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分 | 春分的同人于野

 唐宋自在鸟 2022-03-20

图片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46.5cm×35.5cm

纸本设色

赵向前作品

| 什么是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前后,太阳和地球迎来了新的关系。太阳直射地球的赤道线,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这个新的节气就是春分。“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另外,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

春分是一个大节气。它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节气之一,中国文化重视春分,西方和其他文化亦然。西方文化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春分还是波斯文化的新年,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

在我们中国,玄鸟司分,春分的物候就有“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飞来,人们就知道春天来了,该结社交友,该满仓投入一年的劳动创造中去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春分节气在千百年的积淀里成为真善美的象征。它有伤感,有希望,有友情,有欢乐。我们都熟悉的《匆匆》开篇就迭用了春分的诸多物候和意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图片
北京冬奥会24节气倒计时 | 春分

因此,在这个真善美的节气时间里,人们珍惜光阴,珍惜当下。“春分有雨是丰年。”“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在传统农村社会,春分前后的戊日就是重要的节日,社日。人们要在社日搭台唱戏,要村村劝酒,这个酒就是防聋酒,意思是喝了酒,要听得见天地间的消息,听得见人情的消息。“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有防聋酒的春社欢聚,人们在春耕春种等一年的劳作中就能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所谓同人于野,君子以类族辩物,君子能够分辨事物,从而让人们物尽其用,各尽所能。

春分节气出生的人因此能群而不党,有极广泛的朋友缘。

| 春分之赵匡胤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春分节气生人。

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21岁那年,他听从一个老和尚的劝导,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郭威征讨叛乱,屡立战功。后来郭威称帝,建立后周,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柴荣即位后,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赵跟着柴荣南征北讨,成为柴荣最亲信的将领之一。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图片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政治家、军事家、北宋开国皇帝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次日,赵匡胤发现自己黄袍加身,就顺从兄弟将士们的心意,率军回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而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后便打开城门接应。赵匡胤因此兵不血刃地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称帝后,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统一。同时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作为武人,赵匡胤有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品质,比如他的哥们儿义气,他的常人心态,他的仁者之心,他把不灭杀言论者、把对文人士大夫的容忍立为国策,等等。征灭南汉,既是统一的需要,也因为他听到了南汉的民众遭受的盘剥和刑罚非人所能忍受,他的名言是,:'吾当救此一方之民。'

| 春分之章士钊

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社会活动家章士钊是春分节气生人。

章士钊生于湖南善化县。其父章锦曾在乡里为里正,后业中医。章士钊幼读私塾,非常勤奋。21岁时,章士钊任上海《苏报》主笔,报纸被封后,他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又创办《国民日日报》,建立大陆图书译印局。他还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从事反清活动。

24岁时,章士钊流亡日本,在日本,他回顾过去,认为自己“才短力脆”,一改革命救国为求学救国,乃发愤力学。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但章坚不入盟,后来亦未入其他政党。31岁时,章士钊发表了《政党组织案》,主张将当时国内新有政党(包括同盟会)一律解散,在一段时间内各抒己见,然后根据不同政见分为两党,出而竞选,得多数拥护者,管理国家。这就是著名的“毁党造学说”。袁世凯背叛革命后,他奉孙中山之命,草拟了《二次革命宣言》。

图片
章士钊1881年3月20日-1973年7月1日)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33岁时,章士钊在东京与陈独秀、谷钟秀等人创办《甲寅》月刊。34岁时,章士钊留居北京,任国会议员,并应蔡元培之邀请,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伦理教授。36岁时,章士钊在北京出《甲寅》周刊。37岁时,章士钊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次年在上海举行南北和平会议,当选南方代表。

44岁时,章士钊任段祺瑞政府中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受命后,即宣称要整顿学风,宣布大学统一考试,合并北京八所大学,引起教育界进步人士及青年学生的反对。因章的《甲寅》杂志作为整顿学风的言论阵地,而《甲寅》封面绘有一虎,当时人们称之为“老虎总长”。章后来利用该刊强调反对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反对“欧化”,引得骂声一片,但章士钊我行我素。鲁迅著文痛骂段祺瑞、章士钊为“落水狗”,由是恶名远播。

51岁时,陈独秀等人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章士钊自动站出来为陈辩护,请求法庭宣布陈无罪。其“辩论状”着力阐述政府应当容忍不同政党之理论,文气逼人,震动法庭,中外报纸竞相登载。57岁后,章士钊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68岁时,章士钊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从此定居北京。历史学家评价说,章士钊是一位奇特,复杂,多面,善变,独具思想,我行我素,有棱角而又不欠圆滑,命运多舛,而又左右逢源,史有其名的人物。如果看民国人物的朋友圈,章士钊的朋友圈可能是人数最多最杂的。有人说,他天生就长了一幅朋友相。

| 春分之张季鸾

民国政论家、中国报界宗师、现代新闻业的开山人物张季鸾是春分节气生人。

张季鸾是陕西榆林人,生于山东邹平。13岁时父亲去世,他随同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到关学大儒刘古愚在礼泉县办的烟霞草堂去读书。17岁时,张官费留学日本学政治经济学入同盟会。20岁时,张回上海在于右任的《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于右任推荐为孙中山秘书,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并发出了近代报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

图片
张季鸾1888年3月20日-1941年9月6日)新闻家、政论家

宋教仁案后,张季鸾揭露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善后大借款,成为引起二次革命的导火索之一。被袁入狱后救出,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28岁时,张任《新闻报》驻京记者,《中华新报》总编。38岁时,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张任总编。

张季鸾文笔犀利,在标题和版面上有独到之处。他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坚持客观公正,这让各方都重视《大公报》,尊重张季鸾。53岁时,张季鸾的《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张季鸾病逝后,国共双方都对他做出极高评价,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当时的人物如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陈布雷、徐永昌、朱家骅、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潘梓年等数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蒋介石的挽联是:“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诀四海同悲”。

张季鸾的名言有,“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平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本篇为人物杂谭系列之一,主要依据来自余世存老师的《大时间》、《时间之书》等著作,敬请下一节气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