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易经」千万不能套用农历

 遥想呼应 2022-03-20
文章图片1

时、位、度,这是《易》理的三要素,三者皆适谓之中庸,适时就是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行止不失其时,动静不违天时。适位就是言行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失职也不渎职,安守本分。适度就是言行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不极端。在这“三适”之中,适时是最首要的,子曰:“时也,命也”,意思是时间就是天命,适时就是顺乎天命。身逢其时则英雄有用武之地,人之所为正合天之所命,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所以究《易》之初,先要正《易》之时。《易》之时不正,则《易》之理不得,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矣。

文章图片2

秦汉以来,儒学渐疏,儒术渐重,学界开始重术不重道,儒学开始走上歧途,作为儒家经典的《易经》也被绑架上了歧途。我国自古有天改命则帝改历的习惯,学者们一味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全然不知不顾《易经》本身所依据的历法体系,而是硬把《易经》套进现用的历法当中,以今治古,从而致使《易》道乱矣。当今学者,究《易》所用的历法无疑是传统于汉代《太初历》的农历。传统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其阴历性质的成分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确定月份,其阳历性质的成分就是以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季节,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由于农历的月份和季节没有严格的固定对应关系,为了不使月份和季节严重脱节,古人用置闰月调节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把最接近立春的那个朔日作为岁首,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文章图片3

今人以农历为依据研究《易经》,实际是驴唇不对马嘴,殊不知《易经》所依据的历法是更古老的夏历。夏历的性质是阳历,古人习惯于初昏时分观察星象,发现北极星准是悬于正北方夜空不动,而北斗七星斗柄却在不停地顺时针旋转,每旋转一周正好是一年,平均每一个节气旋转15º,于是古人便以初昏时分之北斗七星的斗柄为指针,以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月份,并以斗柄指向东北方向的所谓“建寅”之处为岁首,也就是以立春日为夏历的正月初一,或叫寅月初一。夏历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每季三个月。夏历以干支纪时,分别以寅月(正月)为孟春之月,以卯月(二月)为仲春之月,以辰月(三月)为季春之月,以巳月(四月)为孟夏之月……以此类推。丑月(夏历十二月)就是季冬之月,也是年终之月,故《礼记·月令》云:“是月(丑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夏历的月份与季节是高度对应统一的,不存在脱节的问题。

文章图片4

由于《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根,而《易经》所依据的历法就是夏历,加之夏历属阳历性质,月份与季节高度对应统一,不存在脱节问题,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天象,而且能够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所谓“夏历得天”,加之夏历是《易经》的天文依据,能够最精确地反映《易》道,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由于我国历史上有“天改命则帝改历”的传统习惯,《易·革卦》就说:“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随着改朝换代历史现象的发生,历法也会随之有所变化,沧海桑田之后,我国目前除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外,还使用传统的农历。

文章图片5

《易经》还是那部《易经》,但后世历代学者,尤其近现代学者研究《易经》时,往往习惯于套用农历,在历法上以今论古,造成了驴唇不对马嘴的错乱现象,使《易》道不合,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农历与夏历,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文章图片6

一是年终岁首日不同。夏历以建寅为岁首,也就是以立春日为正月初一,而农历则以最接近立春日的那个朔日为正月初一,而夏历正月初一和农历正月初一几乎不可能为同一天。《易》以后天八卦为时间八卦,而后天八卦的艮位就是天道终而又始之端,是大寒与立春的交节点,也就是夏历所谓“建寅”之时。《说卦传》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代表终则有始,说明《易》以立春日为岁首,即以所谓“建寅”之月为正月。若夫农历正月初一,或在立春日之前,或在立春日之后,时间相差最长可超过一旬,岂是毫厘?以农历论《易经》,谬在其中也。

文章图片7

二是月份的确定方式不同。农历的月份确定方式属阴历性质,与节气严重脱节,很难与节气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而夏历的月份确定方式属阳历性质,与节气严密对应,每个月严格对应两个节气。差异更大的是,夏历一年就十二个月,完整的十二个月正好就是一个回归年,而农历一年或是十二个月,或是十三个月,而且无论是十二个月还是十三个月,都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回归年。在这种情况下,农历和夏历的月份几乎不可能是同一个月,故农历所谓的某月和夏历所谓的某月并不是同一概念。比如夏历所谓的八月(酉月)是仲秋之月,是指从白露日开始到秋分日结束的这段时间,而农历所谓的八月则与节气的对应年年都有不同,譬如2022年农历的八月是从处暑第5天就开始了,中秋节离秋分日整整差了13天的时间。如此,若以农历论乎《易》,焉得不谬!

文章图片8

《临卦·卦辞》曰:“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其《彖传》释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夏历八月就是仲秋之月,也就是酉月,对应十二消息卦的《否卦》,《否卦》之前的消息卦是《遯卦》。《临卦》二阳生,是孟春之卦,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为什么说到了八月会有凶呢?八月对应《否卦》,《否卦》是天地不交,万物不生之象,其《象辞》就说:“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的意思就是人不可进取逐禄,草木不可生荣。《临卦》是草木生荣之象,到八月时,草木生荣不得天时,会被秋气肃杀,故凶。那么《彖传》为什么释之曰“消不久”呢?这是因为《否卦》之前的七月卦为《遯卦》,《遯卦》二阴生,二阴生则意味着二阳消。也就是说,《临卦》所生的二阳,到《遯卦》时就开始消亡,到《否卦》时就已完全消亡,故《彖传》释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所谓“消不久”就是指刚刚消去,也就是指《遯卦》消去二阳,到《否卦》时恰是刚刚发生的事。如此顺理成章的解读可谓天衣无缝,如果借用农历解读,则难以自圆其说。

还有很多理由,这里不再一一细说,总之,《易经》所依据的历法是夏历,究《易》者千万不能套用农历来解读《易经》,否则只能是弹棉花的开音乐会——乱弹琴!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