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考

 钟楼语文 2022-03-19

             匕

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

普林 | 文

 阝               

俗语是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但大家都这样说,不等于大家都做一样的理解。

“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从小就从老师那里听到。A同学打了B同学,B同学报告了老师。老师就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只打你不打别人啊?”于是,我们都以为这个俗语是在评判纠纷发生的原因,也接受了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百度就收录了这种理解,明确出处是《红楼梦》中袭人对于芳官与其干娘争吵的评判:

这种理解固然不错,但对于这种观念的道德和逻辑合理性,已经有不少文章发出质疑:

这里我们想提醒俗语的另一种用法。

这种用法源于成语“孤掌难鸣”。

表达在民歌里,就成了“一个巴掌拍不响”:

▲马兴荣辑:《云南民歌 第1集》,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5年11月,第73页。

▲上海民歌编辑委员会编:《红透专深争上游》,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12月,第30页。

▲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协:《北川·民间文学集成》,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协,第394页。

邓小平1987年在与联合国秘书长谈及第三世界的开放政策需要得到发达国家响应时,也用到了这个俗语。

 ▲高屹,缪德修. 邓小平时代的中国 3 1985年-1988[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225页。

所以当我们看到、听到“一个巴掌拍不响”,还是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他是在追究责任还是在寻求合作。而根本的是,我们面对纠纷,是先想着追究责任,还是积极寻求合作解决?是指望纠纷的双方握手言和,还是多方参与,共同出手推动解决?

图书推荐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