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2022-03-20 | 阅:  转:  |  分享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卓越(zhuó)迸溅(bèng)倦怠(juàn)无精打采(jīng)B.拾级(shè)炽热(zhì)
沙砾(shuò)酣然入梦(hān)C.莅临(lì)蓦然(mò)恪守(kè)间不容发(fà)D.伫立(zh
ù)坍塌(tān)悲怆(chuàng)气冲斗牛(dǒu)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族
拥斑斓摩肩接踵入目三分B.广袤寒噤穿流不息殚精竭虑C.遨游眺望轻歌漫舞雕梁画栋D.浮躁凋零
彬彬有礼戛然而止3.(2分)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_____还将在此驻防
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_____.这一个_____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
中_____尊容。A.严寒明媚风云变幻一现B.寒冷妩媚风云变幻一睹C.严寒妩媚风起云涌一现D.
寒冷明媚风起云涌一睹4.(2分)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坏节
。(“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
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5.(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是,现在我们知
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③相反,它的气候
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⑤
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A.②⑤③①④B.②④①⑤③C.④①②⑤③D
.④①⑤②③6.(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高席站立称为“避席”,这
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B.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D.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
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7.(8分)根据提示填空。(1)出门东向看,。(《十五从军征》)(2),小桥流
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5)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胞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
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所说“,。”(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来打发自己
的凌云壮志。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2分),(一)学习与探究(4分)8.(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联合国《生物多
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
开。【材料一】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
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
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祥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材料二】【材料三】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大会会标图案(1)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二)名著阅读(4分)9.(
4分)【文段一】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
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
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讲述的是
(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2)请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
选人物的追求。①简?爱(《简?爱》)②祥子《骆驼祥子》)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
。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三)书写与鉴赏(4分)10.(2分)请仔细观察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
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11.(2分)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
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图。三、阅读(13~25题,共38分)(一)(4分)
12.(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2)“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二)(12分)13.(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
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齲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
huòlí):吃酒糟,喝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③盖竹柏影也盖:④皆可
以饱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苟有可观,皆有可乐。(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三)
(9分)14.(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多读多写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
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
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
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③进一步
,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
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
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
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
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
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⑤多读,熟了
,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
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
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
,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
以精粹,更有条理。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
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
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选自张中行《中文杂谈
》,有删改。)(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四)(13分)15.(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我所见的
叶圣陶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
,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
楚了。”这样就过去了。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
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
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
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叫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
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
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
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
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⑤那时
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
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紙,便手不
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
;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
。”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
他写的。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
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
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
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
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⑦第二
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他皱
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3)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
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四、作文(50分)16.(50分)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
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
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是()A.卓越(zhuó)迸溅(bèng)倦怠(juàn)无精打采(jīng)B.拾级(shè)炽热(zhì)
沙砾(shuò)酣然入梦(hān)C.莅临(lì)蓦然(mò)恪守(kè)间不容发(fà)D.伫立(
zhù)坍塌(tān)悲怆(chuàng)气冲斗牛(dǒu)【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
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解答】ACD.正确;B.有误,“炽热”的“炽”读作chì,“
沙砾”的“砾”读作lì。故选:B。【点评】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
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族拥斑斓摩肩接
踵入目三分B.广袤寒噤穿流不息殚精竭虑C.遨游眺望轻歌漫舞雕梁画栋D.浮躁凋零彬彬有礼戛然
而止【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
析判断。【解答】A.有误,“族拥”应为“簇拥”,“入目三分”应为“入木三分”;B.有误,“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C.有误,“
轻歌漫舞”应为“轻歌曼舞”;D.正确。故选:D。【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
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3.(2分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_____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__
___.这一个_____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_____尊容。A.严寒明媚
风云变幻一现B.寒冷妩媚风云变幻一睹C.严寒妩媚风起云涌一现D.寒冷明媚风起云涌一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
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严寒:意为酷寒,极其寒冷。寒冷:发冷的感觉。根据“隆冬”的提示,第一空选“严寒”恰当
;明媚:鲜妍悦目。妩媚:形容人妖娆。根据“秋高气爽时节”的提示,第二空选“明媚”恰当;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风起云涌:大风
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根据“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的提示,第三空选“风云变幻”恰当;一现:出现,显露。一
睹:看见。根据“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的提示,最后一空选“一现”恰当;故选:A。【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
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4
.(2分)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坏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
前面,语序不当)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C.老王和老
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
。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BC.正确;D.有误,前后矛盾
,删去“能否”。故选:D。【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
,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5.(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
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④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
