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茂林之家 2022-03-19

说到俾斯麦,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战争狂人,这多少

也是缘于他“铁血宰相”的称号。

1861年,俾斯麦在担任普鲁士宰相以后,普鲁士就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开战,并在普丹战争中获胜;1866年,普鲁士又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此后,奥地利被逐出了德意志,成为了奥匈帝国,而普鲁士则获得了德意志的领导权。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到了1870年,普鲁士更是击败了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并乘势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王国也通过这场战争,顺势升级,变成了德意志帝国,当上了欧洲大陆的新霸主。

从1861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上台后的短短不到10年里,普鲁士就先后发动了三场大型战争,所以我们说俾斯麦是个战争狂人,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但如果我们只用战争狂人来形容俾斯麦,就太过于片面了,因为战争只是俾斯麦的一个侧面,当需要战争的时候,俾斯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战争,但当不需要战争的时候,俾斯麦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战争,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

在俾斯麦的带领下,德国虽然击败了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但这也只是德国崛起的第一步,而新崛起的德国,实际上所以面临的,却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局面。

我们先说说西边,法国就不用说了,跟德国是世仇,在普法战争中败给了德国,还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因此法国人就一直憋着一口气要找德国复仇。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而英国则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欧洲大陆上那个国家最强,英国就会打击他,只要欧洲大陆没有出现绝对的强国,孤悬英伦的英国才能安全。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自然就成了英国的打击对象。

再看看南面的奥匈帝国,虽然向来没什么战斗力,甚至被称为“布娃娃帝国主义”,但好歹也是个大国,在普奥战争中败给德国以后,就对新崛起的德国产生了恐惧,奥匈帝国就一直在想,德国会不会吞并我呢?所以奥匈帝国对德国是非常防范的。

当然,在德国的更南面,还有个脓包意大利,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以坑德国而著称,一战的时候本来是德国的盟友,后来就见风使舵地加入了协约国,二战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坑死了希特勒。

最后是东面的俄罗斯,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军事强国,一直以来就有向欧洲大陆扩张的野心,当时的俄罗斯也与德国接壤,德国自然就要随时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了。

虽然新崛起的德国,无论在土地、人口、铁路里程、钢铁产量、煤产量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处于领先位置,但欧洲的列强,都有充分的理由与德国敌对,这对于德国来说,是个极为不利的局面。

这个局面,早在1870年,德意志帝国刚建立的时候,就被俾斯麦给敏锐地察觉到了。

该怎么破局呢?继续推行铁血政策显然是行不通了,这样做就很可能会遭到几大列强的围攻。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铁血政策已无法推行

既然铁血政策无法延续,那么接下来就只能靠外交,按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纵横捭阖之术了。

实际上,俾斯麦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在外交上也是大师级的水平,他的外交政策,既有正确的大政方针,也有具体的实现手段。

俾斯麦非常清楚,德国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只要给德国足够的时间,那么德国就能发展并强大起来,所以德国的外交就要为德国的发展而服务,为德国的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是俾斯麦在外交上的大政方针。

在具体的手段上,俾斯麦打出的第一张牌是联奥。

1873年6月,出于对德国的恐惧,奥匈帝国与俄国签订了《兴勃隆协定》,通过这个协定,奥地利联手俄国共同防范德国。

这样一来,德国不仅在西面有虎视眈眈的法国,在东面和南面,还有敌对的俄国和奥匈帝国,处境十分不利。对此,俾斯麦就立马做起了好人,不断地安抚起了奥匈的情绪,做起了奥匈的好朋友,由于俾斯麦的戏做得非常到位,他就使奥匈很快相信,德国是奥匈的朋友而非敌人。

所以很快,到了当年10月,奥匈帝国就主动邀请德国加入了《兴勃隆协定》,原先针对德国的俄奥同盟,立马就变成了一个由德、俄、奥组成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第一次“三皇同盟”。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三皇同盟

