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大破陈友谅60万大军,却被朱元璋幽禁致死,其后世子孙称帝

 历史与健康 2022-03-20


朝代更替避免不了战争,战争不仅能看出一方实力,更能体现出领军之人的才能,而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才能与心理的双重考验。说到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得不说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都保卫战了。

一战成名

洪都保卫战发生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准备攻打江南,加快自己称帝的脚步。这件事情被胡延瑞知道了,而他就在江西龙兴,是陈友谅派去镇守江西的行省丞相。

龙兴处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接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一直都是各路兵家必争的“香饽饽”。


胡延瑞开始惴惴不安,知道万一朱元璋的军队攻打过来,过了江州就到江西了,自己的性命岂不是都岌岌可危了。

眼看朱元璋将江州一举拿下,胡延瑞终于坐不住了,知道自己如果再不做点什么,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了。

胡延瑞将龙兴城献给朱元璋,以表明自己的归顺之心。而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将就拿下了战略要地,自然是喜不自胜,不仅将龙兴城改名洪都府,并派出了悍将朱正文以及邓愈等前去驻守。

陈友谅本就对朱元璋十分忌讳,并且三番五次地进攻都被反击回来,大败而归,这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将陈友谅惹怒了。


1363年4月,陈友谅兴兵六十万,浩浩荡荡地朝洪都府赶来。他想要将失去的城池夺回来,也想一雪前耻好好教训一番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正忙着与张士诚作战,大后方并没有多少兵力。朱元璋知道此事后,想着自己分身乏术,没办法及时救援,随即命令朱文正死守洪都府。

朱文正也感觉到情况不妙,虽然洪都易守难攻,可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城内仅有两万士兵,而陈友谅却有六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面对实力强悍的汉军,朱文正一改往日纨绔子弟模样,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朱文正表明与城池共存亡的坚决态度,并且将麾下的士兵合理分配到各个城门。


朱文正的态度大大地鼓舞了所有守城的将领与士兵们,敌军攻城的时候,守城的士兵们誓死抵抗。

陈友谅的军队曾一度攻入城内,好在朱文正及时派出大将邓愈前往抵抗。邓愈是一个十分善于利用火器的人,看到敌军入城的人越来越多,随即下令士兵利用火枪攻击入城的敌军。

冲锋在前的士兵纷纷应声倒下,其他的士兵一看这火枪威力居然如此之大,都开始畏缩不前了。在邓愈强大的火枪攻势之下,汉军不得已退到城外,朱文正赶紧下令让士兵修筑城墙,以防不测。


朱元璋知道自己没办法及时派兵增援,早就已经下达了死守洪都的命令。

在朱文正正确有效的指挥下,洪都守将们个个秉持人在城在的坚决态度,苦苦坚持了八十五天,最终陈友谅无奈退兵。

这场战斗的战略性胜利对于朱文正来说,无疑是实力与智慧的双重肯定。

就连敌军陈友谅都惊叹朱元璋麾下居然有这样的军事奇才,以前很多人都觉得朱文正德不配位,因为是朱元璋的侄子才得居高位,这一战就实打实地令其他不满的人刮目相看了。

离奇死亡

朱文正在洪都守卫战中一战成名,俨然成了朱元璋部最为亮眼的大将。


守卫洪都的时候朱文正也不过二十出头,这样闪亮地登上历史的舞台,想来会有一番大成就,可现如今我们所接触到战功赫赫的历史名将里,却为何没有朱文正的身影?

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记录,《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是洪都守卫战后,朱元璋要对守将进行封赏。可想而知朱文正应该得到最高荣誉,却只有他一个没有得到封赏。

朱元璋此举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是怕朱文正居功自傲,也或许是想等他有更大的成就以后再行封赏。


朱元璋的深意朱文正并不了解,反而因此开始心生愤懑,不仅鱼肉百姓,就连他的部下强盗般抢夺百姓的东西,他也视而不见。

朱元璋得知朱文正的这些恶劣行径的时候,同时得知了朱文正勾结张士诚,意图谋反。

朱元璋一听,朱文正虽然品行不端,可他在自己的手底下,自己日后总有机会收拾,可他要是去了敌方阵营,以他的才能,岂不成了自己的心头大患?

