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删除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隔20年后,它终于重返语文课本

 烛下青史 2022-03-20

2001年《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搬出教科书,只因为“与东北亚当前形势不合”的理由,而我们的两代人因此与它无缘相见。而这篇文章到了2021年,又被重新加入到了教科书,可见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又再度被重视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它在传达一种什么精神?

一、《最可爱的人》一文的诞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立国不久,邻居朝鲜爆发了战争,联合国军干预战争,使得形势急转直下,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国之危矣。于是中央号召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挫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于是人民志愿军便开始了同联合国军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打了两个月后,魏巍等一干文化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到了前线,他们要把战场最真实的模样记录下来,为中国民众展示战场的真实与残酷。

魏巍来到了38军112师335团,他在这里听到了关于松骨峰战役悲壮,惨烈的故事。松骨峰是战略咽喉地带,当时38军112师335团正欲占领松骨峰北侧高地,但却遭遇了美军二师部队,于是松骨峰战役拉开了帷幕。

战斗开始,志愿军一方成功冲乱美军部队,但美军有着轰炸机,坦克等威力巨大的武器,在飞机,坦克的轰炸下,战场优势瞬间换成了美军一方,我方军队伤亡惨重。

美军乘胜追击,他们利用汽油弹,燃烧弹等杀伤性巨大的武器,欲将我军包夹。我军的战士们面对此种情况,仍奋力战斗,他们抵御着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美军坦克,飞机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集中性轰炸,战场上满是尸体与黑烟,这里俨然成了修罗场。志愿军们凭借毅力,智慧艰难抵御住了攻击,他们终于等到了支援完成了对美军的反杀。

松骨峰战役之惨烈,前所未有,三连仅有6名同志没有受伤,这是一支用鲜血与牺牲铸就的英雄部队。魏巍听了战役之事热血沸腾,他对幸存的士兵进行了采访,他得到了最真实的情况。

这种惨烈的战役,在志愿军身上所展现的钢铁般的意志让人振奋,给了魏巍心灵震撼之感。

松骨峰战役堪称抗美援朝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战役结束后,三连仅有7名同志没有负伤,他们也因此赢得了 “英雄部队”的称号。

正因被前线的真实战况所震撼,他舍弃了新闻通讯一贯追求客观的准则,他用了大量的抒情笔法来撰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那强烈的个人感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共鸣,但也有部分专家认为魏巍的行文已经严重偏离轨道,太“滥情”。

“滥情”是指文学评价,而不是思想意识上的苛责。《谁是最可爱的人》还展现了松骨峰战役的诸多战事细节,例如美国大兵的半只耳朵被志愿军咬下,中美士兵同归于尽等。

这样的细节描写在部分人眼中,自然是过于血腥暴力了。不过这篇文章在当年还是被追捧的,例如毛主席,周总理都对魏巍点名表扬了,这篇文章最后还进入了教科书。

当年朝鲜战场的惨烈,此篇文章也才展示了一星半点,很多人知道前线战士在冬天忍着寒冷吃雪解渴,而这种不过是最一般的情况。

爱国教育从来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造就。而《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说是一篇完美的爱国教育性文章,爱国教育宜早不宜晚,而爱国教育只有融进基础教育当中,才能让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后代子孙也许不了解朝鲜战争的残酷,但他们可以通过文章,杂志了解朝鲜战争的全貌。后代子孙能通过这些媒介,想象那些前人为保家卫国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文章,可以唤醒人们的爱国主义。

二、《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撤出了课本

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进入教科书后,在2001年竟然被撤出了,而当时有关方面给出的理由为三:

尽管在今年我们发现它又重回了课本,可谁知道哪天会不会又突然撤出?部分人群存在错误的认知,他们无限崇拜美国,他们甚至奴颜婢膝俯首为臣,一副病态。他们认为美国人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而这种病态的认知,与中国百年半殖民地历史有关,当时中国一败涂地,而清政府又是委曲求全赔款割地,这让上层精英产生了失败主义情绪,他们在这种情绪引导下,产生了对美崇拜的心理。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正面击败了美军,这让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空前高涨,而崇美情绪得到了压制。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崇美情绪再度死灰复燃。

避免这种情绪的出现,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和精神遗产。《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会被移出教科书,有人披露上面是因“与当前东北亚形势不合”的理由做出的决定。

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能够看出其并没有觉得我们国家战胜强敌是多么光荣的事,反而认为这是包袱。不尊重,热爱本国历史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有自尊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没结束,这篇文章也确实是对标抗美援朝的。但此文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战斗英雄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升华,它本可以成为一种如“长征精神”一般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力量,如果仅仅因为与时代形势不合,就将文章踢出课本,这不是一种精神财富的自我阉割么?

当初《谁是最可爱的人》被移出课本,增加了《爱迪生救母亲》等文章。这文章主要讲述爱迪生用聪明才智利用镜子救了母亲一命的故事。

这种故事的价值比之《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下就分出了高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也确实好,它所传达的爱国精神是直击人心的,当初也是被人民日报发表过的。但很遗憾它被移出教科书二十余年后才重新加了进来。

清华老教授也怒斥把这么好的文章搬出教科书是不对的,他认为这是崇洋媚外的行为。

有时候爱国教育不应该只因“血腥”而回避,诸多史实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情感,是后天教育形成的,如果我们不知何为“牺牲”,又怎么会有爱国情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集体中,这个集体当中有着不同的人群,他们有工人,农民,还有科学家。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果我们没有了愿意为集体而牺牲的人们,那么这个社会集体就不会存在。

教育孩子不应只用空乏的理论,这个世界何其残酷,祖国的未来要想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活下去,我们就不能把他们当作温室的花朵,不应该用歌颂美国的文章来教育孩子,只有见证了何为残酷,才能有勇气面对真实,才能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精神内涵其实很丰富,它不仅仅是展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警惕战争的爆发。其实《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有着反对战争的意思,正因为人们见识了战争的惨烈,残酷,人们才会觉得和平生活的珍贵。

在松骨峰那惨烈的战斗中,对阵杀敌的那个连只幸存了几个人,可见当时的战况多么严峻危险。而当时魏巍看到幸存军人身上的那种精气神,他被震撼了,那是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坚毅。

没有谁不怕死,没有谁天生就想要打仗,没有谁想要去上战场。但战争爆发的时候,人人都不上,你身后的家人与祖国山河该怎么办?没有愿意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人,怎么会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没有前人的牺牲,没有今人的和平安宁。

总结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搬出课本,造成了90,00后两代人爱国教育的缺失。而当时加进了美国的一些虚构文学,可谓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好在今年魏巍的这篇文章被重新加入了课本,15后的新生代就有机会接受到爱国教育了。

平心而论,魏巍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过多的抒情句子,但这对于文字的感染力增强,也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的新生代中国人,更应该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更应该珍惜它的来之不易。

爱国主义教育宜早不宜晚,而且这种感情从来不是先天而生的,是后天的教育所形成。只有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年轻人才不会崇洋媚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