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顿: 第一、二大提琴协奏曲

 周原樵翁 2022-03-19



本辑曲目:

1)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H VIIB  No.1

PHILIPS  438797-2

克里斯汀·沃尔夫斯卡/英国室内乐团/埃多·德·瓦特

2)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H VIIB  No.2

PHILIPS  438797-2

克里斯汀·沃尔夫斯卡/英国室内乐团/埃多·德·瓦特

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克里斯汀·沃尔夫斯卡/英国室内乐团/埃多·德·瓦特

罗斯特罗波维奇

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D大调第2大提琴协奏曲(麦纳第)

海顿D大调第2大提琴协奏曲(哈雷尔)

大提琴 李拉 - 海顿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克里斯汀·沃尔夫斯卡/英国室内乐团/埃多·德·瓦特

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

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Hob.Ⅶb No.1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与舒曼、德沃夏克的合称为“三大大提琴协奏曲的《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不过,自从1961年从布拉格国立图书馆的贵族藏书中发现了本曲的手抄谱,且确认是海顿的作品并且于1962年5月19日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重新上演以来,本曲就跟D大调一起被认为是大提琴协奏曲的杰作而广泛流传。本曲是为埃斯特哈奇宫廷乐团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约瑟夫-怀格尔(1740-1820)所作。估计作于1761年到1765年之间(也有认为作于1765-1769年之间的)。乐曲运用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Hob. Viib: 1: I. Moderato 
第一乐章中速,C大调,4/4拍。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

开头的管弦乐呈示部(第一呈示部)先后呈示第一、第二主题,并以乐队全奏的小结尾告一段落。

第二主题在独奏呈示部(第二呈示部),独奏大提琴大显身手,由大提琴重奏的两个主题得到程度不同的展开。乐曲按奏鸣曲式的框架进行,不过乐队全奏的多次运用以及与独奏段落的频繁交替,说明它与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典型曲式回归曲式( ritornello,又译为利都奈罗曲式)是藕断丝连的关系。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Hob. Viib: 1: Ii. Adagio

第二乐章柔板,F大调,2/4拍,三部曲式。本乐章只用独奏大提琴与弦乐队演奏。主题旋律优美,由弦乐合奏呈示。

这两个主题的调性调式变换对形成整个乐章的中段起主要作用,中段就是从主要主题在属调上出现开始,后来还转到小调。到第三部分,主要主题返回原调。短小的华彩段落后静静地结束。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Hob. Viib: 1: Iii. Allegro Molto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C大调,4/4拍。结构跟第一乐章相似,属奏鸣曲式,但是也带有巴洛克回归曲式(利都奈罗曲式)的成份。第一主题主宰整个乐章。乐队全奏段落主题都以简明的形态再现,独奏大提琴作为主要角色登场就大显身手。

演奏时间约25分钟。也有例如杜普蕾跟巴伦博伊姆指挥英国室内管弦乐团(1967年录制)的CD是26分01秒。

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的《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Concerto No.2 in D Major)于1783年为其捷克好友、尼古拉斯王子艾斯特哈吉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安东尼·克拉夫特(Antonín Kraft 1749 -1820)而作。

这部作品的真实性也曾被怀疑了一段时间,一度认为是克拉夫特本人所作,但当海顿亲笔签名的乐谱在1951被发现以后,大部分专家都相信这部作品确实是真实的。

尽管这部协奏曲听上去比之前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更为轻松而抒情,但对于独奏演员来说,其技术难度更高。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Hob.VIIb:2: I. Allegro moderato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第一主题的语调悠然而舒缓。然而,作品很快进入发展段落,建立在开始主题上的另一个主题被发现。最终,主旋律再现。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Hob.VIIb:2: II. Adagio 

第二乐章:柔板

在第二乐章中,调性转到占主导地位的A大调。节拍标记为“柔板”,要慢于很多被海顿标为“行板”慢板乐章的节奏。该乐章的中部有一段调性相当偏离的C大调插曲。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Hob.VIIb:2: III. Rondo: Allegro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

终乐章是此部协奏曲中最短的一个乐章。回旋曲样式,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A大调,但一个更阴暗的离题出现在D大调上。作品以一个相当愉快的肯定语气结束,但技术性和其姐妹篇《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相比,显得不是太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