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户力》读书笔记

 豆芽悟 2022-03-19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被列为产品经理必读的书---《用户力》(作者:郝志中)。书已看完,先简单说下书中的内容概要:

1、书的框架很简,遵从线性结构,从互联网是什么?谈到用户需求?再来谈产品设计、网络运营,最后谈了商业模式。这可以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

2、书中最核心的是一切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都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来思考

3、本书因为内容横跨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全生命周期,但篇幅也比较简洁(共220页),因此属于重点在道的普及,术的举例上。但非常适合入门者。其实这里的每个板块都可以单独成书,只是作者在总结、概括上确实具有高超的提炼能力。

下面分别摘要书中精华内容,与读者们共同分享,如果你有兴趣,建议直接购买原书阅读。分享的同时,也有利自己再次组织、整理读书笔记。

PS:这里先补充下,书中提到的产品都是指面向一般用户,如你,我这类使用浏览器、一般应用软件(如各种视频播放软件)、微信、APP的一般群体。因此后面的内容请先照着一般用户想什么?会什么?希望什么?来考虑书中的内容是否切中你认为的产品的要害。

因精华内容较多,计划分2篇文章。本篇文章主要摘要前3章,后一篇文章摘要最后2章。

       第一章  互联网

工业思维更多从设计者出发,体现更多的是技术和功能;而互联网思维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无论产品技术如何厉害,只追求用户使用的方便和愉悦。

互联网总结:

1、互联网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价值,只有用户是资产。

2、做互联网很容易,但做好是超级难的事情,因为用户转移成本很低,随时可以离开。

3、互联网的竞争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是用户体验的竞争,用户是一切。

互联网能做什么?

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交易、社交、娱乐、通信的效率,并不能代替制造、物流、餐饮、按摩等。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娱乐业,每个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为用户和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的价值

1、聚合:聚合了更多的信息和服务

2、互动:通过互联网网络与用户互动

3、自由:打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

4、连接:去掉了中介,把空余资源有效连接。

做互联网的注意点

做互联网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尔。我们需要对互联网这一技术、模式和思维,心存敬畏,深刻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和经验。

               第二章 用户需求:就是一个字“更”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缺乏耐心,缺乏研究公司产品的耐心,他们用拇指投票!这时人类有史以来最“刁蛮”的用户。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无论是选择使用还是放弃互联网产品,行为成本都很低,而用户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发现用户需求

发现用户需求是新产品的第一步,是产品经理根据日常观察、数据分析或自己的糟糕的经历,发现用户问题,进一步甄别出“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将需求归纳为5大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互联网产品围绕这5大类需求,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举例:大众点评不是在满足用户找餐馆的需求,而是在满足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找到更便宜、更好吃餐馆的需求。

唱吧通过从听歌到唱歌的分享、互动,就是在更好地满足社交需求。

360卫士不是简单地满足用户杀毒需求,而是满足用户免费杀毒以及管理电脑的需求。

互联网用户的真正的需求其实就是一个字:更。人的需求没有止境,总是希望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贪婪才是互联网用户本质的真实需求。更便宜、更快、更好玩、更多,这4个更就是网络用户典型的需求。

找到粉丝用户

摩尔庄园是为6-14岁儿童开发的一款游戏产品,它找到了真正的用户---孩子背后的家长,让家长知道摩尔庄园不仅为孩子提供益智娱乐游戏,还可以更好地管理孩子的上网时间。

飞常准的典型用户是经常搭乘飞机,或者经常接、送机的用户。

美图秀秀的典型用户是那些爱拍照、爱秀自己的年轻女孩。

互联网用户的描述方法是通过用户特征、用户场景、需求频率3个维度来进行定义的。

分析用户需求

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和数据分析,这4种需求采集和分析方法都是独立的,根据产品的特性以及产品的发展阶段选择一种或组合使用。

这里重点说说可用性测试:这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作用是通过用户的实际使用,验证用户需求。可用性测试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在纸上画出产品的UI草图,让用户模拟点击。可用性测试甚至可以不用写一行代码,如Dropbox拍了一段视频,演示了这个产品功能,帮助用户使用文件,创始人看到这个视频被疯狂转载,于是有了信心开发这个产品。

这4种方法的推荐用法:用户访谈必须用,可用性测试推荐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根据产品成熟度来用。

需求提炼

1、通过需求的筛选过滤,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

2、通过需求的筛选过滤,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

用户分类

普通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产品的用户

目标用户:普通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

粉丝用户: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

PS:产品经理是需求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用户需求驱动是成功的基因。

描述用户需求

直接上一个思维导图

只有不到1%的互联网产品抓住了用户真实需求,绝大部分产品是为了做互联网而做,不是为了用户而做。

互联网也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善良、互助、好学、向上的一面,更暴露了人性中的懒惰、荒诞、好色、残忍、从众的一面。互联网可以说是人性的放大器!