但这个同盟并不能让俾斯麦放心,因为奥匈和俄国都是法国传统意义上的盟友,一个松散的盟约并不能制约这两个国家,一旦德国跟法国闹了起来,奥匈和俄国是随时可以反水的。

为此,俾斯麦就先是怂恿奥匈帝国去跟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并向奥匈表示,在巴尔干问题上,德国会全力支持奥匈。奥匈一直在与俄国争夺巴尔干,只是碍于国力不及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多少就有些畏手畏脚,如今既然得到了欧洲第一强国德国的支持,奥匈帝国自然就信心百倍,对俄国就变得强硬了起来,而《兴勃隆协定》也因为俄奥突而宣告结束,第一次三皇同盟就此解体。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德国似乎就被奥匈帝国给绑定了,那么俾斯麦会不会动用德国的国力,去帮奥匈夺取巴尔干呢?当然是不会了,因为俾斯麦此举的目的还在于拉拢俄国,于是在奥匈与俄国的冲突中,俾斯麦就顺势打出了第二张牌,拉俄。

话说俄国人得知德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偏向奥匈后,就怒气冲冲地找上了俾斯麦,大骂德国没有信用,毫无底线,不顾同盟之情,帮着奥匈来对付他们。

面对兴师问罪的俄国大使,俾斯麦则笑脸相迎,耍起了两面派,他当即就向俄国大使表示,德国向来就偏向于俄国,俄国也是德国“一切外交的基石”,而巴尔干问题的激化,完全是奥地利的无知和野心膨胀的结果,如果俄国方面愿意的话,他可以把大家重新拉到谈判桌上,订立一个新的盟约。

于是到了1881年,在德国的主导下,三皇同盟再次缔约,只是与上次不同的是,第二次三皇同盟中,德国成了主导。

而乘着第二次三皇同盟的签订,俾斯麦就顺势在盟约中又加上了一条:

缔约国中任何一个与第四国发生战争,其他两国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

意思就是说,那天要是德国跟法国打起来了,你们奥地利和俄国不但要保持中立,不能在德国的背后捅刀子,还要尽量说服英国,使英国也保持中立。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于是本来两个跟俄国敌对的国家,一下子就站到了德国的一边,不但不会给德国添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还会给德国帮忙。

这就是俾斯麦打出的第三张牌,孤法。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也能看出,俾斯麦那是所谓的铁血宰相?他分明就是个狡猾至极的政客。

那么既然有了奥地利和俄国这两个盟友,再加上德国又是欧洲第一强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可以跟法国开打,或是去干掉法国吗?

这在俾斯麦看来,打法国就没必要了,因为俾斯麦心里很清楚,德国的发展潜力要远大于法国,法国只要看着德国一骑绝尘就行了。

孤立了法国,那接下来的英国该怎么搞定呢?于是俾斯麦就打出了第四张牌,亲英。

那该怎么亲英呢?这其中起到作用的还是第二次三皇同盟的时候,俾斯麦追加的那个条款,即缔约国中任何一个与第四国发生战争,其他两国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

这条不仅对奥匈和俄国有效,同时对德国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如果奥匈和俄国遇到了同样的事情,跟别的国家打了起来,德国也要按照条约来做。

这对于俄国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了,因为当时的俄国与英国到处争利益,在东亚争,在中亚争,在欧洲也要争,所以俄国与英国的矛盾就异常地尖锐。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英国跟俄国的矛盾能到什么程度呢?比如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与俄国大打出手,其中俄国损失了50万人,而英国也付出了10万人损失。而到了1870年,当俄国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获胜,即将打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时候,英国更是将几乎所有的舰船都开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向俄国表示,如果俄军再敢前进一步,英国就不惜跟俄国再来一场克里米亚战争,这才挡住了俄军前进的步伐。因为如果俄军拿下了伊斯坦布尔,就会直接威胁到苏伊士运河,掐断从英国到印度的贸易线,而这条贸易线可是英国的命根子。

所以当时来说,尽管德国很强大,但俄国却是个刺头,到处跟英国人争利益,是英国人最为头疼的问题,而俾斯麦也是抓住了这点,经常在两国之间搞调停,而且每次俾斯麦出面,英国和俄国的关系也总能缓和下来,俾斯麦的表现就给英国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使英国人觉得,让德国在他们前面挡着俄国,其实是件好事,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与俄国的矛盾,也需要俾斯麦出来帮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人甚至是依赖俾斯麦的。

