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山游记【4】显通寺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2-03-20

塔院寺和显通寺,本来是一个寺,生让万历皇帝给分成两个寺,还把原来显通寺前面的牌楼、山门、钟鼓楼统统归了塔院寺。显通寺只好重开山门,再修木牌楼和钟楼。

出了塔院寺就来到显通寺门口的小广场,小孙女被几只鸽子吸引,看到别的小孩在喂鸽子,她把饼干拿出来了。

        山门旁边这座建筑一下抓住我的眼球,上面是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真是玲珑秀丽,曲折有致。尤其是房顶上一应俱全的装饰着雕刻繁复的砖雕,鸱吻、宝瓶和脊兽。下面是石券过街门洞,很多游客从门洞里来来往往。

  

        有意思的是钟楼与山门隔着一道墙,从钟楼的二楼伸出一条过街长廊越过院墙落在院子里的房顶上,想必是为了敲钟方便。

  这是显通寺钟楼,五台山最大的钟楼。明代重新建的,那时显通寺是五台山的领袖寺院,钟楼没了可以重新建,规制必须对。这座全山的总钟楼,就建在了台怀镇寺庙群的枢纽位置上,门洞上赫然四个金色大字“震悟大千”。钟楼里的大铜钟是五台山最大最重的一口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铸造于明正统五年。每天早晚要敲两遍钟,每次敲108下,说能破人间108种烦恼。

  石狮真漂亮,可惜旁边靠着垃圾箱。

      里面还有一座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

  

        显通寺的历史,佛教传说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称大孚灵鹭寺,仅排在洛阳白马寺后面,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始建,初称大孚图寺,后来唐称大华严寺,宋称大花园寺,元称善住院。明前期称大吉祥显通寺,明后期称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初恢复称大显通寺。

显通寺历史虽然悠久,但早期的佛教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在看到的建筑多是明清时候的。显通寺是五台山汉传佛教第一大寺庙。寺庙占地约8万平方米,在中轴线上排列着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七座殿宇。

      观音殿

观音殿是五开间的大殿,在明清时期,它曾经是一座以超度亡灵为己任的水陆殿。现在殿里供奉着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所以又被称作三大士殿。三尊菩萨端坐在华丽的幔帐里面,头戴花冠,金光四射。

  

     平棊藻顶绘着千姿百态的龙和凤。

       观音殿兼有藏经阁功能,供奉着明代正德年间的《大藏经》。

有穿长袍的和尚把桌子摆在殿中间,坐收香火钱。

      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从前面看很普通的五开间,单檐歇山顶,门上匾额是“大文殊殿”,没有落款。殿后置有重檐抱厦。是清朝修建的。

       殿前有两座亭子,亭子里各有一块碑。一块上是康熙的字,另一块无字。无字碑就必须有故事。话说康熙来这里逛,与主持聊天。康熙觉得菩萨顶有龙形,主持答是像条龙,还说大文殊殿前的两个水池每天正午时太阳照在这两汪水池上,会出现两道光环映在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那便是龙的眼睛。主持的回答让康熙很堵心,喝道:天下哪有两条龙并存的道理?让主持把水池填平,再立碑镇压。碑立好了,主持请康熙题字,康熙题了一篇是赞扬五台山的神圣和文殊菩萨的功德,写完后爷不高兴再写了,于是另一座碑就成了无字碑。皇帝任性呗,常事。

        大文殊殿里的文殊成系列,供奉的都是文殊,有说六尊,有说七尊。我没数,估计六尊是有的。

        佛坛上的金色帐幔上金线绣着“文殊师利菩萨”,幔帐上面露出乾隆题的匾额“十地圆通”。

        正中是的文殊是大智文殊,坐在青狮身上。前面有三尊小一些的文殊,在佛坛两边还有两尊文殊。他们的称号分别是: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具体哪个,我分不出来。

  

  

  

       关于文殊的出身和在佛界的位置,说法很多,按我能理解的说法,文殊原来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家的公子,投在释迦牟尼门下,拜师学习佛教。功德圆满,修成了菩萨身。并成为众菩萨的老大,在佛教塑像中,他往往站在释迦佛的左侧,称为左胁侍,专司智慧。在五台山,他是佛教教主,自然有教主的身份。

大雄宝殿

前面这座豪华大殿就是大雄宝殿,虽然外观显得不那么新,油漆剥落,但掩盖不住大殿的巍峨壮观,恢弘气势。门口的说明牌写着:相传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重建。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上为重檐庑殿顶(汉族传统宫殿建筑最高级别的屋顶),正脊素灰筒瓦砌筑,正中设圆形塔式脊刹,两端置龙形鸱吻。下为四出廊,立有108根高擎粗壮的木柱,气宇轩昂。

