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评|动态调整疫情容忍值,在一线城市设置“防疫特区”

 lccdclzw 2022-03-20

标题

社评 | 动态调整疫情容忍值,

在一线城市设置“防疫特区”

作者

梁嘉琳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


思维导图

(点击下方图片,可浏览高清大图)

正文

转眼间,中国的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已经进入第三年,被外界预期可能是“全球大流行”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历史节点,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第九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与前几版方案聚焦于诊疗技术本身不同,该方案最受各界瞩目的是调整了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容忍值

比如:第9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的核酸CT值上限从40降至35。这意味着,部分核酸检测“弱阳性”的患者可以提前解除隔离或出院。再比如:根据各地反映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等意见,第9版诊疗方案首次明确,轻型病例不住院,改为集中隔离管理。上述改动都立足于对分类收治、分层管理,确保定点救治医院的最宝贵医疗资源留给重型、危重型病例。

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定下了“从严”总基调。笔者据此认为,上述诊疗方案调整是为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后可能到来的新一轮流行高峰,深挖战壕,广积粮草,绝不是网络舆论所说的“防控策略出现调整”,更不代表中国开始照搬其他国家的防疫策略

中长期而言,疫情总要消散,国门总要打开,生活总要照常,各界的分歧点在于时机的选择。笔者认为,当前,在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中,奥密克戎(Omicron)和德尔塔(Delta)混合成的德尔塔克戎(Deltacron)的毒力和传播力仍有待确证,西方主要国家实施“全民免疫”并陆续开放国境之后带来的疫情传播规律仍有待摸清,这一切给全球疫情形势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对我国而言,新冠特效药仍未上市应用,新冠疫苗在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接种率和保护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呼吸医学、重症医学等核心诊疗能力和医疗资源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有很多短板和弱项。因此,我国承受不起“躺平防疫”“国门大开”带来的严重医疗挤兑、死亡率大幅上升的后果。可以预期的是,在上述国内外形势尚未发生根本性扭转之前,我国仍应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

然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对牵动就业率的餐饮、交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疫情防控仍需更好地与经济社会恢复相协调、相适应,需要平等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经济发展权、社会自由权。有基于此,最高领导人17日在上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会议时指出,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想实现这一公共治理平衡术,唯有“尊重科学”和“立足本国”。笔者认为,一方面,让科学的归科学,技术的归技术,要警惕科学技术问题政治化,在开展学术讨论、科学研究期间不应上纲上线,不应陷入民粹主义,要让科学家、医学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发挥更大的决策咨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非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也无须随任何国家的防疫政策起舞,要警惕外交问题内政化,不能搞“对手赞成的我必反对”或“对手反对的我必赞成”,要立足国家战略、国民需要制定策略方针。

在不改变当下防疫总策略、总方针的前提下,回到技术层面的讨论,笔者建议,因应防疫形势、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需要进一步上调对新冠疫情的容忍值(阈值)中枢。实际上,从2020年武汉保卫战期间的阻击战到当下的持久战,对疫情的容忍值(阈值)一直在科学调整、动态提高:从不发生“散发疫情”调整为不发生“聚集性疫情”,从“零病例”调整为“动态清零”,从不发生疫情“反弹”调整为不发生“大规模反弹”。总体而言,随着变异毒株的毒力持续下降,疫苗接种成功降低了重症率、死亡率,以及人们对确诊患者、疫情反弹的恐慌情绪缓解,防疫策略方针的天平需要从“控疫情”一端向“保民生”一端倾斜。未来,通过更新诊疗方案、应急响应预案等技术手段,有望在1~3年时间内逐步解除社会面管控。直到我国的特效药供应、全民免疫屏障、医疗保障能力、应急响应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才能完全放开人流、物流的自由流动。当然,对于暴发较严重疫情的地区,在依法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的同时,容忍值(阈值)也应当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调低

当前,第9版诊疗方案聚焦在技术层面,但方案落地仍需政策保障。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法制“一案三制”应急体系,但在政策执行层面仍存在细则、规范等盲区,在地方层面各自为战甚至政策打架。当前,风险分级、分区防控的成功经验更多是基于防疫目标,我国还需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更多的政策标准,逐步实现“全国统一政策标准,同等级地区政策趋同”,从而提高各地防疫的决策效率,淡化地方落实中央政策的人为色彩

为此,笔者建议,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经济体量、常住人口远大于其他城市,一旦全面封城将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压力,且雄厚经济实力、医疗实力也有能力接纳更多新冠病例。在本轮新冠疫情聚集性暴发且存在多个社区传播链条的情况下,上海市坚持不“一刀切”封城封区、全民核酸,继续坚持以街道、社区乃至楼栋为单元实行“一区一策”,并基于流行病学数据、核酸检测能力,对封控时长、强度等技术方案“一天一调”。实际上,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具备了防疫策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条件。

未来,建议中央授权在一线城市设立“防疫特区”,探索对疫情设置更高的容忍值,且不因一时一地的疫情聚集性暴发、规模性反弹而问责官员,高压封控,健全对当地决策层的容错、试错、纠错机制,避免行政压力干扰科学防疫,避免决策目标变化而出现政策反复,鼓舞地方精准防疫、智能防疫、人性化防疫的士气,从而为全国其他地区逐步解除社会面管控提供借鉴意义。需要强调的是,“防疫特区”绝非“全民免疫特区”,当地干部群众仍需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坚持到底。

个人感觉导致国内疫情对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病毒感染,更多的是来自于政策层面要求的饱和式治疗,筛查,隔离等等,这些成本太大。这个会形成一种强化反馈,越是传播厉害,在政策层面的要求导致对医疗卫生系统更大压力,政策越是不敢放松,越收越紧,结果导致更严重的系统性问题。而且从全球来看,躺平的国家现在的情况没有给出太好的有共识的经验证据,目前依赖于数理模型的结果,感觉放松会导致更多健康方面的损失。所以政策决策者纠结,新版诊疗方案出来以后还得澄清不是放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