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民造福千秋功——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无愧我心 2022-03-20

为民造福千秋功——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起源于天津的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也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在天津红桥区,海河的两大支流子牙河、南运河汇入海河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三岔河口。在这三岔河口的西北岸,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而建的。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海河上游因修水库、灌溉农田,致使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用水紧张不但影响了工业生产,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起初曾从北京密云水库调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保证北京用水,密云水库也不能再向天津调水,整个天津面临水源断绝,不得不准备分批停产,甚至紧急疏散人口。面对这种困境,中央果断决定,实施引滦入津工程,把滦河水引到天津来。

该工程以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潘家口水库为龙头,经大黑汀水库调节后,通过输水干渠经迁西、遵化进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再经宝坻区到宜兴泵埠泵站,整个工程涉及滦河、海河两在流域,全长两百多公里。中间要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长达十余公里的穿山隧洞,还要治理百多公里旧河道,新挖六十多公里的专用水渠,在尔王庄修筑一个水库。该工程1981年8月正式立项,1982年5月正式动工。

为了确保引滦入津工程如期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由时任天津市主要领导的李瑞环同志担任总指挥,并委托时任副总理的万里同志亲临天津坐镇协助,调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日夜苦战,提前两年完成了任务。

1983年9月11日,燕山巍巍清流过,滦水悠悠入津来。引湾入津式程正式通水,这一天,天津举城欢腾,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据说,好多老百姓急急忙忙打开水龙头,抢喝第一口甘甜的滦河水。甚至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带着茶叶,各家各户发放,让大家尝尝那甜水泡的香茶。从此滚滚而来的滦河水成为了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的生命线,一座特大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就此改变,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住了一个直辖市。

仅仅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隧洞、泵站、水库、水厂、暗涵、明渠、管道、倒虹、桥闸、电站等两百余项工程。据资料统计,单独在隧洞施工中,参建部队里有六千多人带病带伤坚守一线,百多人受伤致残,还有十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人民的关怀和引滦入津建设者的丰功伟绩,天津市1983年9月在三岔河口立起了这座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该纪念碑高达十余米,碑座呈三角形,面向子牙河和南运河的两边,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于1986年8月20日亲笔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几个大字,三角碑的另一面则刻有天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立碑时题的“引滦入津 造福人民”。高高的碑顶上耸立着一尊用汉白玉雕刻的妇女形象。妇女面带慈祥的笑容,右手抱着婴儿,左手伸掌托天,面向海河,注视着水面,寓意着甘甜的滦河水和共产党的恩情就象母亲的乳汁一样孕育着天津儿女。

离碑不远的半园形水泥围墙上,嵌有碑文,记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人民的关怀以及引滦入津建设者的丰功伟绩。201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引滦入津纪念碑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由天津市文物局列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