同时,俾斯麦还主动放弃了海外扩张的计划,将德国的海军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规模。

德国的这种状态让英国人感到放心,于是就暂缓了与法国的结盟,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世界范围内的英俄矛盾和英美矛盾。

靠着如此圆滑的外交手段,俾斯麦就在他执政德国的20年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机,也总能从容不迫。比如两次摩洛哥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都被他轻松化解。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在欧洲的外交场上,俾斯麦就是一个玩着五个球的魔术师,他跟所有的国家都有点摩擦,又有点共同利益,他把外交玩得非常溜,把列强都玩弄在了股掌之间。

对于“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个问题,俾斯麦始终保持着模糊的态度,他让别人感到德国既不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是最大的敌人。当德国日渐兴起的时候,其他列强国家就想不明白,德国到底是一个可以为自己提供助力的对象,还是必须下定决心围堵的对手呢?

事实上,俾斯麦甚至禁止德国人自己将这个问题讨论清楚。因为一旦你认为自己已经想明白了谁敌谁友,对方就会在行动中看明白你的意图——你认定是对手的国家会立刻围堵你,针对你。你认定为盟友的国家则会吃定你,试图捆绑你,透支你的实力为自己谋利。

当然,要想玩好这种模糊外交,就需要俾斯麦能把各国的心理和想法都吃得通透,在实际行动中又能准确地拿捏分寸,是一件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可俾斯麦就偏偏能把这种高难度的技术给玩起来。

而这种模糊策略的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一个清晰的认知。那就是俾斯麦对自己国家未来的自信——时间在德国一边。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行船。”俾斯麦如是说。

是的,作为一个崛起国家的领航员,俾斯麦深知自己的国家是有潜力的,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当德国的实力越过一个临界点时,对手遏制德国的计划就将变得越来越难以执行,并最终不攻自破。

如果德国照着俾斯麦的思路发展下去,最终能发展成一个怎样的帝国,我们不好说,但至少德国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威廉二世

但到了1888年,当新的德皇威廉二世继位了以后,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威廉二世是个志大才疏的主,他看不起俾斯麦整天在欧洲各国之间玩的那些阴谋诡计,也看不惯俾斯麦整天把重心放在欧洲,他认为德国已经够强大了,德国不仅要称霸欧洲还要称霸世界,要搞世界政策。于是到了1890年,由于与威廉二世政见不合,俾斯麦辞去了宰相职务,为此,当时欧洲的漫画家甚至还画了幅漫画,标题就是老船长下船了。

威廉二世上台后,就立马抛弃了俾斯麦的模糊外交,搞起了清晰外交。对于海外殖民地,威廉二世要去争夺所谓阳光下的地盘,大力发展海军,这就引起了英国的警惕,并最终将英国推到了法国的一边。

而在俄奥之间,威廉二世就选择了同为德意志民族的奥匈,并大力支持奥匈去跟俄国争夺巴尔干,这就又把俄国推到了英法的一边,使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威廉的外交,使德国获得了一个盟友奥匈帝国,但同时也获得了三个敌人,英法俄。于是德国的外交空间被迅速挤压,甚至还经不起一个突发事件。

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狡猾至极的政客俾斯麦

1914年,奥地利王储费迪南大公在萨达热窝遇刺身亡,被杀了王储的奥匈帝国派出使者前来询问德皇的意见。正在度假的德皇让侍从含糊地回答了一句:“我们一定会遵照盟约。”自认为得到保证、有德国撑腰的奥地利就漫天要价,最终俄奥关系崩溃,两国开战,而德国作为奥匈的盟友,就被奥匈拉入了战争。德国加入战争后,同为俄国同盟的英法也一同卷入了战争,于是一战就这样爆发了。

威廉二世所领导的德国,在一战中由于两线作战而最终输掉了战争,也输掉了俾斯麦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

而面对威廉二世的失败,如果俾斯麦还有在天之灵,不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