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药:中药之母

 孙撄宁 2022-03-19

赵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已在喜马拉雅开讲

更多有趣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收听

鲜药类·鲜药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健康的小妙招。假如简、便、验、廉的方法能奏效的话,是最应提倡的。

翻开《本草纲目》,李时珍用的基本都是小处方,包括很多使用鲜药的小方。

鲜药不仅起效快,而且疗效好。有一个患者鼻血不止,情况危急。李时珍给他服用了萝卜汁配无灰酒,马上血就止住了。萝卜汁就是大白萝卜的鲜榨汁,无灰酒是没有加石灰调整酸度的黄酒。

顾名思义,鲜药就是新鲜的中药,不经过干燥可直接治病的那些中药材。自古有不少名家都以擅长运用鲜药而著称。

鲜药溯源

古人对药物的发现大多时候始于使用鲜药。

神农尝百草,品尝的多是鲜药。《神农本草经》当中多次出现“生者良”这样的记录,用鲜药行之有效。

图片

神农尝百草 | 郭诩绘

汉代医圣张仲景,使用鲜药治疗过多种病症,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用了鲜地黄汁。生姜泻心汤用了生姜来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图片

广东罗浮山的“青蒿治虐之源” | 赵中振提供

现在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鲜药使用,可能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图片

青蒿素的结构式

屠呦呦教授正是受到了葛洪使用新鲜青蒿汁的启发,推测青蒿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可能不耐高温,进而采用了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地提取出了有效成分青蒿素,这才有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事迹。

图片

在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的合影 | 赵中振提供

李时珍用鲜药

李时珍将鲜药治病灵活运用,更加发扬。《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鲜药验方多达1100多条,同时记载了大量的使用鲜药的案例。

李时珍记录的直接使用新鲜中药榨汁的用法就不少,我简单整理了一下,有牛膝、桑椹、旱莲草、薄荷、青蒿、蒲公英、韭菜汁、冬瓜汁、牛蒡汁,还有葱汁、藕汁、萝卜汁。同时,李时珍还记载了很多使用鲜药汁的小方,比如在地黄汁中再加姜汁,姜汁再加甘蔗汁。

图片

蒲公英 |《本草纲目》

这里再来举一例李时珍用鲜药治病的真实案例。

有一位男性患者,尿血,胀痛难忍。李时珍给他开了莲藕汁加上血余炭,调匀服用。服用了三天后,血止住了,痛也消除了,患者痊愈了。

图片

蒲公英 | 赵中振摄

李时珍在运用鲜药汁时,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有的榨汁内服,有的水煎内服,还有的鲜药捣烂外用。

鲜药治疗的病证,不限于内科的疾病,还可用于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疾病,包括慢性病及多种疑难杂症、危重症等。

温病学派与鲜药

鲜药一般药性偏寒凉,具有水分多、挥发油多、气味多芳香的特点。相应的,鲜药作用主要偏重于清热、凉血、养阴、解表和解毒。

清代的温病学派在鲜药使用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著名医家叶天士,擅长使用鲜荷叶、鲜莲子、鲜地黄治疗暑邪。温病学派尤其重视防止热病伤阴,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图片

《温病条辨》

遇到热盛阴伤的情况,也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记载了用雪梨汁的方法。遇到口中“吐白沫粘滞不快”的患者,还可以用五汁饮。五汁饮由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和藕汁组成,可以滋补阴液。

我从小在北京长大,京城曾有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他们都擅用鲜药。在他们的影响下,各大药铺都有经营鲜药的历史。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葱白、鲜益母草、鲜蒲公英等。

生熟异治

炮制是中药的一大特色,新鲜用药也是。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向海外中医药同仁、爱好者介绍中药的时候,我经常以地黄与生姜为例来说明中药使用的三种形式。

图片

地黄 | 陈虎彪摄

图片

鲜地黄 | 陈虎彪摄

炮制前后产生变化,体现出中药的生熟异治,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地黄。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之分。

图片

生地黄 | 陈虎彪摄

图片

熟地黄 | 陈虎彪摄

从土里挖出来洗净后用的是鲜地黄,清热生津的功效比较好。《神农本草经》中讲的就是地黄生者良。鲜地黄干燥后使用就是生地黄。生地黄也能生津,但力度和鲜地黄相比就弱了很多,主要是用于凉血。九蒸九制的熟地黄以补血滋阴的功效为主。