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A.②⑤③①④B.②④①⑤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①⑤②③【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题,要在对文段意
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
,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地球是否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按照逻辑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④是首句,紧接转折介绍实
际情况①,最后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介绍真实的情况②⑤③.所以顺序为④①②⑤③,据此可知答案为C。故选:C。【点评】语句排序题解
决方法: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6.(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高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
表示敬意。B.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D.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过他的眼
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
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解答】ABD.正确。C.有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表达了艾青对祖国深沉的爱。故选:C。【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
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7.(8
分)根据提示填空。(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5)说起
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胞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所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来打发自己的凌云壮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
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泪落沾我衣(注意“沾”
的书写)(2)枯藤老树昏鸦(注意“鸦”的书写)(3)匹夫不可夺志也(4)教然后知困(注意“困”的书写)(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意“凌”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
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2分),(一)学习与探究(4分)8.(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
题。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
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材料一】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
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
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祥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材料二】【材料三】202
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1)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分析】
(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在对材料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本题要抓住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云南所采取的保护生
物多样性多项举措使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围绕材料来作答即可。(2)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漫画构成要素,按照空间的
顺序,联系材料内容,联系主题,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关键要素:小女孩、鸟、鱼、兽、虫、花、水等。从创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即可。【解答
】答案:(1)近年来云南已采取多项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种子型图案象征生命之源;图案中包含人、鸟、
鱼、兽、虫、花、水等元素,寓意人与大自然动植物和谐共生;图中小女孩身着民族服装,意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省份;图案设计理念来源于
中国剪纸艺术,体现中国文化魅力,图案右下方印章,说明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图案背景布满甲骨文,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点评】解答这类题
,要在对问题的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要扣住主题,围绕重点语句加以概括。(二)名著阅读(4分)9.(4分)【文段一】以后可
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
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文段二】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
,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朝花夕拾》,讲述的是鲁迅(人名
)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2)请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
①简?爱(《简?爱》)②祥子《骆驼祥子》)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
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综合阅读。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
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能力。“文段一”表述的是“我”求学的经历与感受,“文段二”中的“
考矿路学堂”,据此可判断这两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讲述的是鲁迅先生求学的经历。(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经历的识记与表述能力。解答
此题从备选人物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个,按示例的表述形式,表述出名著人物的追求即可。三个备选人物,简?爱追求的是自由与平等;祥子追
求的是自己拥有一辆车,靠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红小鬼”在名著中表现出来的是对平等的追求,比如在保安时,斯诺请一位队员为他倒水
,但必须要称呼他为“同志”。答案:(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2)示例:①简?爱是位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努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
她不惧与罗切斯特先生社会地位悬殊,勇敢追求爱情。②祥子追求幸福生活,想要凑钱买一辆洋车,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奔波。③“红小鬼”追求平
等,他们虽然年纪很小,却事事参与,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受到优待。【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
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三
)书写与鉴赏(4分)10.(2分)请仔细观察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汉
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解答】答案:道可非常名有万物【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
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11.(2分)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美于
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甲图。【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书法作品
内容来判断即可。从作品的内容,作品特点可知,甲是《兰亭集序》。【解答】故选:甲【点评】各种字体的特点: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
随意性强。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小篆: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草书:笔画相连,潦草难认。楷
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三、阅读(13~25题,共38分)(一)(4分)
12.(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2)“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
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
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
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的意思是“情怀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何处望神州
”的意思是: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句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作者
以问句开头,自问自答,引发怀古之情思,同时也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答案:(1)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对英雄的仰幕之情:对屈辱
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概;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概。(2)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参考译文】从哪里
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
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
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
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二)(12分)13.(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齲①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lí):吃酒糟,喝
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③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④皆可以饱饱:吃饱(使……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苟有可观,皆有可乐。(3)请自选一个角度
,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
可以印证这两句话?【分析】【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
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
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
、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解答】(1)本题考查学
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想到没有
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③句意: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盖:大概是。④句意:都可以充饥。饱:吃饱(使……饱)。(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
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
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但,只。吾,我们。耳,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重点词:苟
,如果。皆,都。句意: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赏析修辞手法、描
写手法、重点词语等方面入手,必须注意分析出表达效果。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
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
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
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
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
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从【甲】文中“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知道,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成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感受
到快乐)。答案:(1)①考虑,想到;②共同,一起;③大概是;④吃饱(使……饱)。(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如有
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3)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
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
