请十几位朋友共聚晚餐。这班朋友相识相交多年,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相投的性情和脾气,因此聚在一起便有话题和心情。酒喝了三瓶,话说了一堆,翟爱梅女士还清唱了一段京剧《状元媒》。路喜是个豪爽人,长得膀大腰圆,魁梧粗犷,嗓门也大,有北方人的气度。我很喜欢他的油画,曾为他写过一篇评介文章。在我看来,他的油画色彩斑斓、鲜活,笔触在画布上喷薄而出,隐含野蛮之气,风景和人物充满个性化特征,辨识度高,一看就让人眼前一亮。等春暖花开后,再去他画室欣赏新作,想必那时开春的风已经吹过了峡江。
4、张充和女士诗云:“世情千万态,何处话衷肠。人生才百岁,聚散莫匆忙。”怎样才能莫匆忙呢?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说自己喜欢的话,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人生聚散才有点意思。读散文大家卞毓方先生《诺贝尔大咖的踉跄起跑》一文,深受启示。日本科家学白川英树、小柴昌俊、田中耕一、中村修二,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或调皮,或捣蛋,或患病,或学习成绩在倒数前几名,甚至连续三年才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也与专业不对口。这样的人生轨迹,与常人想象大相径庭。我们所说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所以卞先生说:“切莫以一时的起跑优劣定终生。”也如张充和女士说世情人生,聚散莫匆忙,从头到尾,走好最后一公里。
5、读东黎作品《黑白照片》,散文式回忆录。蒋韵说它是当代版城南旧事。东黎写得朴素而又充满深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以一个时代为背景,以一个一个小故事串起人生大故事,尽观人世间的悲观离合、艰难与快乐。又读耿立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这是一种自由的书写,语言繁复,表达真切,具有思辨的深度,放射出一束一束的光。譬如《温柔走进良夜》,不仅有个人的生命体验,而且还联想到二战时期俄罗斯寒夜的故事,以及安徒生在夜行驿车的故事,沿着作者的精神,走向人生的远方。将这两本书交叉阅读,感受各不一样。东黎的语言质朴,采用白描手法,把家族的故事讲述得亲切、纯净、充满生活气息。耿立的语言典雅,复调叙事,理性思考,给人带来心理的冲击波。看来文无定法,怎么写都行,而个性化特征分十分重要。

6、茶几上那盆水仙花几乎全开了。绿叶,白瓣,黄蕊,如仙子起舞。想起席慕蓉有首小诗:“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平常的日子,也是可以诗情画意的。作为平头百姓,若要活得有点意思,关键是对这个世界和人类要充满爱和诗意的眼光。以诗人的胸怀拥抱生活,人间便值得一笑。在我这个年纪,没什么急着要做的事,过的是慢生活,诗也简单,心也简单。其实人生路上,有时候应该停下来,看看天,听听鸟叫,将身心融入生活,享受难得的春天。
7、立春,岁序之首。新的轮回已然开始,大地从此复苏。这是个好时节。汪曾祺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老伴把我十年前写的两首歌《这是一个好地方》和《请你走进我的家》做成美篇发布网上,送给那些踏青的人。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早木知。我在郊区儿子家的阳台上,已经听到布谷鸟和喜鹊的声音。人勤春早,人们又开始忙起来了。如果抒一下情,那就是:从此江山春意劝,剪尽春云作舞衣。该和朋友们一起踏歌起舞走向田野了。我想,就是为了看一看开春的花朵,我们才艰难地活在这人世间。怎么能辜负春光呢?

