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不思蜀的刘禅其实是大智若愚,颇有其父刘备之风

 茂林之家 2022-03-19

今天说的是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乐不思蜀的刘禅其实是大智若愚,颇有其父刘备之风

司马昭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

乐不思蜀的刘禅其实是大智若愚,颇有其父刘备之风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答:'先人都葬在蜀地,我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确实是郤正教我这样说的。”周围的人都笑了。

随着这句成语的流传,世人都记住了一个名为刘禅的无能昏君,还有戏言称之为扶不起来的阿斗。我们常常能从类似《三国演义》的名著或者影视作品中了解到有关于刘禅的各种荒唐事,乐不思蜀只是其中一件最为被后人所知的一个典故。然而刘禅真的就是一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昏君、无能之辈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两段史料。

首先是出自《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中的一段记载,是刘备写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之一,里面这样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另外,在《与杜微书》中,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这位后辈的态度也十分明了,认为他是有能力有资格做一国之君的,是一个擅长洞察人心、才情能力丝毫不弱的君王。除了这两段记载之外,我们从《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放心将蜀汉交给诸葛亮管理,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君臣之间并不间隙,这在当时而言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既然如此,为何刘禅会在司马昭面前留下“乐不思蜀”这样一句被后人讥讽了千余年的这句话呢?其实刘禅的这个做法相比当年父亲刘备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刘备在许都时曾参与到了反曹的政治流派中,因担心曹操生疑,就每天浇水种菜;曹操为了试探刘备,就用青梅煮酒,邀请刘备一起饮酒,议论天下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惊,刚好遇到雷雨大作,就以怕雷为理由掩饰自己,让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刘禅也只是像其父亲一样,察觉到了司马昭对自己的不信任。深知一旦自己展露出一丝一毫的心机,都会招致杀身之祸。为此他选择了“乐不思蜀”,选择了“出卖”蜀国忠臣郤正,为自己和蜀地百姓赢得生机。

刘禅的灵机一动,终于骗过了司马昭,自己也得以安享晚年。不过,刘禅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句话竟然被后人误解了一千多年,甚至因此背上了昏庸、无能的骂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