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愚夫||​​杏林春暖颍水边

 颍州文学 2022-03-20





杏林春暖颍水边
愚夫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杏花春水,盈盈一笑,乃春天之物语。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十二花神,第二个月花神杨贵妃所司掌的正是杏花。
杏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据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东海都尉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
杏花是美人的眸,杏眼微睁,情意绵绵。杏花淡红或雪白,如白粉扑底、胭脂万点的含春少女,风情万种;它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由浓转淡,至谢幕时雪白一片。杨万里赞曰:“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环坛植杏、传道诵诗是教苑最美的风景。春秋时期,孔子筑坛授课,环坛皆杏树。弟子在杏树下读书诵诗,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琅琅,歌声悠扬,余音绕树,花香四溢,风吹花落,香雪飘飞。在这样一个“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环境里读书,真是让人醉了!宋朝时,孔子第四十五世孙孔道辅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从此,杏坛成为教苑的代名词。
杏树成林,如诗似画。东汉末年,庐山南坡有一片杏林。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相传,“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救治了许多病人,患者重金相酬,他分文不取。由于杏果多糖、钙、磷、蛋白质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其仁可入药,董奉便让治愈的患者栽杏济贫,大病初愈者,栽杏五株,轻症者植一株,久而久之,形成杏林。后人就用“杏林”代指医生。
杏,幸也!有杏之地,幸福之乡也!
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范沟咀既有杏林,也有教书授课的杏坛,堪称福寿之地。
“萋萋麦陇杏花风,脉脉颍水人地灵。”出阜阳城,沿颍左大堤东行数十里,过了宋渡口,数里之处就是范沟咀(咀读zui 时,同嘴),那是颍河拱了一下嘴,滋生出一片新天地。明清之际,范姓人家在颍左一个沟咀上搭间人形茅屋,生火做饭,耕地种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村落--范沟咀。后来,有人在此烧窑制瓦,富甲一方。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岳姓人家在附近盖上青砖瓦房,房前屋后栽竹植杏,鸟语花香,逐渐形成岳老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里出生的王治彬与王贺祥,皆是行伍出身、杏林中人。王贺祥躬身于妇幼事业,王治彬终老于儿童诊所。诊所设置于一个拥有六间平房的四合院,春满杏林,其特色是小儿科,老中医王治彬原是蚌埠军营的一名军医,转业安置到袁寨卫生院。不久,他南下洄溜,十年后又杀回马枪,蹲点于袁寨大队医疗室,最终回到本村卫生室,他经常行走于民间,擅长于治疗儿童疑难杂症。他和蔼可亲,对患者总是微笑服务,柔声问诊,细心把脉,察言观色,慢慢开方,可谓药到病除。他能让小疯孩恢复正常,真的是妙手回春。有一次,一个刚出生七天的婴儿被父亲抱来求医,王治彬发现小孩子哭闹不止、嘴张不大、吸吮困难,他用压舌板压下舌头,可是,他用力越大,孩子越难张嘴,压舌板反被孩子死死咬住,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发出“苦笑”的表情包,还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大有握固之势。孩子的胳膊过度屈曲,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他将患儿立即安置到安静、避光的内室,尽量减少刺激,然后,测体温、翻身、除痰、洗脐消毒,接着,通过静脉供给营养及药物,痉挛减轻后,再安排胃管喂养,让孩子恢复健康。