8、很多老前辈,一生勤谨不怠,值得我们学习。老作家马识途,108岁了,还在写。最早读他的书,是写我老家的《清江壮歌》。后来又读到他的《夜谭十记》,并拍成电影《让子弹飞》。他还在北京办了书法展,称得上著作等身,硕果盈枝。翻译家萧乾夫人文洁若,今年90岁了。她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她要写到拿不动笔的那一天。这个老太太,真是坚韧不拔有毅力的人,她对文学翻译一生情深。著名作家张洁,2022年1月21日在美国因病逝世,享年85岁。张洁的两部获茅奖长篇小说我都未读过,但,她的中篇小说《方舟》《祖母绿》,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我都读了,而且深受感动。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流传后世,一辈子也值了。张洁的作品,尤其散文,文笔那么清新,文字那么简洁,感染力很强,处处流动着诗意。她晚年还画油画,在北京开过画展。她把画展说成告别展,真的就这样告别了,走了,永远走了。
9、读完耿立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2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的散文既不是纯感性的,又不是纯理性的,而是在自身生活积累和文学修养厚积薄发的基础上,自由展开地对人生人性以及命运与自然的深刻地追问和思考。拷问灵魂,他是这样做的。上下求索,他是这样写的。热爱并珍惜生命,把爱藏在骨子里,他是以这样的书写姿态向散文致敬的。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灯盏和烛光,相信它会照亮我的暗夜和脚下的路。读2022年第1期《长江文艺》潘向黎短篇小说《添酒回灯重开宴》。以前读过而且很喜欢潘向黎的古诗词随笔《梅边消息》,印象中她的文笔很好,对唐诗宋词的解读颇有新意。没想到她的小说写得不错,女性,时尚,现场感,以独有的洞察和知性的感悟,告诉我们对当代生活的透视和理解。
10、特别喜欢蒋韵的小说。她的长篇《你好,安娜》,我觉得是最近两年中全国最好的作品。她的中篇《如云的秘事》,既有故事,又有思想。同是女作家,潘向黎与蒋韵的风格不一样。比如,潘向黎的上海爱情故事系列小说,最近的《走后的花》。潘的古典文学积养深厚,文字当然美。她与蒋比,似乎多了一些飘逸,少了一点厚实。最近又读莫言演讲集三卷,60多万字,让我重新认识了莫言。他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他对人的认识,对文学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清醒而透彻。他在日本演讲,把他访问时所见所闻讲得妙趣横生,其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让人从内心敬重,越读越放不下。莫言强调文学创作必须个性化,无论取材还是立意,特别是语言,要充分表达个性的魅力。文学语言既要学习中国传统,又要汲取西方文学的营养,同时向民间文化学习,丰富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我忽然想到,在我老家恩施,姑娘长得好看,叫“长得乖”,特别漂亮叫“标致”。浑身充满力量,叫“劲逮逮”或“劲咣咣”。说话不算数,叫“空口打哇哇”。穷到极点,叫“穷得卵子叮当响”。诸如此类来自民间的方言俗语,多么生动形象。把这样的话融入文学作品,特定地域的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而且鲜活得情趣无穷。

