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旅游之登长城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2-03-21

本文作者:刘继东


1985年7月,我们义发泉学区组织全体教师去北京旅游了一次。期间我和杨振明、王志民、杨晓四人,每人只花了五元钱,乘“一日五游”大巴车,游览了北京远郊景区一一八达岭长城、定陵、长陵、路神石象生石碑坊、十三陵水库。

早上六点钟,我们坐上了旅游大巴车,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大约行驶了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居庸关。这时参观长城的人已熙熙攘攘,长城上人山人海。我们四人首尾相顾,生怕走失了。因为除了登长城还有四处旅游地,登长城往返只给一个小时就上车返回。我们在长城脚下驻足了片刻,就随着人流,顺着长龙的脊背开始向上攀登,边走边看。只见墙顶地面全部由方砖铺成,宽敞平整。人常说其宽可容“五马并驰或十人并行”,我看并不夸张。墙顶外筑有高约2米的垛口,上有方口,可供瞭望;下有小洞,可供射击。

内侧建有女儿墙(也叫宇墙)以保安全。女儿墙一侧,每走一段,便可见有一个券洞门,门内铺有石阶,可供登顶,券洞门两侧还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沟和吐水嘴,对城墙起着防护作用。

在攀登过程中上望,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条巨龙脊梁上托起的那一座座方形城台。城台或高或低,形态各异,像一颗颗珍珠玛瑙镶嵌在巨龙身上。倘若在雨中雾中,定越发显得妩媚壮丽。城台中高的叫敌楼,低的叫墙台,我们时而进入敌楼内观赏,时而站在墙台上眺望。

敌楼里面有上下两层,底层设有券门、楼梯,这可能是兵士休息处和存放武器的地方。许多游人站在那里避日,避雨或小憩。沿楼梯上第二层,见壁上有许多望口和射洞,还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那些墙顶且突出墙外,四周砌有碟墙、垛口、射洞,平时可供士兵巡逻、瞭望、放哨,战时适用于守卫防御。

城墙两侧的险要处和制高点上,每隔不远处便矗立着一座圆柱形烽火台,这是古代的报警通讯设施,一般每隔五里至十里修筑一座。如果某一处发现了敌情,便在附近的台上烧起火来,然后逐台相传点燃,这样指挥机关虽设在远处,也可迅速掌握敌情,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行动。这种行之有效的古代通讯设施,据记载从周朝开始就有了。

平均高度七八米的长城外墙,均是用大型城砖和巨大的花岗岩石条砌成,看上去特别坚固整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达数百斤到千余斤,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往上搬运是多么艰难啊!

沿城墙顶部上行,越走道路越陡,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当攀登到一段陡峭的城台上,简直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想到修长城的人是怎么把那么重的城砖搬上来的,稍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爬,终于登上了长城顶部。当登顶长城后,有说不出的自豪感,恰似毛主席的豪言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四人分别在居庸关最高烽火台上留了影。这时大家舒了口气,极目四望,视野之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两雄峰之中,一条大峡谷向京畿的南口方向延伸过去。

在返回的路途中,我们观看了十三陵之一的定陵(所谓十三陵即明成祖到思宗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群总称),定陵是地下宫殿最完整的。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几十米深的宫殿及椁棺之称。皇帝为完好保存自己,做成双层棺木,外层叫“椁”,内层叫“棺”。

返途中还经过了路神石象生石碑坊,为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石象生有狮、虎、豹、大象、骆驼等,造型生动,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一日五游最后回到十三陵水库库区,在纪念碑下观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题词,心中万分激动,新旧社会对比鲜明。过去的皇帝处心积虑美化自己,即使在死骨头上还大做文章,到头来只落个遗臭万年。而新中国人民的领袖却在十三陵地带修建水库,造福人民。他们的功绩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