  

        前置前檐抱厦,廊下额枋、雀替雕刻龙凤图案,雕工精细高超,其细腻华丽的雕刻装饰反映了清朝晚期的建筑风格。这是五台山从古迄今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

  

      “大雄”是佛教徒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雄宝殿是主供释迦牟尼的殿堂,是佛教寺庙里主要的殿堂。

       大殿正中佛坛上,前面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

。“横”代表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药师佛代表东方净琉璃世界,释迦佛代表裟婆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阿弥陀佛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后面供奉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后侧山墙前另外设置了两个小佛坛,东侧供奉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西侧供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后侧山墙的佛坛很抓眼球,墙壁整面大型佛国世界的浮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海水翻滚,彩云飞渡,佛祖、菩萨、罗汉、护法、飞天、乐伎一应俱全,济济一墙,人物众多,神形廻异,衣纹流畅,结构严谨,是为上品。

  

  

    药师佛身后应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光明,

  阿弥陀佛身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

       无量殿

无量殿是座很独特的殿堂,不以木构房梁和立柱搭建,而直接以砖石垒砌而成的券洞式建筑。外观看是两层阁楼样式,以青砖砌筑,通体刷白,单檐歇山顶。房檐下布满繁缛的砖雕装饰,二层饰有檐廊。房檐下的斗拱、额坊到两层飞椽都是仿木结构,大殿正面有七个劵拱,中间以砖砌半圆柱分割,圆柱下面是须弥座,柱头装饰了漂亮的垂花吊筒,颇有西式建筑风格。拱券上各嵌砖磨匾额一块,分别书写 “发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魔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它们是《华严经》上释迦摩尼成佛后讲法的七处道场。

《华严经》被誉为大乘佛教第一圣典,是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提问,佛祖释迦牟尼回答为脉络次序展开的。

       无量殿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建筑师是一位叫妙峰的和尚,那时候已是砖殿建筑的成熟期,皇家鼓励资助使用砖材料建造殿堂,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皇帝命妙峰大师建造的一座华严道场。妙峰大师之前已经参加过很多官造无梁殿项目,为无梁殿体系探索出结构、形式、布局上的成熟模式积累了经验。

        无量殿的建造年代是明代万历年间,这个时候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劵拱结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传到中国,无量殿是妙峰大师把它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相结合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

        无量殿里面是三孔砖券拱洞,拱璧上又开着两个拱门,将三孔拱券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营造出宽敞的礼佛空间。

中间这个拱券规模最大、最为杰出,它的顶部由一块块青砖斗拱层层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顶部的砖逐层出挑,从正方形转成八角形,以叠涩法砌成藻井,藻井顶部再铺以木造的平棊天花。衬托出庄严华丽的佛殿空间。

        居中的穹顶下供奉着一座连同束腰须弥座高达4.7米,巍然屹立,法相庄严的铜铸释迦牟尼报身相卢舍那佛,头戴毗卢冠,手结说法印。

       里面原来供奉着华严三圣,后来扬州大明寺准备迎请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肉身宝像回归故里,当时的大明寺殿宇毁坏、塑像不全,为了使这处历史名胜重现往日的光辉,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通过协调把无量殿中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一些罗汉塑像给调了过去,解了大明寺的燃眉之急,这些塑像至今供奉在大明寺的殿堂中。

文殊与普贤都去了扬州,空出了两个拱洞,现在的右侧拱洞里是一尊珍贵的明代脱纱造像——药师佛。

左侧拱洞中的是一座明代的八角十三层多宝佛木塔,这座木塔原来供在栖贤寺,后来栖贤寺被毁,就移到了这里。这座塔是一座楼阁式塔;因为放在建筑物里叫做内塔,它以 7.75 米的高度高居中国内塔之首。

        殿中还供奉着唐代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的塑像。是他把深奥难懂的《华严经》给作出了详尽而通俗的阐述,成为历史上最权威的《华严经》论著。是他明确指出,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演教说法的清凉山就是代州雁门郡的五台山。

       无量殿里的这尊卢舍那佛头上戴毗卢冠,是藏传佛教的风格,可显通寺号称五台山汉传佛教的第一大寺啊!在汉传佛教中,怎么区分众多的佛、菩萨、罗汉、除了看他们因为地位的高下在佛殿中的位置有显著区别外,他们头部的装束也不同,诸佛都是不带帽子的,头顶布满小而卷曲的的螺髻,倒是菩萨常常戴雕缕精美的莲花宝冠,罗汉一看就像剃发的和尚。我在山西看到的从北魏到宋、金、辽的寺庙里的佛像都是这样的。无量殿是明代建筑,那时候藏传佛教已经成了主导潮流,而传统汉地风格佛像却在夹缝中求着生存。

在无量殿后面的广场休息时,见很多穿长袍戴草帽的僧人走来走去,也许这里是僧人生活的区域,奇怪的是大晴天的为什么都戴着草帽?