对于意图背叛的人,朱元璋自然不会因为他是自己的侄子而心慈手软,不仅亲自搞到洪都府抓了朱文正,还将他幽禁在桐城。

朱文正虽然平时花天酒地,可确实是有治军的才能,也有远大的抱负,如今立了大功不仅没有被封赏,还被幽禁起来,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明史》中对此事也有提及,不过与《明太祖实录》中有所不同的是,朱文正不是因为通敌而被幽禁,是因为他言语顶撞了按察使李饮冰。

李饮冰比较记仇,在朱元璋面前说了很多不利于朱文正的话,致使朱元璋逐渐疏远朱文正,最后被囚禁起来郁郁而终了。

不管朱文正最后是怎么死的,二十九岁的年龄,没能将自己一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实在是遗憾。

朱文正是响当当的治军之才,这一点无可厚非,可他没有将保家卫国视作自己的责任,认为是在为朱元璋立功,这样的想法得不到封赏难免会有不满,影响自己的发展。


后世称帝

朱元璋虽然对朱文正深恶痛绝,却没有迁怒于他的孩子。朱文正死后,朱元璋将其子朱炜带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还为其改名朱守谦,希望他能吸取父亲的经验教训,“修德励行”,好好做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统天下开创明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朱元璋破例将朱守谦放在分封之列,将朱守谦封为靖江王。

朱守谦是所有分封的诸侯里,唯一一个不是朱元璋嫡系血亲的,可见朱元璋对朱守谦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

公元1644年,皇太极领导的满军势不可挡,一路摧毁了明朝的统治。

眼看国家要亡了,崇祯皇帝也死在煤山,各位朱姓诸侯不甘心朱家的江山拱手让人,纷纷召集亲信在自己的封地建立新的政权。

靖江王此时已经到第十二代了,当时在位的是朱亨嘉,看别的诸侯都行动起来自己也不甘落后,直接以洪武纪年,事实上朱元璋在位的时候采用洪武纪年,而在朱允炆继位后,第二年就改为建文纪年。

朱亨嘉此举事实上就是在暗戳戳地表达不承认朱元璋以后的明朝所有皇帝,而自己才是明朝政权最合理的继承人。

由于明朝皇帝与诸侯已经世袭两百年之久,而靖江王分封之初就并非嫡系子孙,属于比较远的一支了,想继承王位,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理由。

千思百想以后朱亨嘉产生了一个十分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将朱元璋以后的皇帝全部否决,这样自己才有相对合理的理由来称帝。

当朱亨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亲信以后,各位亲信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想法存在问题,不仅没有保留意见,反而积极支持朱亨嘉称帝。

朱亨嘉得到亲信支持后,以为自己就是顺应民意,会得到明朝其他遗民的支持。没想到的是这一政权建立起来以后不仅没有得到百姓支持,自己在拓展领地攻打广东的时候,还被丁魁楚给反攻回来,灰溜溜地逃回了桂林。

其实从一开始朱亨嘉就应该知道其他诸侯肯定心生不满,靖江王一脉本就不是嫡系血脉,竟然公然宣称自己是监国。

至于明朝遗留下来的百姓,他们也不认可朱亨嘉的政权,最后被诸位嫡系血脉合力推翻是意料之中的。

朱亨嘉黄袍加身不过几个月,皇帝梦就直接破灭了。不仅如此,还因为自己的鲁莽丢掉了性命。

其实作为一个非嫡系血脉的诸侯,不仅要看当时的时局,还要看自己的实力是否足够支撑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朱亨嘉与先祖朱文正相比实在不及分毫,朱正文用兵能以一敌十,有才学有谋略。

反观朱亨嘉仅有一个野心,却没有一个与野心相配的实力,最终导致幻想破灭,还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总结

回头看看朱正文的一生,短暂而惊艳。朱元璋对他而言不仅是一个叔父,更是一个伯乐。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朱正文幸运地拥有了一个伯乐,懂得他花天酒地背后的才学,了解他纨绔子弟背后的雄韬伟略。

如果朱正文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他可能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为了朱元璋在战斗,也就不会赌气酿成大祸,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

回头想想如果朱正文没有性格上这么大的缺陷,那么他可能也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可能会与其他的英雄产生更多的火花,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历史故事,留下更多的历史精彩片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