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与谢灵运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3-19


    虽然早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有过他游庐山的文字,但此后一直到东晋南北朝,庐山成了一个思想殿堂,与北方鸠摩罗什为代表的逍遥园遥峙以后,它多彩的真面目才展露在了人们的面前。而当时活跃在庐山的代表人物中除了僧人慧远、道士陆修静、文人陶渊明以外,还有一个谢灵运。

    走在从东林寺到三迭泉的山路上,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屐齿可以前后调节高低的“谢公屐”。“谢公屐”无疑是用来引领当时时尚的东西,但它显然是不适合走山路的,只有像《宋书》上记载的谢灵运出游那样,有人为他“伐木开径”服侍着,“从者数百人”簇拥着,这种木屐才能穿得。

    东晋旧政权的消亡,刘宋政权对于就旧门阀利益的限制,使谢灵运需要在寄情山水中得到疏解。而在出游中追求的肆意性,得罪会稽太守孟顗在先,后因决湖造田之事,谢灵运被孟顗告发。为了平衡新旧势力,宋文帝未予追究,任其为临川内史。但他还是荒废政事,以遨游山水强调自我的存在,再次得罪地方官,都表现了他对于失落的不甘和心底无法排解的抗拒之心。

      “老庄告退,山水方滋”,玄言诗越来越淡乎寡味。而谢灵运政治上失意而转向山水,是第一个把山水作为主要审美对象来描绘的人,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诗文中写景的形似,有较多不必要的堆砌,刻意的雕琢,读起来也比较佶屈聱牙,结尾仍然是讨厌的玄言。不过,在陶渊明把古朴诗风推向最高境界之后,谢灵运又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诗风,成为了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越来越向近体格律诗靠拢,虽然极少情景交融,却为唐代的诗风奠定了基础。他是自恃门第高贵,才华横溢的,且自夸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却因为思想性、情感性的缺乏,今天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多么“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他世家大族眼高手低的疏阔和不识时务的轻举妄为,也引来了世人的轻蔑,这也反映在后人庐山结莲社的传说中,《高僧传》中说参加莲社的有123人,时间用的是太岁纪年寅年的“摄提格”,于是就有公元390年和公元402年两种说法。记载中没有提及陶渊明,也没有提及谢灵运。传说中的邀请陶渊明入社时,他先问了可不可以喝酒?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又不愿意参加了。而谢灵运想要参加,则是因为慧远认为他“心杂”就没让他参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采用的是公元390年的说法,所以说慧远在庐山结莲社时,谢灵运才6岁。但不管怎么说,谢灵运到庐山时,已经是公元411年前后,他作为刘毅的部属随着刘毅去江洲上任后的事情了,与结莲社没有关系。

    庐山的美需要透过它的迷雾才能发现,留在庐山的故事也和迷雾一样,需要一份耐心的思索才能明白。《文化苦旅》,书中提到传说中的慧远、陆修静、谢灵运在东林寺相聚后,从不送客不过寺前虎溪的慧远,这次竟然忘情过了虎溪,引来了虎啸的故事就让人迷惑。诚然,慧远死时是公元416年,而陆修静公元406年才出生!所以很难想象会发生“虎溪三笑”的故事,但所谓艺术的变形,常常不是现实重压下的扭曲就是某种寓言式的概括,这个故事就概括性地说明了东晋南北朝时庐山名人荟萃的盛况,所以以后李白、黄庭坚、苏东坡等人都毫不在意地写过“虎溪三笑”的诗文。

    事实上和名僧慧远的交往,却是谢灵运生活中除了不能忘情于权势,经营庄园、游山玩水之外的又一慰藉。可惜庐山这个思想的殿堂,作为一个心理治疗所,没有能够治愈谢灵运的躁动,最终因为失意,忍不住写下了“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的反诗,他在广州被杀时还写下绝命诗:“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标榜自己象龚胜、李业、嵇绍、霍原那样以身殉死于那个曾经显赫过的利益集团。

                                      原载香港《文汇报》2008年8月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