                    第三章   产品设计

互联网产品更能顺着用户的需求来,不是整天想改变用户的行为,而是拼命想着更好地讨好用户,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上网的4大类需求(娱乐休闲、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和实用服务),是网民上网最原始的初衷。

产品定位:一句话说清楚

产品定位是设计的第一步,确定要做的产品的核心功能和特色。

举例微信:

定位:移动通信产品

用户:熟人圈

目标:平台型产品,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入口。

微信的核心功能是移动通信。如聊天形式分为点对点和群聊,交流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还可以发布位置、名片和其他数据。

微信在满足了核心功能后,后面拓展了如下的功能:

社交:朋友圈

应用:公众号、小程序

电商:扫一扫、钱包

娱乐:游戏

我的理解:这些拓展的功能都是为了加强其社交功能,增强用户对产品的粘性。

产品定位三要素:

做什么?

做给谁?

做啥样?

重点说说做啥样?确定产品目标首先要找到参照物,参照物的存在很重要,可以避免产品发展的大方向出错。产品发展目标的设定周期要短,互联网产品变化很快,最多制定季度发展计划。

产品定位,最好一句话说明白,越简单越明确的产品定位描述,说明对用户群、用户需求和产品价值,有了深刻和清晰的思考。

产品决策:有时决定不做比做更重要

产品决策要确定做什么、并决策不做什么?如果决策错误,不仅会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会影响团队信心,正确的产品决策至观重要

产品决策是以用户需求驱动为核心,如果用户需求驱动成立,再进行竞争、内部和其他资源的决策。用户需求驱动,而不是由个人经验、领导决定或竞争压力等因素做出决策。

从如下3方面做决策依据

功能设计:核心功能是产品立身之本

产品分为基础功能和核心功能。

基础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和行为,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和需求过程的功能。如上网看电影,基础功能包括找电影--选电影--看电影。

核心功能:是在基础功能上,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是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功能。上网看电影的真实需求是高清、流畅地播放电影。

同样类型的产品,成败的关键在于核心功能的不同以及核心功能是否足够强大。基础功能是产品的必要条件,基础功能的设计建议主要通过“抄”来实现,互联网发展十几年,很多基本的功能形态已经定型,用户已对通用的基础功能形成使用习惯,从注册、登录、阅读、评论到搜索、聊天、支付等,都有非常成熟优化的功能案例可以参考。

核心功能才是立身之本。就是别的产品所不具备的一种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远远超出同类产品。确定核心功能的方法是,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重点”和“关键因素”。

什么是功能重点?比如注册功能,其中注册失败就是功能重点。用户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需要不断优化这个环节,注册成功率和用户体验一定能够提高,注册需求就可以更好地满足。

什么是关键因素?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关键因素。比如团购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因素是:更便宜。陌陌的关键因素是:更快找到异性便宜。

用户体验:让用户用得爽

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视角,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考虑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做到以下5个原则:

1、不强迫用户。如不强迫用户升级,不强迫用户注册,不强迫用户使用。

2、不要让用户思考。互联网用户大部分都是“小白”用户,对互联网产品只会使用,不会思考。如360卫士界面的“立即体检”这4个字就很形象,用户容易与自己的身体体检联系在一起,容易明白是给电脑做检查。

3、简单易操作。在用户体验中,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减少新想法,设计的原则是:在用户需求主线上,必须上的功能要上,可上可不上的,就先不要上,让产品结构简单,易于使用。

4、不破坏用户习惯。用户对产品不会从专业的角度理性判断,只会从使用角度感性评价。如每个产品都有特定的主色调,用户对颜色最敏感,一旦对产品进行颜色方面的改变,绝对是对用户习惯的巨大挑战。

5、超出用户预期。 如360弹出开机提示:您的开机速度击败了全国75%电脑!本次开机共用44秒!有了这个提醒,我们再也不用傻傻坐在电脑前等着开机,更不能不停地点鼠标桌面尝试是不是可以使用了?       

写在最后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摘自《用户力》这本书。笔者接触互联产品工作的时间短,尚不具备对书中观点评头论足的能力。只从自己当前的认知,摘要自己认为的精华内容,希望与有志从事产品岗位的友人,一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