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
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
成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感受到快乐)【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
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三)(9分)14.(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多读多
写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
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
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
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
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
。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
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
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
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
,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
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
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
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
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
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
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
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
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选自张中行《中文杂谈》,有删改。)(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
整。(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
读多写的好处。【分析】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至④段从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论述多读的好处及方法,第⑤段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必要性;第
⑥段总结全文,强调要养成习惯,使多读多写成为乐趣。【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中心论点是
集中、概括地表明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的判断语句,通常位于文章首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没有明确语句,需要自己概括。本文第①
段即提出了论点: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多读的“表达方面”对应文章第②③段,“内容方面”对应第④段,第
②题可根据“一种是吸收‘思想’”得出答案:吸收“思想”。多写对应文章第⑤段,第③题可由“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
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得出答案:整理思路。(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用诗句的目的是说明该段中心句阐述的内
容。第⑤段要说明的是“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引用诗句即是为说明这一内容。(3)本题考查拓展能力。此题答案具有开
放性,可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谈一谈多读多写带来的收获。语言通顺,内容符合要求即可。答案:(1)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
累,不能速战速决。②吸收“思想”③整理思路(2)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
正会写)。(3)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
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
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
确的句子。(四)(13分)15.(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我所见的叶圣陶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②我看出圣
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
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
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
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
,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
,叫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
;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
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
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
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
。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紙,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
,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
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
》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
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
,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
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
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
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1)文中哪些地方
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3)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
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分析】本文以作者
与叶圣陶的交往为线索,写了他寡言、和易、反对形式主义、才华出众、珍视友情等特点,表达了对叶圣陶的赞赏、感激、怀念之情。【解答】(1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②段“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
楚了。’这样就过去了”、第⑥段“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
着”等语句可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此题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描写角度着手分析。从“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
主义的”可见,这一句表现的是叶圣陶反对形式主义的特点。“皱眉”是神态描写,表现出叶圣陶对“我”提出的“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不情愿。
“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此时,叶圣陶心里已决定不去,但没有直接拒绝朋友,而是以问句委婉表示。可据此回答。(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
解能力。此题要围绕表现的人物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第⑤段由“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
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等语句可见,表达出作者对叶圣陶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之情。第⑥段由“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
”“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等语句可见,表达出作者对叶圣陶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4)本题考查对标题
的赏析。此题一方面要熟悉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要比较“见”与“知道”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本文写的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叶圣陶的事情,因而
用“见”合适。并且“见”是亲眼所见,比“知道”更加真实,情感更为可信。可见,用“见”效果更好。答案:(1)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
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2)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3)
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
的感激怀念之情。(4)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
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
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
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
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四、作文(50分)16.(50分)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
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审题立意】以“肩膀”为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个题目里含有一个关键词语、“肩膀”,“肩膀”可以写原义的肩膀,也可以写比喻义的肩膀,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写一件关于肩膀的小事,而且就是身边的事,要写出自己对肩膀的体会和感受。【思路点拨】本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如觉得写一件事,文字字数很难达到要求时,可以写几件事。【形式创新】如果写几件事时,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体选择】因为题目要求:写此作文题目,建议写记叙文。【细节描写】因为题目是“肩膀”,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要写到心理体会,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而且最好是有一个专门的段落来写心理描写。【失误指南】在文章的开头,最好要写到“肩膀”二字,在文章的结尾,最好有关于“肩膀”的一句话,来再次点题,避免跑题的嫌疑。【解答】【例文】肩膀对于新芽来说,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它的依靠;对于大山来说,大地是它的依靠;而对于我来说,朋友的肩膀才是最好的依靠。秋天的落叶像金色的地毯一样,整齐地扑满整个道路。道路两旁静静地,只有不时吹过的秋风,从我的耳旁掠过。秋季的傍晚,我漫步在金色的地毯上,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次考试,我又失败了,成绩下降的比从天上坠下的风筝还快,我的心情也落到了低谷,独自一人做在路旁,默默地思索,默默地悲伤。这时,一阵树叶的滚动声回绕在我耳际,猛一抬头,才发现好友正停在我面前,他看着我一时困惑的样子,顿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自然知道,好友的成绩在班里一向是名列前茅的,我甚至连正视他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忽然,好友也做了下来,他做在我旁边,用一只手搭在我的脖子上,让我的头倾在他的肩膀,那一刻,我感动了。我在友谊的肩膀上大声倾诉着自己的不快,好友默不作声地连连点头。等我说完后,他认真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学习是件苦事情,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丰硕的成果。今后,我想,我们两人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争取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好吗?”我的心中顿时充斥着一股暖流,我激动的点了点头。今后的一个月里,当我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时,好友的肩膀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便找好友解决烦恼;每当我遇到数学难题时,好友的帮助便像我得以依靠的肩膀一样出现在我的面前。那肩膀,一次次地帮我解决烦恼;那肩膀,永远无私的让我依靠;那就是朋友的肩膀。不知不觉,考试的日子又到了,好友用他的语言激励我,他的出现让我紧张的心情有所放松。在考场上,当我遇到难题时,我就想起了他教我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的难关一个个都迎刃而解了。我一次次地依靠好友的肩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后,我终于取得了如愿以偿的成绩。我第一个感谢的就是我的好友,是好友的肩膀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是好友的肩膀让我在迷茫时有所依靠;也是好友的肩膀无数次的帮助了我。朋友的肩膀,是我永远的依靠。我感谢我的好友,更感谢友谊的肩膀。【点评】【例文点评】本文紧扣“肩膀”这一题目来写,全篇无庸笔。开头用了一句精彩的话作为本文的开头,点明了主旨,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文章的主体部分以记叙为主,使用了细节描写,文章最后使用了两个优美的句子,来进一步升化主题,一气呵成,堪称佳作。
献花(0)
+1
(本文系初中资料大...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