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直觉,让我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止观观止 2022-03-19

什么是直觉?

爱因斯坦曾经说:“直觉是科学的前提,没有直觉人类的发展就不敢想象”。

但是有点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全部的精力都在理性逻辑上,直觉又跑哪去了?又该如何训练直觉?

《为何哲学家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世界》这篇文章,某种程度就是直觉的解剖,简单地说,就是把“直觉就是潜意识的信息,显性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经常被很多人表述为:

“直觉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

“直觉可以让我们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

其次,我们经常也会听到这样一种表述:“女性拥有一个更准确的直觉”,为什么?这是真相吗?

乔布斯曾经在他的自传中描述过这样的意思,他说他在印度求佛的时候,发现印度乡村的人更多的是依靠直觉,而西方人却是活在理性逻辑的世界,他说直觉比理性逻辑更强大,可以感知到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一些东西

乔布斯是一个长期的冥想者,他对直觉的描述也是相当有深度的,他是知道如何感知那些所谓“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东西的”。

所有这些东西,并不神秘,因为它就是在解开“潜意识信息”的过程,而且解开这些东西,恰恰就得借助大脑的一些特征。

我们的动物脑的潜意识有很多特征,但有几个比较显著与关键:

  1. 自动化;
  2. 与自动化匹配的环境;
  3. 多线程,并行;
  4. 非精准;

这几个特征是解开潜意识信息的关键。

关于“自动化”,它可以跟这些词对应:“潜意识,自我,被动意识,无意识,非正念,非知行合一,在其中,被遮蔽,局中人,欲望状态,不自知,无脑,恶,焦虑,恐惧,不安”;

同时,我们还需要借助另一个重要工具:总裁脑的前额叶,它几乎处处都是跟动物脑对立的“精准,单线程,慢,耗能”,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成功进入这个状态,它几乎可以用跟动物脑对立的词来表述:“显意识,自他,主动意识,有意识,正念,知行合一,旁观者,善,宁静,定”。

这些大脑特征,都跟我们能否有效运用前额叶的主动意识来编码动物脑的自动化潜意识信息密切相关,我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以及相关视频,几乎都是在解剖这些东西的,它是千年话题,因此,每一个特征几乎都值得我们慢慢琢磨与思索,因为解开人性这个话题,它几乎可能要用一生的精力去证悟,而且方法还必须正确,才有可能最终到达目的地。

因此,直觉力,就是在解开人性的过程,它跟我经常提到的“觉察力”对应。

因此:

  • “为什么说女性的直觉力更强?”;
  • “为什么有些人即使不懂这些道理,他的直觉力也更强”;
  •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直觉力?”;

结合我上面提出的大脑的相关特征,如果某一个人他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恰恰符合调动前额叶的觉察能力,那么久而久之,他所呈现出来的不自觉的直觉力就会偏强,因此,所谓的“天赋”我认为更多的是后天环境与他自身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大脑极具可塑性特征,将使得一个人如果恰好有一个“相对更正确”的用脑习惯时,他所呈现出来的能力,将指数倍的高于他人。

那么,为什么女人天然或天生,就会有相对更强的直觉?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环境,特别是她要养育小孩,不仅要操心小孩,而且还要操持家务,甚至还要兼顾部分家用,而事业型的男人专注在谋生上时,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在限度自己的大脑。

主动意识与潜意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关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研究的,伦敦拥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极具复杂性的街道网络,因此,对于在这个城市开出租车的司机,都是极大的挑战,这就是大脑的环境,司机每一次在得到一个目的地时,他都首先必须在大脑里面,搜索最佳路线,甚至还必须在行进的过程中,根据实际路况不断调动路线。

这就是主动意识下的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它是一个调动前额叶进行主动编码与识别的过程,这与公交车司机形成对比,因为公交车司机的路线完全是固定的,因此,他的大脑几乎都可以“自动驾驶”,此时最典型的特征是,他几乎可以“走神”。

对于出租车司机,在每一次事件发生时,他都必须调动主动意识在潜意识的记忆库里面搜索最佳线路,而公交车司机的主动意识,几乎完全可以走神去琢磨一会下班吃什么,而对工作完全没有影响。

以前我曾经每天开车上下班时,我就经常走神,但是我发现,一旦我周末带家人出去玩,我的大脑就必须时刻关注路标与导航播报,相比熟悉的固定上下班路线,这样开车下来,时间一久,整个人会很疲劳,因为大脑时刻都处于紧绷与高能量运转状态。

比如我现在写文章,我除了交待原理,我还必须在大脑里面搜索例子来辅助大家理解,在写这一部分时,我停留了很长时间,我搜索到了好几个例子,但是我必须筛选出最能说明问题最容易理解的例子。

我还必须琢磨,到底如何才能把潜意识与直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给大家,甚至对我自己来说,直觉的清晰表述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我不仅需要表述给大家,我还必须真实地在生活里面可以主动的有意识的全方位地调动它,否则我就是一知半解。

反过来,如果我只是读文章,正如现在读者的你,你一定就是只读到我讲出来的例子,然后继续读下去,甚至读完本文后,你会立即去看其他文章,或者去做其他事。

几乎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停下来琢磨我所表述的东西,琢磨相应的例子,琢磨是否做到。

这两个状态对比下是明显的区别,就是大脑是否停顿,停下来主动搜索

这就是环境,我并不比读者聪明,但是当我从读者或读书的角度切换到创作并且为了探索清晰问题时,我就在启动大脑的智慧。

实际上,当我懂得这个道理后,我即使在读书,我也会极慢,否则我就一定不读,因为我深刻地知道,非精读式地读完一本书,那么它一定是无效的。

比如我每看完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会去看影评,想看看热门的影评在分析什么,是否真正地把电影的精髓给解剖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会开始琢磨,到底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它有没有一个核心的天道,是什么?

甚至有些电影,我还会为此创作文章解剖,比如《心灵奇旅》,电影揭露出人生的意义,我认为还不是特别到位,因为我把人生的意义定义为“人生就是为了经历与觉察”,那么它的核心就是,最终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为同一个天道而存在,所有事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着共同的方向的

这就是我现在看任何文章或影视的方式,我一定看精华的,一定在事后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要么我就不看,比如如果只是把一部电影看一遍,那么在我的定义里面是一种“虚度时光”的做法,没有得到灵感,会让我觉得对不起能量;只有把琢磨与觉察也结合上了,它才能呈现出价值。

否则,就都是被动式用脑。

比如一个流水线的包装工人,他几乎不用思考,脑袋甚至根本不用转,就可以自动化地完成他一天的所有工作,这是一种极端的现代化的用脑方式。

现代化的很多重复性工作,几乎都在呈现这个特征,只是大部分工作没有如此极端,但是只要我们每天都的工作都提不起精神,觉得毫无意义,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是关闭的,是没有在思索的。

比如被动学习,就跟被动读书或读文章一样,当学生机械式的用脑背诵时,他就在使得自己“变傻”。

爱因斯坦:直觉,让我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爱因斯坦:直觉,让我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爱因斯坦:直觉,让我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更多相关信息请参考《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与《深度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