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望洞庭

 昵称4X6owk9e 2022-03-19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即洞庭湖,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没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气势,却别有一番恬静清和的滋味。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写月夜。秋夜的洞庭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天光湖面澄澈明净。“和”字是神来之笔,既点出了湖天一色的场景,又营造出和谐宁静的气氛。道家讲道法自然,以天地为准则,人顺应天地,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体,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儒家讲“和而不同”,既承认差异,又“和而不同”,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和”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是人群的相处之道,更是与内在的自己的相处之道。诗人用“和”来描述面前的湖光秋月,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不可言说的恬淡中和,不可多得的岁月静好。诗人通过洞庭秋月诉说的是自己的宁静致远,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喜悦,以及整个世界的安宁祥和。

次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写洞庭湖。湖面水波不兴,浮光跃金,像一面未磨的铜镜。铜镜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它是由铜和锡等金属熔在一起做成的。用久了表面会氧化,必须由磨镜匠用玄锡擦拭,白毡磨亮后才可继续使用。诗人用“镜未磨”的形象来形容月夜湖面朦胧依稀的状态。想象一下,月光照在湖面,水波闪耀的地方是清晰的,其他地方则是晦暗的,正如铜镜模糊不清的状态。如果说首句诗隐藏着湖之“广”的话,那么这一句则暗含着湖之“深”。诗人用平淡如话的诗句诉说着洞庭湖的巍峨气象。

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君山。“山水”是二指,前面都是写“水”,这里着重写“山”。月夜君山青翠,矗立湖心,像痴情的爱人在默默守望。我曾到岳阳去,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洞庭湖不可不到岳阳楼,来岳阳楼不可不到君山。”但我觉得这句远远不如诗人这一句唯美,不如这句写尽了洞庭湖与君山的关系。湖中有山,湖光为山色增色;山外有湖,山色为湖光添彩。如此深广的洞庭山水不过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如椽大笔纳须弥于芥子之中,视角可谓遥远,没有超然的气度和眼光不能及此。联系前面那个灵动的“和”,感觉此时的诗人已看透世情,超然物外,在俗世纷扰中自得一方清净,自得一份平和。

左思诗曰“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些在都市、在人群、在交际中的争吵烦恼,只有在真正的自然风光中才能被调和,被洗涤,被净化。现代人的生活,五天工作日是社会的,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而两天休息日才是自己的,就应该去拥抱自然,去净化心灵,去看看那个存在已久却经常被忽视的“和”的世界。

小贴士:

805年,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刘禹锡承召回京,次年春天他去游玄都观,看到满观桃花灿烂如霞,刘禹锡心生感慨而作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妒嫉他的人告发他,说他心怀怨望,讽刺新贵,不久他又被贬谪外任。十四年后刘禹锡又被召回京都,他再度游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中已一派萧然,再无桃树,刘禹锡作《再游玄都观》诗曰:“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结果再次被妒嫉他的人告发,再度任外官。刘禹锡不愧“诗豪”之名,用青春和执拗在写诗。等到数年后再回洛阳,“前度刘郎”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刘翁终于和自己和解,不再去玄都观了。

据说,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回京时,司空李绅仰慕他的才学,邀刘禹锡到家,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演唱劝酒,刘禹锡乘兴即席赋诗曰:“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于是将歌妓赠与刘禹锡,这就是成语“司空见惯”的由来。《本事诗》记载李绅这个人喜欢送歌妓,不但送过刘禹锡,还送给过张又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