11、我本来不看电视剧的,陪老伴看《人世间》,一下子把我感动了,常常看得流泪。是老了,感情脆弱了?不,是它把我拉回到那个曾经的年代,许多记忆都被它激活了。那些兄弟姐妹的亲情,街坊邻里的友情,不离不弃的爱情,真是把情义二字长留人间。很佩服原著小说作家梁晓声,几年时间写了150多万字,不仅还原了历史,讲述了生活,而且把那么多人物性格写得真实而又各有特色。电视编剧王海鸥,让人高看一眼。她的改编如此精彩细腻,抓情节精准,写细节结实,感人至深。在网上读到梁晓声一篇充满深情的文章,《“老五届”的兄长,在精神病住了大半岁月》。梁晓声的父亲曾经在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母亲一手一脚把五个孩子养大,而他哥哥又患了精神病,全家生存极其艰难。这些情况与电视剧《人世间》有相似之处,梁晓声的小说素材来自于他的经历和深刻体验。因此他才铭记岁月苦难,写尽世间沧桑。我理解,人生是一条长河,每个人每个家就是河里的石头、泥沙、水草和浪花;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东西,这条河才能变得波涛起伏并不平静,源远流长不会断流。
12、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读完第一部分,写大运河历史故事。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船老大夏老板和他的两个徒弟、挑夫兼厨工邵常来,乘一艘帆船从苏州经镇江扬州一路北上。船到高邮镇码头,船老大开船跑走了,把租船的主人小波罗及其他人抛弃在河边。徐则臣的叙述从容、冷静、张驰得度,不渲染,无废话,语言像雕版书,一字一句都美在精准刻画之中,十分耐读。记得是去年底,我为秭归作家周凌云的长篇散文集《驻村记》写了一篇评论。这篇文章在今年第3期《文学教育》杂志上发表,宜昌作家网随即转载发布。周凌云的散文写得好,一是选材好,集中笔墨写一个村庄;二是语言好,诗性语言,具质朴之美;三是不作空洞抒情,情感克制内敛,暗藏弦外之音。作为过来人,为本土作家摇旗呐喊,应该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13、在新锐散文网发布《且凭荷塘餐秋色》。这是一篇纯散文化的艺术评介文章,解读油画家孙才清的《荷塘秋色》。古诗云:“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而画面上是夏末秋初,只见荷叶未见花,却有一个诗一般的白衣女人。如普希金所说:“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我认为那是一种大美的境界,给人带来大喜悦大感动。孙才清擅长画三峡工程建设者,被人称为豪放派;其实他还有荷塘夜色一样的另一幅婉约派笔墨。不信?你读了就懂了。
14、江西南昌的郑远胜,是古琴研究者和二胡演奏教师,在音乐方面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是我以兄弟相称的老乡和知青朋友。他读了我的散文《遥远的竹枝》后,对“采风”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说,其实西周就有了一种收集民歌的制度,就叫“采风”。民歌即为风。直到汉武旁时期,仍旧有“采风制度”。为此,汉武帝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国家机构“乐府”。他小舅子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几十位造赋论律的骨干力量,共八百多人。到唐代,以外来音乐和宫廷乐舞为主体,倚声填词的民间音乐少了,创新声的自度曲受到青睐。所以“采风”一词,不是现代的说法。竹枝词带有明显的楚国遗韵,是以羽为主音的民歌。另有湖南中北部的湘羽式的民歌,以及花鼓戏曲,也是极具楚声的音乐遗存。
15、闲来翻阅民间歌谣,看得见地气,记得住乡愁。与现代自由诗比较,民歌的根很深很长,长出来的树枝繁叶茂,生命力茁壮。现代很多自由诗,显得虚弱、苍白、飘逸,有的甚至是花拳绣腿,先天不足,后天又难补,没有土地的气息,所以就没有自由的呼吸。年轻时懵懵懂懂,并不了解民歌的妙处,只喜欢空对空的抒情,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解开了这个情结,绚烂之极归于朴素,于是心生欢喜。诚如《庄子·徐无鬼》所言:“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蛩然而喜。”当文学,或者说诗,与民间文化,或者说民歌,融合一体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彰显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16、三月的天空,传来一阵阵雷声。这是春天的呼唤,唤醒所有生命的故事。我在格子寨灯下漫笔,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此刻,开春的风已经吹过了三峡。一条大河在我家门口流过,涛声依旧,那张旧船票再也登不上客船。世界变得越来越快,我们变得越来越老。不变的是,一颗不老的心,一颗诗心。像海子说的:春暖花开,面向大海。

作者简介:甘茂华,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知名散文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委会理事,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著作16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有作品收入大学声乐教材和中学语文乡土教材,《三峡文学史》列有专节评介。


新锐

坚持“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

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

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作品回顾

【散文家诗歌特辑】甘茂华|为生命而歌(诗歌五首)

【新年特辑】甘茂华|时光如梭,就此别过

2019年新锐散文优秀作者作品回顾|甘茂华

【作家专栏】甘茂华|九佬十八匠

【作家专栏】甘茂华|在 生 碑

【作家专栏】甘茂华|追忆鄢国培

【作家专栏】甘茂华|庚子年正月日记

【作家专栏】甘茂华|独立寒冬的董市水府庙

【作家专栏】甘茂华|读油画家谢伟民肖像画

【作家专栏】甘茂华|与最朴素的春天相遇

【作家专栏】甘茂华|鄂西大山谣

【作家专栏】甘茂华|麦海拾穗小札

【作家专栏】甘茂华|不想白活就读书

【作家专栏】甘茂华|麦海拾穗小札(续篇)

【作家专栏】甘茂华|你要读一读明人小品

顾问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王士敏  王友明  李东辉   蔡汉顺  李锡文 马明高  丁尚明  高丽君  周  海   张道德  

责编团队

(排名不分先后)

荆淑敏  马明高  吴云峰  李锡文  李佩红  胡安同   蔄红伟  苏小桃   黎  乐   高丽君  赵  阳  袁明秀   邓贵环  周  海    李慧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