  

       千钵文殊殿

无量殿之后是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三座小殿,它们构成一组独立的小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抬升。

        千钵文殊殿是座外观不起眼的清代建筑,门口的说明牌写着:清代建筑。殿宽13米,进深9米,硬山卷棚顶,通瓦房。殿内佛坛供着千钵文殊像,塑像高5.4米,紫磨金身,金光耀眼,形态殊异,端庄秀丽,骑狮老文殊和骑象老普贤分立左右,造型脱帽露顶,敞胸袒怀,肋条毕现,极为生动。

进到殿里,那尊铜质镀金文殊像果然不凡,正面叠着5个头像,下面4个头左右也各有一个脸,最上面那个头只有一个脸,加起来正好是五个头十三个脸,所以她的全称是“五头十三面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像”,是明代万历九年的作品。文殊的胸前有六只手,其中两只手臂高高举过头顶,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另外四只手,左边的两只拿着金刚杵,右边的两只手摇着铜铃,铜铃与金刚杵都是法器,以此警示世人应迷途知返,遵法行事。身后两侧扇面形的各伸出五百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佛。

       这尊文殊像身形显得异常高瘦,上身的比例明显不对。让我想起了安格尔的《大宫女》,这幅美轮美奂的油画里的土耳其后宫女人柔美的后背被人批评:“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观音殿里的三大士菩萨像就给了我“秀骨清相,刻削为容仪”的感觉。这尊千钵文殊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觉。

这些菩萨造像都是密宗(藏传佛教)造像吧?

对于这尊千手菩萨是谁还是有争议的,团结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五台山旅游辞典》里关于千钵文殊殿的词条说:“【千钵文殊殿】建筑物名称。显通寺中轴线上第五重殿堂檐下,悬有一匾,上书“千钵文殊殿”。这面牌匾,是八十年代才悬挂的,与实际并不相符。考其殿内塑像,共有三尊。侧后两尊是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无疑。按照佛教塑像常规,前面为主的一尊菩萨像应为观音才显得合理。再者,前面主塑像的座骑,毛斑呈梅花型,头抬作吼状,更像观音座骑“朝天吼”。三者,清末民初人高鹤年《五台山游访记》中,明确写道“千钵殿千手观音像”,鉴此,千钵文殊殿应是千钵观音殿。”

铜塔

从千钵文殊殿的房顶往上看,高处金色的铜殿和几座金色的铜塔,非常醒目。

拾级而上到了五座铜塔所在的平台,每座铜塔的造型都不一样,工艺高超,精妙。五座铜塔上分别铸有5个方位的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所以称为五方佛塔。

五座铜塔里只有两座是明代原装的,还有三座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毁,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照片原样重铸。

  

       原装的是妙观察智塔和成所作智塔,造型大致差不多。成所作智塔比妙观察智塔高1米左右。都是下半部为八角形覆钵,上半部为13层楼阁及重檐亭阁,顶部施双层宝瓶塔刹。

成所作智塔

  妙观察智塔

  下半部还都开着券门,里面分别坐着北方不空成就佛和西方无量寿佛。

  须弥座

        一看大圆镜智塔就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塔,其塔座为八角双层束腰须弥座,中间一圈有8个金刚力士鼓着肚子挺用力地顶着须弥座,束腰须弥座上面是精致往外闪的金色围栏,围栏里的覆钵开有券门,里面坐着东方阿閦如来。覆钵上为13级相轮,宝盖悬风铃20多个。塔刹为叠垒的3层宝珠。

  

       平等性智塔是一座由一个24面类似球状的造型和13层楼阁构成的组合式佛塔,

  塔座为双层八角束腰须弥座,上面镂刻着繁复精美的图案,铸有文字。须弥座上设八角围栏,里面是一个24面空心球体。

  下边的4个面有4个金刚力士肩负塔身。其余各面都有佛像,共20尊。球体上面的八角13层楼阁,仔细看,每面都有一尊佛和两个胁侍菩萨,共312尊。塔檐角上挂着104个风铃。宝盖上朝天的3层宝珠塔刹。

