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推荐:网龙林铭前谈E-LEARNING(源于对知识员工的知识管理)

 场景学社 2022-03-20

发表时间:2010/3/11 22:23:37

【王甲佳按】在一个论坛上,一位朋友提到“企业内部要建立一套E-LEARNING系统和试题库系统有没有有建设经验的企业推荐一下合作伙伴,给我个建议参考一下。”。事情就那样巧,去年和福建网龙公司(国内在线游戏产业的一个巨头)的林铭前先生结识,他们在公司内部推行游戏化管理许多年了,对知识员工的知识管理有很多实践。我觉得他一定能回答出有参考价值的东西来,果然发给他不久,就回了一个长邮件与我,征得他的同意,我将他的回复转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他是间接回答了如何E学习的问题,小伙子很年轻,潜力颇大。

     说来也巧,今天早上有人来公司销售E-LEARNING系统,听了40分钟,实在听不下去,完全的“言之无物”,就离开了会议室。下午把这几天研究的“不懂就问系统”相关材料发给大家征求意见。大家都反应还不错。比较欣慰。晚上看到王甲佳老师的邮件,又是关于E-LEARNING的。才想起来,答应唐总半年内要完成的《知本论》第一稿已经怠工很久了。索性总结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

———————————————————————————————————————
    
企业内部建立E-LEARNING系统和试题库系统

问题的提出

关于企业内建立E-LEARNING的问题,目前国内主流的讨论都还是停留在IT技术层面,即:提供了E化的工具便于学习。然而,既然是“学习”,自然是内容为王,于是一些顾问公司在提供了工具之后,又再次以销售内容为服务从中获得一些利润。对于商业服务而言,从中得利是应该的。不过遗憾的是,一般而言这种内容都是所谓的“通用课程”,诸如:领导力、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等。于是,大部分的没有自己成熟培训体系的E-LEARNING项目成效一般或没有成效。

内容为王!

德鲁克有个著名的管理思想,叫“事业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本质原因都是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求(需求:具有购买力的欲望)。因此,每个企业都必须不断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1、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2、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3、  我们的事业将会是什么?

因此他在《成果管理》中又说:

“书中没有知识,书中包含信息;而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只来源于人、他的大脑或他的手工技能。企业要取得成功,知识在满足感和价值上必须首先对顾客来说是有意义的。在企业中(不仅在企业中),知识本身是无价值的;只有通过在企业外部(为顾客、市场和最终用途)做出贡献,知识才是有效的。”

——摘自《成功管理》

上述的这些观点表明,如果不能提炼出与德鲁克“经典三问”相关的知识体系,并且真正用于帮助员工真正改进绩效的话。那么任何E-LEARNING系统,就其实践价值而言,根本无法体现。所谓的E-LEARNING就成了“拍个视频放在网上供大家学习。”的另一种说法。

什么是E-LEARNING项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E-LEARNING项目的存在有个前提,即人们认为绩效获得的过程中,知识的作用蕴藏其中,而人们可以基于“学习”而获得更多改进生产成效的知识。

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准确地回答以下问题时,我们才真正开始实施“LEARNING”项目。(E化,则只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更方便手段而已。)

1、  必须找出何种知识点,在员工的工作中发挥成效?(这个知识为何而存在?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  必须理解“什么是学习?”如何让员工习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学习是听课吗?显然不是!)

3、  作为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组织而言,学习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人们真的热爱学习吗?)

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上述课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实质上又十分抽象,不过相关知识领域的专家们其实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

一、企业中关于如何找出相关的知识,其实逻辑很简单。分析一下企业中哪些人的成效较高,他就是他岗位上的“技能专家”。接下来你会说,他的知识是“隐性知识”,怎么办?三招:1、传帮带,如果他真的很重要,那么多让他承担指导工作、多让他讲课、多让他写文章。2、学习型组织,鼓励开展相关讨论。3、野中郁次郎——面包机工作法(程序模拟法)。

野中郁次郎在八十年代开始研究“隐性知识”问题时,曾经受到松下电器公司一位软件专家改进烤面包机过程的启示。一位名叫田中郁子的工程师在1985年接受了一项任务:改进松下公司制造的烤面包机,原因是松下的烤面包机总是无法与面包师傅的面包制作诀窍抗争,生产出的面包没有特色,烤面包机因此也没有销路。于是,田中郁子开始走访大阪、东京的各大西餐点、面包房,并且拜大饭店首席面包师为师,详细记录他们叙述的经验,分析他们的面包制作和烤制过程,仔细研究这些面包大师的技术,编制精致的模拟程序、制造灵巧电控的机械设备。经过一年的努力,田中郁子和她的项目工程师们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面包生产机。

二、关于“什么是学习?”的讨论,最佳的答案在《教育心理学》中,简而言之:“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改变。”也就是说重点不仅仅是“学”,更重要的包含了“习”,确切地说是“改变”。不过具体而言,篇幅所限,不便详述。不过补充一提的是,上述一中提到的找出知识之后,如何有效的管理它,《教育心理学》也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并非简单命个名而已。

三、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少数心智封闭的人除外(如:青春期叛逆者、偏执狂),以下三招非常有效。

1、认知失衡法。要详细、准确地解释此概念要费些功夫。且仅用一例简单说明吧。大家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不过这条“真理”是在高中平面几何中才成立的。当有人站出来说“两点之间不一定是直线最短时”,我们所认识的“真理”就受到质疑。于是“先天的好奇心”就开始活动了。人们想知道“为什么”?

2、切身意义相关。高中的教师通常会告诉我们(特别是理科生):多跟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对这个学科比较感兴趣。例如:化学课上跟女生们讲解关于化妆品的知识。

3、良好的情绪体验。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爱好”。实际上,“爱好”是通过“良好的情绪体验”强化而来的。无论是对篮球的爱好,还是对解数学题的爱好均是如此。其中,三大类的情绪体验,我们尤为关注。真诚带来的归属感、成效带来的成就感、学习带来的成长感。

啰嗦一句

德鲁克曾说:

知识正被系统地、有目的地用来界定需要什么新知识,界定新知识是否可行,以及为了使知识产生效益必须做些什么。换而言之,知识正被用于系统创新。知识演变的第三个变化可以称之为管理革命。提供知识以找出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佳方法,事实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

——摘于《德鲁克日志》

无论“E-LEARNING”还是“知识管理”或者“培训体系”的建立。我觉得不断回答好“什么是有效用的知识?”才是这方面实践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