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金三大佛寺之一,由“中华门神”修建,藏罕见“金代五绝”就在朔州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2-03-20

山西朔州,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能源绿都。早在2000年前,秦大将蒙恬就在这里筑城养马,威镇漠野,500多年前,西口古道从这里横贯欧亚,连通天下。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展示了朔州古老的文明,也为这座古城遗留下了崇福寺、杀虎口、应县木塔等大量名胜古迹。

位于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的崇福寺,距广武汉墓群西北41.7公里,距代县雁门关西北62.2公里,当地俗称大寺庙。整座寺院坐北面南,门前雄狮端坐,外观古朴庄严。寺内五进院落,十大殿宇布局严整,面积达234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气势磅礴。

据记载,崇福寺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建造。值得一提的是,尉迟敬德还是受到世界华人认可的“中华第一门神”,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每逢春节,百姓都会张贴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的画像以看家护院、祈保平安。

在唐代,尉迟敬德兴修了崇福寺的金刚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让寺院初具规模。到了金代熙宗年间,崇信佛法的金熙宗大兴土木,为崇福寺增建了弥陀殿与观音殿。寺院山门上方的“崇福禅寺”匾额,由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于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题写,一直悬挂至今。

崇福寺作为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寺之一,其主殿弥陀殿也是辽金时期的三大佛教建筑之一。除了辉煌的殿阁建筑外,殿宇内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等也均为金代原物,被誉为“金代五绝”,具有极髙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艺术殿堂。

弥陀殿前的五间格扇门棂窗,为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的原物。这些按照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制作的棂窗,有三角纹、古钱纹、挑白球纹等多达15种图案,极富装饰效果,不但是中国最早的格子门实物,而且据说是崇福寺独有,堪称现存古建筑实例中的精品。

弥陀殿现存金代彩塑九尊,其中的主佛像“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这九尊彩塑都是建殿时的作品,虽经明代重妆,但造型、躯体、衣饰、面容基本保留了原有特点,不失为我国金代塑像中的珍品。

弥陀殿内的墙壁上绘满了345.75平方米的金代壁画。这些壁画采用色彩平涂、沥粉贴金的技法,以红绿色调为主,构图沿袭了唐代疏阔开朗的雄浑气势,人物造型庄重慈祥,场面壮阔,气势宏大,历经850多年仍闪烁着瑰丽的光彩,堪称是一组承袭晚唐画风的佳作。

在弥陀殿的“西方三圣”坐像前,原本还供奉着一座雕有1354尊小佛像的“曹天度千佛石塔”。据记载,该九层方形石塔雕刻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平城,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将石塔盗走运回日本,而塔顶被中国搬运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藏起,送回崇福寺。

抗战胜利后,“曹天度千佛石塔”作为日本战败后的归还文物,于1956年运至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它也成为继《富春山居图》之外另一件分居两地的文物。崇福寺交通:乘坐火车到朔州站下车,然后乘坐公交8路到综合商厦,步行前往崇福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