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我的产品输出与学习

 豆芽悟 2022-03-19

元旦节,先祝本篇推文的读者节日快乐!

我之前曾刻意给推文的主题定下一个规定:避免谈纯个人的内容

我知道:每个人会点进来看我的推文,是因为某个主题刚好是他/她感兴趣的。每个人真正关注的他/她自己,而不是作者本人。

今天这篇推文虽然主题是我个人,但主要谈有关产品的输出与学习。

关于输出

试着从倒序说起

2021年12月

31日我在部门内部做了一场有关需求调研主题的分享。1个半小时下来,再次验证不懂得用胸腔发音,扯着嗓子讲话,干不了培训这活。

说下这堂课内容的打磨过程:

3周前收到部门经理的这个任务,我先想了下课程目标和目录。

接着大概用了1-2天的时间,完成了PPT主体内容。

再接下来大概有1-2周,在不同时间当对课程有新的灵感或素材,我持续在完善PPT(这也验证一个经验:重要的内容都需要放一放,再想一想)。大概在培训的前3天基本完成了教材内容。

进入最后的试讲环节。因时间有限,我在工位上通过小声完整试讲了2遍。过程中有2-3次利用晚上睡觉前、中午散步我组织了下开场白和中间可能用到的部分案例。

说说这场分享做的还不够的和可肯定的点:

完成内部分享,如果按内训师的标准,我给自己这次的分享打7分(在内训师培训后曾给自己立下flag:达到8分,这还有差距),我分析了下原因:

1、受众主要是本部门同事,这有一种同行互斥的场域感(如果你用心会发现,人们常和跨部门的同事更容易沟通),现场气氛比较难调动,我原计划用到的一些梗,也刻意略过了

2、自己的准备不够充分,按上次内训师的实战经验,起码要试讲5遍,临场发挥才能达到自如、不卡壳。

可肯定的点是:

1、这次站在分享屏幕前,我基本没啥紧张感,这相比去年的软件实施管理有明显的进步(脸皮更厚了🤔)

2、课程内容算比较干,如果受众真的能放下成见去听,应该还是能有一些收获(这也是本次分享的目的所在)

2021年3月

2021年1月底三节课一名讲师顾问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的文章了解到我,通过公众号联系上了我,希望合作开发一门小课。

2月初临近春节假期,我先提供课程目标、目录框架,与三节课的课程教研基本达成共识

2月底开始准备素材、培训教材,3月初先提供了第一版PPT,最终确认好PPT是在3月中下旬

3月底开始准备录音,经过2-3次试录音,终于确认环境和声音没问题。也赶在4月的NPDP备考前完成了所有课程录音等相关工作。

意外的是在三节课内部剪辑时,发现音效效果还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不得已情况,他们重新请录音师按照我的内容重录。

4月底课程终于上线。在这过程我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对课程在平台的露出、微信的宣传及进入课程(降低注册门槛)提了一些优化意见。

6月中旬,我与三节课课程小组了解了解上线1个半月的效果。这也是产品经理的职业病:凡事喜欢以数据效果说话。

说说做这门课的收获:

1、之前我听过不少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开发类的直播课程。相比直播课,录音课的难度比较低,不需要露脸,也不需要和学员现场互动。主要是单向输出,关键看输出内容的质量。第一次开发课程,整体还算比较顺利,这离不开之前的公众号写作和以前内部分享积累的经验。

2、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了解到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开发流程、对课程的质量要求,后续有其他合作也更能对付自如。今年下半年三节课获得新一轮融资后,9月份讲师顾问有联系我问是否可再合作?因我临近年底项目比较忙,只能先推掉合作。

内部产品工作

这块内容涉及商业隐私,仅做简单说明,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没在做产品相关工作,确实名不符实。

1、完成了一个客户专区的大版本升级设计(共分成2期)。目前已全部上线,待后续运营推广后,了解数据效果表现。

2、一个内部业务系统的开发进度管理(该项目主要由厂商完成产品设计,内部进行方案评审),目前进入上线试运行。

3、产品经理工作岗位建设。

在以非IT为主业的甲方,产品经理岗位和乙方有较大区别。简单说下甲方产品经理(如果有这类岗位的话),我认为更合适的岗位名称是:解决方案专家。

他们要根据甲方内部的IT资源(人力、技术等),业务单位的需求,公司的业务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组合?