图片

生姜 | 陈虎彪摄

图片

生姜 | 陈虎彪摄

再一个例子是姜。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和姜炭。生的就是鲜的,生姜的功效更加广泛,不仅是一味良药,生姜汁还是中药炮制的辅料之一。生姜较容易保鲜,菜市场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生姜的鲜用至今都相当常见。

图片

干姜 | 陈虎彪摄

图片

炮姜 | 陈虎彪摄

青草药市场

坊间的青草药使用一直在传承,南方更见多一些。

菜市场里,可看到很多又是菜又是药的新鲜蔬菜,荸荠、莲藕、山药、紫苏、生姜、薄荷、牛蒡根。在香港、广东的早市上,粉葛、土茯苓、石斛、鱼腥草、白茅根等鲜药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

图片

香港早市鲜药:土茯苓、白茅根、甘蔗等 | 赵中振摄

在宝岛台湾,使用鲜药的习俗也被传承了下来。台北有一条药材街,叫作迪化街,街边大大小小的商铺多有鲜药出售。台中甚至有一条专门贩售鲜药的街道,就叫青草街。街上的药店一般都是敞开的铺面,摆放着成堆的鱼腥草、芦荟、仙人掌、桑叶、穿心莲、榕树根等鲜药。当地的用药习惯和福建十分相似,许多都是闽南青草药的常用品种,用法也相同。

图片

台湾青草街 | 赵中振摄

记得有一次去台中出差,正赶上我有些上火,嗓子发痒,还有痰。碰到一家店老板送了我一杯草药茶:刚榨好的药汁加热甘蔗汁,凉药热服。我喝下去之后,第二天一早,便感觉神清气爽,痰也去了,嗓子也清爽了。广东的凉茶也要趁热喝,效果才更好。

图片

香港早市 | 赵中振摄

1990年端午节的时候,我到广西靖西参加第五届全国药史本草学会,我也亲身体验到了鲜药的魅力。当时学会中有两位谢老,谢海洲教授和我的导师谢宗万教授。

图片

瑶药市场多鲜药 | 赵中振摄

谢海洲老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平易近人。他擅于使用鲜药,也推崇鲜药。一起在广西开会的时候,谢老向我传授过一个小妙招:如果偶遇外感风寒,不用去医院,就在厨房里找点葱根、香菜根、生姜,一起煮水喝,再发点汗就好了。我不但记下了,也用上了,多次亲身试验,的确效果良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医临床用药基本以干代鲜,鲜药在各大中城市少有供应,鲜药的应用严重萎缩。

谢海洲教授担心鲜药的应用失传,开始大力提倡和推动鲜药的研究和应用。鲜药的使用慢慢恢复了一些规模,为一个学科的振兴起到巨大的作用。

图片

跟随恩师在广西靖西青草药市场考察(前右一为谢宗万教授,后右三为谢海洲教授) | 赵中振提供

在我看来保障鲜药的使用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有栽培的资源保障、二是有效的运输、三是质量保鲜。现在中药的栽培大多已成规模,运输也方便快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冷藏设备保鲜。现在也出现了更多药材加工保存的方法,如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鲜药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代。

许多地方的果吧、水吧,也有出售石斛汁、鲜芦荟汁等饮品,他们都是鲜药。

图片

在越南的早市上,您能分出哪些是鲜菜,哪些是鲜药吗?| 赵中振摄

小结

图片

张世臣教授题字:鲜药是中药之母

我大学时的中药启蒙老师,张世臣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鲜药是中药之母。”这句话概括得十分精辟。

图片

《鲜药研究与应用》(第一版与第二版)

我的师兄郝近大教授,从事中药鲜药研究四十年,成果卓著。他送给我一本他的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鲜药研究与应用》,这是近年鲜药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郝近大师兄和现代鲜药研究开拓者李建生大夫等有志之士,发起成立了全国鲜药研究学术委员会。我曾带过的博士研究生彭勇教授,目前担任这个学会的会长,研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鲜药研究的领域里,有我的老师、有我的师兄弟、有我的学生,还有很多好朋友,他们都是鲜药研究与应用的骨干。我自己是被影响、被熏陶的受益者,这里也来当一回传播者。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梁同学听课笔记

图片

梁鹂提供

编辑 | 郭永华 杨慧捷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