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 CHUN FEN 分 一树春分二色花 孤山夜合连枝来 ![]() ![]() 春分 ![]()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 ![]() ![]() 三侯 ![]() ◆一候元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 ◆三候始电。 意即: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 ![]() ![]() 民俗 ![]() ![]() 吃春菜 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放风筝 ![]()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 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竖蛋 ![]()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游戏的玩法非常简单,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 ![]() 春 分 ![]() 节气读诗 ![]()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唐·权德舆《社日兼春分端居有怀》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唐·杜牧《村行》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唐·武元衡《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春半烟深汴水东, 黄金丝软不胜风。 轻笼行殿迷天子, 抛掷长安似梦中。 唐·翁承赞《隋堤柳》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唐五代·徐铉《春分日》 春分雨脚落声微, 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 可知早有绿腰肥。 唐五代·徐铉《七绝》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唐五代·徐铉《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宋·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宋·仲并《画堂春》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宋·苏轼《癸丑春分后雪》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 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 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幸、一从君。 宋·杜安世《少年游》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宋·朱淑真《谒金门·春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