哪些系统适合外购?哪些需求适合内部实现?哪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

上面关于输出主要是内部经验分享、外部开发课程、内部产品工作。

关于学习

2021年5月

转眼离开学校15年了,这期间我没再参加过考试。2020年底我下定决心报考:产品经理国际资格认证。2021年5月22号顺利通过考试。今天我聊聊备考和考试完后的一些所思:

2020年11月在网上报了希赛网课,接下来陆续地开始先看书、听已录播的网课。

2021年3月份学习群开始每周固定2节直播网课,每日早晨有5题练习。

2021年4月底开始进入备考冲刺。红本书本要求看3遍,做完章节练习,刷7-8套试卷,查缺补漏。

考试前一天考虑到考场比较偏僻,提前一天晚上住考场临近酒店。当天晚上睡不太好(敏感体制),第二天9点开始考试,12点结束。

说说参加这类职场技能考试的利弊。

利:

1、这是从国外引进的考试(国内还没有产品经理相关的考试),从教材目录上看,确实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体系。作为职场人,可以更全面了解国外对产品经理岗位的要求。

2、考试是手段,而这5个月的备考过程意义更大。目前有报班的情况,通过率都很高(任何考试到了中国培训机构,都得缴械投降😂),但在学习群里却遇到好几个宝藏同学,这里有不少是在国企、央企上班的(果然还是类体制的人比较有空考证)。虽然考试过去半年了,有的人还会时不时分享一些工作上的经验、好书推荐。

弊/注意项:

1、NPDP(产品经理认证)证书含金量一般。目前国外考试在国内比较被大众知悉的是PMP(项目管理认证),因为目前市场上更多的是项目实施,而国内的B端产品在大众之间耳熟能详的屈指可数(虽然软件厂商都说自己是行内第一,但这更多是商业营销的口号😌)。

2、NPDP主要适合有3年以上产品岗位工作经验的人,国外的考试起码在门槛等方面还是做的比较严谨(要求提供相关工作证明)。在中国一直是考证热,报班+考试的显性金钱成本,加上备考过程花费的时间、选择机会等隐性成本却往往高于拿证带来的价值(很多人不会算到这笔账,这也是培训机构生意好的原因😉)。

单纯以考试拿证为目的,我觉得NPDP所花费的近1万元(报班6k左右+考试3.2k),成本是挺高的。但如果你在产品工作岗位已经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有自己一些困惑,考证主要是为了扩宽自己的视野,那参加这个考试还是有些价值。

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目前这个考试所指的产品经理不是狭义的软件产品经理,包括市面上所有可见产品的产品经理,所以它属于产品经理岗位的通识考试(如果你只想解决本职工作中的问题,那么你更适合去上一些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培训课)。

到这里,我要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如何衡量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是不是达到行家水平?

如果是A君通过瞒报工作经验,报班通过了NPDP考试,拿到了这本证书,对他个人来说,有没什么价值?

从我备考的5个月时间所接触的教材和考试内容,我觉得他浪费了5个月时间,和那1万元。

如果是B君在产品工作有3年以上经验,能独立完成单个模块/产品的调研、分析、设计,且有过产品上线经历。他目前主要想提升自己的产品方法论,能和大佬们站在差不多的认知线上,他来参加这个考试是不是有价值?

我认为只要时间允许,这钱是值得花。NPDP考试后,你也会用不少大词,也知道人家国外常用的一些方法、工具。这时你的理论知识会更全,但深入度依然不够(书中都只是知识点,具体内容你需要购买其他书再仔细研究)。但你获得了一个机会:从你当前工作中的微观视角去看看外面更广阔世界的宏观视角,但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能吸收、转化多少,主要看个人、你周围老师、同学给你的启发。

说完这两个人的例子,我给出我认为一个人达到行家水平的判断标准:

1、和行外人可以用概括、具象的比喻说出本行的精髓、关键信息

2、和行内人既可以纯聊行内术语,又可以对某个词非常深入地细谈(注意:只有能细谈的人,才不是考证族),有自己对行内信息的解读能力

3、如果可以,最好可以看看他/她的作品或可见的成绩,这是最好的证明。

学习

今年的阅读量相比去年,更加稳定。基本保持每天2个小时的书籍系统阅读,加1个小时的公众号/知乎/得到零散学习。

书籍量应该30本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还是和产品经理工作相关,主要是需求、设计、数据等主题。另外一半则比较杂,有社会学、经济学入门、心理学、哲学入门、小说等。

推荐其中4本书,有兴趣可以买来看看:

产品类

心理学

社会学

关于学习的就说到这。

今天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是这一年我在产品经理工作上的输出与学习。

同行们对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生涯,或许可有所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