王治彬有五个子女,其中四人学医,大女儿王勤是优秀的妇产科医生,有一次,一个孕妇产下婴儿没有发出第一声啼哭,她把新生儿倒提起来,朝屁股上拍一巴掌,婴儿立即发出响亮的哭声,她告诉产妇说,孩子有点缺氧,可以到保健院吸高压氧,以免影响智力发育。次子后来成为卫生室主任,其孙毕业于贵州某医学院。未学医的长子则娶了一个漂亮的医生当媳妇。方圆几十里的患者慕名而来,开方者沉稳老练,不慌不忙;拾药者快速分拣,认真称量;扎针者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技术精湛,一针见效。给儿童打点滴更是一个技术活,在这里,再细的血管都能一针见血。有一次,一个一岁的小男孩骨瘦如柴,美女护士摸摸他的胳膊,用棉球擦拭一下,轻轻一扎,一针见血。我儿子小时候拉肚子,在袁寨街上拿药收效甚微,岳父骑着人力三轮车带着我和孩子到此诊所,一针下去,立竿见影。医生又包了几包药,没用去二趟,令人佩服!
王贺祥更是杏林高手。他生于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降临于范沟渡口旁的岳老庄,家徒四壁,弟兄三个忍饥挨饿。成也颍河,河水赋予他聪颖好学的品质;苦也颍河,临水易涝的土地收成极低,让他苦不堪言。他爱于斯,与意中人分属于颍河的两个渡口,可谓是“君住颍河头,我住颍河尾,同饮颍河水。”
“家有长子,国靠大臣。”作为家中老大,1958年,不满18岁的王贺祥辞别心上人,远赴福建吃粮当兵,聪明的他学会了野战救护知识,成为铁路警卫师(独立二师)的军医。由于医术精湛,部队要他终身服役,而心系家乡建设的他谢绝了首长的挽留,于1970年转业返乡,被安置到阜阳专署医院(今市人民医院),先是当了两年的麻醉师,接着又当了八年的妇产科医师。他一边干,一边钻研业务,擅长于治疗不孕不育,为孕产妇做手术,成为阜阳妇产领域当之无愧的医学专家,他是产妇的保护神,是送子的观音。有一次,一位产后大出血的患者来求医,他查出是因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立即在其腹部按摩子宫,助力收缩,同时下医嘱,用缩宫素进行静脉输液。还有一次,产后大出血特别严重,他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立即进行手术。平时,他不管多忙,不论在单位还是家中,只要有病人找他,他都随时诊治。他的结发妻宋兰珍是范沟诊所的全科医生,不仅对病人热情服务,还关爱孤寡老人。
王贺祥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1978年底,阜阳地区成立计生委,次年,他便调任计生委业务科科长,他的心一直扑在医术上。三年后,他被调到地区计生服务站任站长,主抓妇产业务工作。他还曾主持阜阳计生培训处工作,组建阜阳市计生学校,亲自授课,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医务人才。2001年,他退休后在鹿祠街开一家诊所,继续发挥余热,诊所内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他的三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大女儿开了一家社区诊所,二女儿、三女儿各开一家公司,外孙女在北京入职青年话剧院,两个外孙学医,一个是同济大学研究生,另一个是纽约大学医学生,可谓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王贺祥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深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于是,他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钱用于支持教育事业。2009年清明节,他返乡扫墓,看到村头的范沟小学路况差,学校没有图书、没有文体设施,更没有电脑,有的孩子甚至连书包都没有,抱着书本去上学。他立即捐助10多万元修路,又花费近4万元为孩子们买图书、装电脑、配音响、架篮球架、置乒乓球桌,还购买10副球拍和200个书包。另外,他又捐款20万元,其中,10.7万元为袁寨镇中心学校购置一部广本车为下乡督导提供便利。孩子们都十分感激这位王爷爷,表示长大了也要当医生。
六年后,从王贺祥所捐助的范沟小学走出来的青年才俊王传基,一举考取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经过五年的系统学习,成为全科医生,由于熟悉人体穴位,擅长于针灸,又在省针灸医院历练半年。大学毕业后,他一边上班,一边义务为患者针灸,成为一枚暖男。
王贺祥先生爱乡之心越来越深,捐助行动如同颍河水一样连绵不绝。春去秋来,杏林长盛,硕果累累。这正是:范沟三王颍水润,低调甘做杏林人。国药光大代代传,草本无愧慰医神。
 
作者简介,赵友坤,曾用名王玉友,网名愚夫,皖阜阳市颍东区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颍淮作家,阜阳市作协会员,供职于颍东区袁寨镇政府,爱写散文,曾在文化产业、文摘周刊,阜阳日报与颍州晚报,发表数十篇散文,网络上发表若干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