        法界体性智塔是由324面球形组成的,与平等性智塔的那个球状造型差不多,就是多了两个,去掉了楼阁佛塔。须弥座四周有四大天王拿着法器,上层也是有金刚力士肩负塔身。

  每个球体中间的四个面均铸佛像和胁侍, 共十二尊佛;另外四面镌刻佛经。宝盖上面也是由3层宝珠构成的塔刹。该法界体性智塔的塔型很奇特,国内少见。

       最开心的是小孙女。

  平台的南面有一块青石照壁,上书万历御笔亲题的“清凉妙高处”五个大字。题字上边还有“敕封妙峰真正佛子”一行字。 


        造无量殿的妙峰是明代著名的高僧和建筑家。据说此人相貌很丑,因为青年时期曾患疥疮,当时就发愿为五台、峨嵋、普陀三大名山铸造普贤、观音、文殊三位大菩萨的渗金铜像和三座铜殿。妙峰首先铸造了普贤菩萨的金像和铜殿,并安放到了四川峨嵋山;接着在荆州完成了观音菩萨金像和铜殿,没想到普陀山的僧人们担心倭寇进山抢劫,死活不许金像和铜殿入山,妙峰只好将金像和铜殿安放到了南京的宝华山;接着妙峰到全国的一万户人家募集了十万斤青铜,回到荆州铸造成功了三座铜殿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为精美的文殊菩萨金像和铜殿,在万历皇帝和慈圣皇太后的双重支持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 1605 年)的春天运回了五台山。峨嵋山和宝华山的铜殿现在都已经毁坏,只有五台山的铜殿依然金碧辉煌。

       这座铜殿能够保存下来也与得到万历和他老妈大力支持有很大关系。

显通寺在明代历经5年的扩建,竣工后万历改寺名为“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敕命妙峰为住持和尚。万历四十年 (1612) ,在妙峰大师圆寂前几天,万历敕封他为 “真正佛子”。妙峰大师确实很了不起。

       铜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第六重殿,整座建筑立于石质台基上,为铜铸仿木构二层楼,高5米、宽4.7米、深4.5米,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的鸱吻,尾巴高高甩起,像刚从云端扑到房顶。中间是葫芦状的宝瓶,直刺苍穹。上下两层各有四根铜柱,铜柱和柱础浑然一体,稳稳地支撑着这座重达十万斤的铜殿。

       2000 年,显通寺僧人募集 168 万元人民币、用 25 公斤黄金为铜殿重新贴金。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座金殿。

       铜殿的上层有廊和围栏,上下层全部安装了槅扇,都是雕镂精细华丽的图案,

       特别是槅扇裙板上,一板一图,有丹凤朝阳、二龙戏东、喜鹊登梅、牡丹孔雀、犀牛卧月,海马弄潮、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等,造型生动、图像逼真,高妙的工艺,令人啧啧赞叹。

  

     上面槅扇的格子图案也很精致。

  

        铜殿外观是两层,里面却只有一室。满室耀眼的金色,从房梁到墙壁密密麻麻铸满结跏跌坐的金色小铜佛,号称一万。虽然小巧玲珑,情态各具,要是有密集恐惧症的还是会有点不舒服。

       金色的文殊菩萨从容地坐在青狮身上,面容端庄秀美,身形圆润婀娜,胸前佩戴项链璎珞,臂戴钏镯,从头上的花冠的样式看这也是一尊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

  翻拍了书上的藏传佛教文殊菩萨像。

        显通寺的最后一重大殿,是铜殿后面的后高殿,是藏经阁,好像不能进去参观。听说过去曾经藏放过武则天御赐的《华严经》,现在则珍藏着美国佛学会会长寿治法师的血书《华严经》。血书啊!

         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第一大寺庙,几朝都有翻修扩建改名。但自从萨迦派藏传佛教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青睐后,藏传佛教渐渐传入汉传佛教的圣地五台山,到了明清两朝,统治者都支持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日本学者伊东忠太于晚清时期(1902年)来五台山考察建筑。他看到当时的五台山“五台山原本殿宇堂塔众多,只是不少已经荒芜破落,于今寺院只剩百余,而且,当今所存寺院中有六成带有喇嘛教色彩。” 由于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像艺术在在明清时期影响极大。在显通寺里看到的佛像很多带有藏传佛像的成分,不是原汁原味的汉传佛像,觉得有些遗憾。原来早期的水平非常高的,接地气的彩塑都没有了,找不到在佛光寺、南禅寺、洪福寺的那些彩塑带来的享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