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河》——《八佰》主题曲背后的故事

 金色年华554 2022-03-21

电影放完,主题歌响起,千万不要急着走,因为《八佰》的主题曲——《苏州河》还真值得停下来听一听。

这首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电影片尾曲《苏州河》,改编自著名北爱尔兰民谣《伦敦德里小调》。

记得小时候听曼托瓦尼的轻音乐时就很喜欢这首曲子。

据说一位盲人音乐家,有一天喝醉了,半梦半醒间听到仙女在演奏这首曲子,酒醒之后他记下了这段旋律。

有了曲调,不断有热心群众为它填词,爱情的,乡情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什么都有。

其中最有名的是1910年,英国作家、词人弗莱德·威瑟利写了一首名为《Danny Boy》(丹尼男孩)的歌词。讲的是父亲对即将从军的儿子的不舍之情,一经写出,就大受欢迎,至今仍是北爱尔兰家喻户晓的名歌。

图片

其实“伦敦德里小调”的旋律,在《八佰》中已经由士兵以口琴的方式出现过。

据说对于这个桥段,导演是这样想的:88师是德械师,很多都是黄埔或其他学校的高材生,在平时训练中也有很多德国教官,肯定会接触到一些欧洲的民歌。

电影租界与仓库被苏州河划分为生死两侧,和《Danny Boy》歌词描绘的父子生死遥望很相似,同样的乱世,同样的希冀和平。

录制这首歌,正值疫情期间。但为了能找到这首歌的感觉,安德烈·波切利特地选了意大利一艘船上的录音棚,“在海上的感觉能让我更放松”。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敬业的安德烈·波切利一遍一遍听小样,两天时间,就熟练地背出了新填写的这首歌词。

而原本已经录完音的那英,在听了安德烈·波切利的音轨后,重新又要求回去配合波切利的感觉重新录制。

正是因为这份认真和执着,才让我们有机会听到了这天籁之音。

所以,当电影结束,音乐响起时,不妨静下来,听一听这首硝烟未散的《苏州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